非遗视域下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2023-05-30翟蕊
翟蕊
摘 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电子化时代面临着诸多冲击,因此,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值得深入探索。陕西省城固县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探究其传承与发展,虽为个例,也能以小见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给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遗视域;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长期潜移默化地以德化人、以文化人,在塑造思想、处世教化和乡风文明中发挥独特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明确強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
在上世纪,汉中市各县区皆有剧团或文工团,演出剧目众多,人才辈出,秦腔《社稷情》等剧目还受邀上省城或赴北京演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冲击,剧团没落,逐渐解散,目前汉中市十县两区仅有3个县保留国营剧团。近些年来,数字化时代快节奏生活模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剧种衰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观众流失等现象严重,戏曲处于濒危的局面。2003年,我国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戏曲保护传承留下一线生机。我国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昆曲。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类别,多个地方剧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得到抢救、扶持,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也将戏剧演出团体纳入采购范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营剧团走向振兴之路,民营剧团渐趋活跃,电视节目、电影市场也逐渐关注戏剧的独特艺术。例如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获赞圈粉、走俏市场,剧中出现高分贝、快节奏的戏曲配乐,在传统戏曲中糅杂着大胆的创新元素,令人印象深刻,烘托出整部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类似成功的案例,使戏曲在当代文化市场夹缝中求存的局面中,又看到了保护传承的希望和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探究城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
一、城固戏曲的生存脉络
城固民间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城固出土的青铜面具来看,城固最早的“傩戏”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汉以来,受政权更替、兵乱、匪患、天灾、苛捐杂税等因素影响,大量移民陆续而来,从未间断,外来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城固南北兼容、包容并蓄的民间文化特征。城固地方戏曲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戏种,县内上元观(南乐)、原公、文川(崔家山)被群众称为“戏窝子”,唱腔好、技艺精湛、教授唱戏的艺人被人们称为“戏母子”。城固清代曾经班社林立,曲子戏、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秦腔、马戏、木偶戏、端公戏、皮影戏在这里不断上演,红火一时。然而,2016年4月陕西省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时,城固现存戏曲剧种仅有秦腔、汉中曲子两种,其他剧种都人亡艺绝,基本失传。
清末民初秦腔由关中传入。1957-1989年县剧团排演的传统剧《闯宫抱斗》《生死牌》《徐策跑城》,创作和新编现代戏《巴山丹橘》《竹林湾》《白衣丹心》等剧分别参加地区和省的会演、调演,均获得奖励。1989年5月,淡汉林主演《徐策跑城》,获陕西省农行杯秦腔中青年演员选拔赛一等奖;1989年创编的秦腔现代戏《出门闯荡的女人》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演出奖;1992年衡东生参演新编的秦腔历史剧《社稷情》,该剧于1992年11月进京演出,衡东生获文化部艺术司授予的表演奖;1995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张骞与女王》在陕西省青年演员“易发杯”大奖赛中获得多项殊荣。
城固曲子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它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的韵味,又有眉户、碗碗腔、弦板腔温柔婉转的情调,还有川剧齐呐喊的唱腔,融众家之长,汇多剧优点,是能够反映千百年来汉水上游流域风土民情的传统戏曲剧种,于2007年5月11日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名为“汉中曲子”。城固曲子剧目,经汉中曲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献老人整理,于2006年出版《汉中曲子》,剧目194个,曲牌61个。剧目内容涉及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各个朝代,以传统剧目为主,展示了几千年的历史兴衰,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二、城固戏曲的生存现状
秦腔:2000年11月,城固县剧团保留编制、人员分流,戏训班撤销,原剧团的戏曲专业人才全部流失,给秦腔传承造成毁灭性打击。现存的秦腔艺人,或是上世纪80年代戏训班培训出来的,或是原剧团艺人和这些艺人的徒弟。仅有的2名眉户艺人,是根据多媒体影像自学成才的。
2015年,原戏训班学员纪玉玲团结秦腔艺人、整合资源,注册成立汉中三秦剧社,申请办理了演出资格证,在柳林镇开辟了固定业务活动场地。该剧团能演出折子戏、本戏近40个,2017年以来,活跃于城固城乡,参加文化惠民演出,演出《大升殿》《四郎探母》《铡美案》等剧目。2019年11月5日,城固县戏剧家协会成立,纪玉玲当选首任主席。
曲子:清光绪四年(1878)城固县原公西坝村姜尚志、吴金榜组建曲子戏班,之后众徒弟又在各地组建曲子戏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城固董家营汉中曲子班诞生。新中国成立前后,汉中曲子在各县逐渐低落,曲子班艺人被其他戏班请走,自此城固曲子逐渐衰微。但是曲子演出自由度较高,人员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不论任何戏班,都要保留几个曲子戏剧目。2004年王文献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成立了城固县曲艺家协会,并同时成立“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城固曲子演出团”。城固县曲艺家协会发展至今,有18个队、270多演员从事文艺演出,兼具曲子演出,可组织曲子专场演出。曲子演出主要有李玉春、张继彦、武应林、徐志娥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献逝世后,李玉春于2019年1月被命名为汉中曲子汉中市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由中国民间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会、香港京昆艺术协会、香港戏曲协会等联合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献礼全国地方戏曲大汇演”在香港海洋剧场举办,城固的汉中曲子《刘妈说媒》以独特、优美、婉转、柔和的曲调荣获铜奖,杜雪彦以诙谐、老到的表演技巧和唱、念、做、打功夫,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民间媒婆形象。
三、城固戏曲的传承创新
自2006年大规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传统戏剧作为一大类别受到广泛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文)。2016年4月,陕西省开展了戏剧普查工作,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汉中三秦剧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排练了近40本传统秦腔剧目,演出近百场,积极参加市县大型文艺汇演,新编现代秦腔扶贫励志小戲《我是穷人我怕谁》于2017年参加全国小戏展演获得三等奖。近年来编排的扶贫攻坚题材新编现代秦腔戏《青青我心》荣获汉中市“五个一”工程奖戏剧作品奖和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铜奖,并获得省文化艺术项目资金扶持。
近年来,曲子戏传承人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创编讴歌新时代、弘扬致富奔小康的剧目在城乡演出。李玉春创编的曲子《说人生赞党恩》于2015年赴西安参加商演。2017年在本县唐家营村举办曲子专场演出,曲子戏《四个老汉夸致富》《拜年》《党的扶贫政策好》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四、城固戏曲的发展瓶颈
第一,城固戏曲演出团体少,规模小,缺乏资金扶持,仅有民间社团,无国办团体。自2000年县剧团人员分流后,城固再无国办团体。曲子都是临时搭班子演出,演完散伙。2015年成立的汉中三秦剧社有专职和兼职演职人员20余人。城固戏曲生存状况堪忧,这种局面在汉中各县区普遍存在,不利于地方剧种的发展传承。
第二,城固戏曲专业演出少,地方剧种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不利于地方剧种传承。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异彩纷呈的电视娱乐节目、手机视频占据了年轻人的眼球,地方剧种欣赏观看人群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演出活动出于群众自我兴趣爱好,在公园、广场纳凉的间隙自发演唱和欣赏。
第三,人才凋零,青黄不接,人亡艺绝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在2007年非遗普查的时候还存在的柳林木偶桄桄戏自乐班,2010年随着艺人的去世消亡。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不再从艺,导致戏曲艺人队伍日渐缩小。尤其是县剧团解散后,秦腔再无新人拜师学艺。
第四,民间艺人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城固县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因此,现只有原县剧团的6人有专业技术职称。汉中曲子属于民间艺人自发学艺,这些艺人专业水平差距极大。曲子传承人王文献老先生生前整理的专辑《汉中曲子》现无人能全部掌握和演唱。参与申报的汉中曲子传承人李玉春、张继彦都只能掌握二三十个曲牌。
第五,无师资力量,无创作队伍,无专项资金扶持。城固县地方剧种均处于自发演出、自发传承的状态,演出多和婚庆演出混杂在一起,或者就是公益性演出。汉中三秦剧社全靠纪玉玲创办的企业资金维持运转和演出,仅每年参与公共文化惠民活动演出得到政府的扶持。曲子戏演员多从事婚庆商演维持生活,需要演出曲子戏的时候临时组班,生存状态极其恶劣。缺乏师资,缺少专业老师,缺乏专业指导培训,创作新编剧目数量极少。
五、城固戏曲的振兴对策
近年来,国家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然而,城固戏曲缺乏正规院团、缺乏演出场馆是戏曲传承的硬伤。草台班子人员流动性强,临时组班,表演的间隙常常还要兼任伴奏,演出质量低,艺术水准难以保障。一台高质量的演出,不仅体现演员高水准的演唱功底,更是声、光、电相结合的艺术美术效果的完美体现,缺乏演出场馆,舞台艺术效果不佳,难出精品。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着手,以实现城固地方戏曲的振兴。
第一,选择新址,组建或重建县剧团(戏曲演出公司)。召回原剧团老艺人尤其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以其为骨干,招收具有资质的学员从艺。剧团的重建,将加大对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传承力度,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促进城固县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有效发挥戏曲在社会文化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第二,建设高水准的专业演出剧场,作为地方剧种专业性演出场地。县剧团解散后,场地拆迁挪作商用,县工人俱乐部礼堂也年久失修,失去演出功能,城固县无公共文化演出室内场馆。城固县争取项目,加大投入,使公共文化演出有场地。
第三,外聘专业师资力量,对地方剧种把脉断症,对现存艺人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艺人专业能力和演出质量。
第四,建立培训基地,招收人才,培训新生力量,使戏曲发展传承后继有人。
第五,搭建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培养观众,培育市场,深入推进戏曲的传承发展。
第六,加强新剧的创作力量,探索引入新剧的机制,在排练演出中传承艺术、培养人才,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戏曲创新,任重道远,非遗助力,创新赋能。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三驾马车,进而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我们要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高度,进一步坚持守正创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人民而歌、为时代抒怀,用精品剧目感召人,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立足于时代,让地方戏曲真正“叫好又叫座”。
(城固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