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采茶灯”发展方式探索
2023-05-30陈虹宇
陈虹宇
摘 要:龙岩位于福建西部,受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茶文化。龙岩“采茶灯”诞生在龙岩人民的采茶生活与劳作中,代表着龙岩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客家文化,是历史遗留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龙岩“采茶灯”面临许多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本文以创新发展的角度对龙岩“采茶灯”进行简述,对创新发展的新方式进行探索研究。通过网上以及实地资料的考察,从各种角度对龙岩“采茶灯”的发展提出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龙岩;采茶灯;创新发展
龙岩坐落于福建西部,俗称闽西,四周环山,又有“山城”之称,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丰富,形成了别具一格、富有独特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采茶灯”。福建素有“茶乡”的美称,人们多以茶业为生,又因龙岩市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茶叶的生长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龙岩“采茶灯”就是福建人民日常生活劳动的缩影。龙岩“采茶灯”是历史传承留给龙岩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象征着龙岩地区民族、地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社会日益发展,时代变迁,新兴文化产业崛起,龙岩“采茶灯”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虽然政府及人民开始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统文化流失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动力,文化艺术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其在社会发展变革中消亡,不如在社会的发展中创新,让龙岩“采茶灯”拥有新的生命力。
一、龙岩“采茶灯”的概述
(一)“采茶灯”的起源
“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早期是流行于福建、广东、安徽等省市的民间歌舞音乐。据考证,“采茶灯”曲调最早是以江西《采茶谣》为母曲,通过传播和发展形成“采茶家族”,随着各个地区采茶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区别,在不同的地区便冠以不同的称呼,如广东称“唱采茶”,广西称“壮采茶”“采茶歌”,江西称“茶篮灯”“灯歌”,福建、安徽称“采茶灯”,湖南、湖北称“采茶”[1],各类“采茶灯”同源一脉,龙岩“采茶灯”就是其中一支。龙岩“采茶灯”起源于明代的龙岩赤尾山(现福建省龙岩市苏坂镇美山村)。龙岩“采茶灯”深受龙岩人民的喜爱,在龙岩被视为与我国传统节日时所展示的舞狮等表演同等重要,都是节庆时期的吉祥歌舞,在祭祀或节日时常有表演,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据史料,明清时期广东“唱采茶”便开始广泛传播,李调元和吴震方等人均有记载。如清朝李调元《粤东笔记》载:“采茶歌尤善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女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乡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赣南‘采茶戏形成后,一支流传于闽、赣交界的山区,流传至福建邵武、光泽地区称‘三角戏;流传至建瓯、建阳、松溪地区称‘游春戏;流传至永安、将乐、大田地区称为‘花灯戏;流传至宁化、清流地区称为‘采茶戏。又一支流传至漳州地区后传至台湾并影响到台湾‘歌仔戏的形成。”
《中国戏曲志·江西卷》记载:“清初江西‘采茶歌迅速发展,流行于各地,‘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后发展为一种联唱的‘十二月采茶歌形式,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灯彩相结合,变成‘采茶灯表演形式,即由娇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至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2]
以上资料显示“采茶灯”虽种类繁多,但各类“采茶灯”一脉相承,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中不断发展成不同特色的“采茶灯”。龙岩“采茶灯”的产生也有部分归功于龙岩独特的地理位置。龙岩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文化交流频繁,受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茶业发展良好,在龙岩人民日常劳动生活中,龙岩“采茶灯”顺应而生。
(二)“采茶灯”的历史
龙岩“采茶灯”旋律优美动听,歌舞表演形式独具地域特色,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吸引力享誉中外,成为龙岩文化艺术的象征之一。
龙岩“采茶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在龙岩美山村流行传播,龙岩“采茶灯”的歌曲曲谱以龙岩老艺人祖传下来的音乐为主,并吸收当地特色,融合当时广东和江西采茶的音乐改编而成。在1858年时,龙岩陈氏在大型活动中表演了龙岩“采茶灯”,现存史料及歌词曲调保存在龙岩博物馆中(1858年手抄本《颍川泼水记》)。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土地改革时期,当地的人民群众通过表演歌唱龙岩“采茶灯”,改编其歌词内容,反映时代背景,来响应党的号召,宣传革命思想。
1952年,龙岩“采茶灯”参加福建省首届农村汇演获嘉奖。后经过温七九等民间艺人的改编创作,改名为“采茶扑蝶”。1953年,龙岩“采茶灯”参加第三届国际和平友谊青年联欢节获银奖。[3]1981年,龙岩“采茶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口头文化遗产”收藏。2005年,龙岩“采茶灯”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规模最大采茶灯舞”获第12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2014年,龙岩“采茶灯”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岩“采茶灯”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宝贵的知识价值,带给龙岩人民无数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见证了龙岩近百年来发展历史,成为龙岩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
(三)“采茶灯”的内容
戏曲、舞蹈、说唱,是早期龙岩“采茶灯”的三大重要表演形式。随着时代变迁,龙岩民间艺人温七九等人经过改编,变为“采茶扑蝶”,将龙岩“采茶灯”戏曲部分剔除,演变成边跳边唱的表演形式。龙岩“采茶灯”曲调欢快活泼,充满明快喜庆的感情色彩。
龙岩“采茶灯”表演人数一般在8至10人,角色一般为茶公、茶婆、采茶姑娘、武生以及男小丑。在表演时,演员们多用本地人所熟悉的龙岩土话进行表演,以龙岩人民日常生活、當地民间故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历史故事为主要描述对象。服饰受到古代中原的影响,保留着许多古代中原服饰的特征。在龙岩“采茶灯”中,比较亮眼的是茶婆手拿竹篾制成的彩蝶,表现出“采茶扑蝶”中的蝴蝶形象,蝴蝶上下飞舞,轻盈灵动,而采茶姑娘们则手执花篮,在茶婆身后展现出“扑蝶”的舞姿进行表演。茶婆的唱词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改变,表演的内容形式多样化。传统龙岩“采茶灯”茶公茶婆的说唱部分还有小折子表演,传统伴奏乐队自温七九改编后变成了静板乐队,服饰等也发生了变化。这种生动形象又含有龙岩土话的表演形式受到了龙岩民众们的热烈欢迎。
1952年,“采茶灯”经过温七九等龙岩民间艺人的改编,吸收闽西地方汉剧“花旦步”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茶步”,表现出采茶姑娘们在茶园中行走采茶、扑蝶追逐的山野景象。龙岩“采茶灯”的歌曲也是由龙岩土话所唱,歌词一般都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龙岩人民的喜爱。
二、龙岩“采茶灯”的发展
(一)“采茶灯”的发展现状
受到外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冲击,龙岩“采茶灯”的发展愈发艰难,数字时代的开启让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小。年轻一代对龙岩“采茶灯”的热情不高。城市化进程让龙岩“采茶灯”原先拥有的农村市场逐年萎缩。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章翠英(1952年与温七九一起对龙岩“采茶灯”进行改编的老艺人)先后在台湾和马来西亚传授龙岩“采茶灯”,让其在台湾及海外流传,但是龙岩“采茶灯”的受众人群依然在逐年减少。
在2013年时,龙岩“采茶灯”表演队伍的老艺人大多超过80岁。传统龙岩“采茶灯”的表演资料现存较少,老艺人年事已高,存在人亡艺绝的情况。
龙岩市新罗区委宣传部在保护龙岩“采茶灯”的同时,也对龙岩“采茶灯”进行现代化发展,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进行调控,对内容进行改编,以便宣传推广。虽然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龙岩“采茶灯”的传承状况,但是其发展趋势依旧不容乐观。
(二)“采茶灯”的发展趋势
龙岩“采茶灯”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作为历史遗留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但是,近年来,时代变化节奏快、社会发展影响文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龙岩“采茶灯”老艺人的流失、网络时代的来临和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时代的发展促使电子设备快速更迭,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方式改变,娱乐需求日益增长。流行音乐和现代歌舞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年轻人大多关注新的娱乐形式,龙岩“采茶灯”在年轻人之中缺乏市场,而中老年人年事渐高,出门观赏“采茶灯”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龙岩“采茶灯”缺乏市场,表演需求日益萎缩。数字音乐等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依赖工具、电子设备、网络媒体,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主要还是靠言传身教,没有传承的后人,单靠媒体影响进行传承和发展是行不通的。
自从1952年龙岩“采茶灯”经温七九等老艺人改编成“采茶扑蝶”后,其中说唱及戏曲部分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了绝章。而现在进行表演的“采茶灯”基本没有了茶公和茶婆的表演,原本的“采茶灯”的曲调由《德胜令》改为《剪剪花》。而现在,会唱会跳的艺人越来越少,原本的伴奏由鼓、钟、箫、钹等民间乐器转变为静板乐队,后逐渐变成了音频播放,乐队伴奏逐渐减少。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很可能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记忆中断绝的文化。
照此发展下去,龙岩“采茶灯”所面临的结局,只会是人亡艺绝,成为留在龙岩人民记忆中的一种传统文化,这对龙岩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将是巨大的打击。
三、龙岩“采茶灯”创新发展探索
(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时代更迭迅速的当下,传统文化想要在新时代不断发展拥有生存空间,其重心就应放在创新上。传承是传统文化延续的基石,创新就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赋予传统文化延续的桥梁,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日不断简化更新,适应时代发展。中华民族多彩绚丽的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简单宣传和倡导,而是要扬长避短发展创新,龙岩“采茶灯”也应如此。
从文化背景来说,龙岩“采茶灯”代表龙岩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代表的更是民族精神,已经融入龙岩人民的日常生活。龙岩“采茶灯”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内涵,也能使龙岩人民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人民群众凝聚力。
龙岩“采茶灯”作为民间艺术,从劳动中产生、发扬,其中饱含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劳动丰收的愿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龙岩四周环山,人民多以茶为生,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福建乌龙茶的产地之一就是龙岩,而龙岩“采茶灯”就是龙岩茶文化的体现。在弘扬龙岩“采茶灯”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公众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创新发展的新方式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源泉,而發展是硬道理。龙岩“采茶灯”如果要在新时代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和扬弃,还要从时代中汲取新的知识和特点,从各个方面寻找可以创新发展的地方,保持龙岩“采茶灯”的生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龙岩“采茶灯”创新歌舞形式和歌曲形式势在必行,歌唱题材也可以根据流行的事迹或需要弘扬的精神进行改编创作。龙岩就有音乐人用流行歌曲形式创作了一首以龙岩话演唱的歌曲《我是龙岩人》,龙岩“采茶灯”的改编创作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普通话演唱,更加接近年轻人的市场。舞蹈动作在保持原有经典歌舞动作形式的情况下,加入适合龙岩“采茶灯”的舞蹈动作,如现代舞或民族舞的经典舞蹈动作,进行改编。还可以将龙岩“采茶灯”改编成童谣形式或者中小学生适合的歌谣形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进行,让儿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逐渐接触本土的传统文化。
龙岩政府应该加大对龙岩“采茶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建立相关保护管理措施的同时,加大对龙岩“采茶灯”的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开发力度。政府要积极创造一个适合龙岩“采茶灯”发展的文化环境,举行一些市民接受的龙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活动,例如2009年举办的“万人‘采茶灯”活动。举办类似活动不仅仅加深了龙岩“采茶灯”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更让新一代儿童或年轻人增加对龙岩“采茶灯”的认同感,促使一部分人主动了解并学习龙岩“采茶灯”。政府也可以通过商业方式,如旅游等,增加龙岩旅游吸引力,发扬龙岩本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制作龙岩“采茶灯”的相关宣传手册、文创产品等。
为了加大龙岩“采茶灯”的传承发展力度,对传承艺人进行培养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及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传承,发展十分困难。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大力支持老艺人进行传艺,为龙岩“采茶灯”输送高质量的表演及歌唱人才,不断提高龙岩“采茶灯”的艺术表演水平,精益求精,培养更多的龙岩“采茶灯”后继者。龙岩的各大高校也可以在相关专业中挑选优秀人才对龙岩“采茶灯”进行改编、表演,政府给予一定支持。在中小学中,龙岩“采茶灯”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进行龙岩“采茶灯”的普及教育,让每一个龙岩人都对龙岩“采茶灯”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当地中小学生学习龙岩“采茶灯”的兴趣爱好,为传承做好准备工作。
龙岩政府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联合新罗区文体广新局、新罗区广电宣传中心、福建万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共同举办“寻找小小‘采茶灯接班人”活动。迄今举办海选2场,有近300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选手们通过独舞、双人舞、诵读配舞等表演形式,将龙岩“采茶灯”文化融入表演中,使节目内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富有童真童趣。[4]
网络和新兴自媒体是现代传播宣传的重要手段,龙岩“采茶灯”的曲调曾出现在美剧《麦瑟尔夫人》第三季第四集第17分钟,在满是英文的电视剧中听到熟悉的曲调,这对龙岩“采茶灯”是一种良性的宣传,政府以及相关文化机构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宣传方式对龙岩“采茶灯”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创新编曲将龙岩“采茶灯”改编为流行歌曲的风格(如《身骑白马》),利用网络对龙岩“采茶灯”进行宣传。
政府及文化部门建立并完善龙岩“采茶灯”相关数据库,对现有的影音资料、文字图片进行汇总分编,记录成档案方式永久性保存,并深挖龙岩“采茶灯”文化。新兴的科技也能将旧时的龙岩“采茶灯”影像视频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复原,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经常通过放映电影的方式宣传文化,龙岩“采茶灯”的影像在复原后,也可在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进行播放。
将“采茶灯”音乐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将龙岩“采茶灯”音乐舞蹈创新编创成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广场舞,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教学,或者改编成舒缓优美的钢琴曲调,在龙岩的大小公园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播放。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龙岩“采茶灯”在现今的传承和发展中要依赖于创新,需要符合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龙岩“采茶燈”是龙岩人民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不断创新发展方式,让龙岩“采茶灯”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詹士华.析福建闽西“采茶灯”的历史演变、音乐形态及发展[J].艺术教育,2006(12):92.
[2] 王宏.龙岩“采茶灯”由来初探[J].艺海,2013(7):205-206.
[3]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福建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122-124.
[4] 杨缦绮.福建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歌舞“采茶灯”传承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5):3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