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阈下荆楚汉绣手工艺多路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5-30董冠妮

百花 2023年2期
关键词:汉绣荆楚手工艺

董冠妮

摘 要:以文旅融合为视角,解读荆楚文化和汉绣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荆楚地区文创产品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价值,从地域范畴、图案纹样、色彩特点、材料质地、工艺技法、制作周期以及使用范围等角度对汉绣视觉元素特点进行分析,并以知识传承的理论方法为核心,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进行文创产品制作,为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激发文创产品的创新活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传承;创新;汉绣;地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1]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全面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2]“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推进产品创新升级”成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的重要部署方针。[3]

站在当代社会需求与经济极速發展的转折点上,对多元化的社会审美和文化需求进行挖掘,推动湖北省特有的地方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重组,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开其传承路径,打破产业经济效益低迷的困境,有利于在尊重荆楚地域特征与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寻求汉绣手工艺多路径传承与创新。

一、荆楚地区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

旅游文创产品已成为世界城市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上世纪,英国等欧美国家面临经济危机和工业衰退化的窘境,这些国家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旅游文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发现了具有高度创新价值和附加文化价值的旅游文创产品是促进城市发展的新渠道。湖北地区正在朝着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发展,但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旅游文创产品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经调研,湖北省区域旅游文创产品现状如下:

第一,地域特色缺失。旅游产品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商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强烈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特点是纪念性、艺术性和地方性,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物质载体,是情感记忆的载体。而目前荆楚地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其他区域的低价仿冒品,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无法强化地域形象。

第二,同质化严重。现在湖北荆楚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缺乏创新性,作为传统旅游产品的主要创造者的手工业者普遍缺乏变异观念和开拓冒险精神,求存图安的心态尤显突出。[4]另一方面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不同地区的旅游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旅游者在不同地方买到的商品相似甚至完全一样,这让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大大减弱。

第三,缺乏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在21世纪科技与文化高速发展、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当在保留本土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兼顾时代工艺化生产需求和当代审美需求。但现在荆楚地区的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将传统工艺品直接售卖,或者以上世纪80年代的设计方式直接将元素进行简单复制、粘贴,缺乏具有当代精神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意识。

可见,将文化遗产元素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从“旅游产品”走向“文创产品”,推动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艺术改造和工业化加工,对当地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旅游开发有双向的作用。

二、荆楚汉绣手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现况分析

(一)历史发展

汉绣源自楚地,发展范围包括湖北整个长江沿岸及江汉平原地区,是传统民间手工艺。其装饰感强、线条流畅、色彩浓烈,融南北诸家绣法之长,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承载着荆楚地区的文化民俗底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被明月兮佩宝璐”,以服饰华丽飘逸为美。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用绮丽而浪漫的文字描绘了当时楚王宫室园圃内的装饰和布置:“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纂组绮缟”就是指四种颜色不同的丝带:赤色、杂色、带花纹丝织品和白色的丝织品。[5]这种贵族奢靡需求对纺织品和刺绣品的生产与发展极具推进作用。在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绣品再次证实了汉绣的历史渊源,其绣品色彩鲜艳、气韵奔放,既有九日龙蛇、托顶巨人这样的珍禽异兽作为主题装饰,也有祥云卷草、奇花佳卉和几何纹路进行搭配,勾勒出天地混沌、人神共处的神秘世界。

汉绣后来发展到清代已是巅峰。19世纪中期依靠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的有利位置,“汉码头”沿江地段形成了繁华的商贸经济区,如汉水街、汉正街、六渡桥、华清街等。汉口长堤街的郑氏绣铺,成为当时最早开设的民间绣坊。1851年,汉口设立了刺绣局,专供各级官员的官服和绣品的制作,让汉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现况分析

2008年,汉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和相关社会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其主要方式总结如下:

第一,运用出版专著、文集等方式,对汉绣进行图谱收集和文字总结。如冯泽民教授编写的《荆楚汉绣》《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余戡平副教授编写的《汉绣图案》《汉绣设计》,陈元生、李岩编写的《汉绣传奇》等相关著作,都为汉绣的发展与延续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第二,推动大专院校教育的介入,增加传承人的数量。2013年4月,武汉商学院与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联合开办服装设计专业,通过双轨制教学培养懂汉绣工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20年11月,武汉青山区工业科技学校举行湖北楚凤汉绣培训基地落成仪式,帮助残疾人学习汉绣技艺,为汉绣劳动技能的培训打造了教育场所空间。2021年6月,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打造汉绣科普馆,将汉绣纳入学校艺术设计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第三,打造汉绣基地、汉绣展,扩大汉绣知名度,吸引更多从业人员。2011年11月湖北省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及巡回展在武汉成功举行。2013年6月,在汉阳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同年,湖北首届汉绣文化节暨第二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向群众展示了汉绣璀璨的手工艺之美。武汉昙华林、新疆、大悟等地先后建立汉绣基地,大大提高了汉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汉绣传承虽然获得了政府资金的投入扶持和大专院校的教育介入,但与苏绣、湘绣等绣品相比较,汉绣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依旧较低,没有达到“破圈”效应,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其狭窄的传承路径,也没有打破产业经济效益低迷的困境。

三、汉绣视觉特征分析

汉绣的艺术风格如同荆楚地区风土人物一样热烈而奔放,在花团锦簇间体现自由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其地域特征在汉绣中表露无遗,以浓墨重彩为主要特点的汉绣,将重色作为底色,绣线颜色以五色(即红、黄、绿、白、黑)为主,凸显“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审美观念。[6]汉绣的取材多元化,既有写生写实的花鸟鱼虫,也有奇幻的瑞兽祥云,绣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独特风姿。特别是武汉作为租界通商时期,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西方现实主义绘画逐渐传入武汉等通商口岸。在其审美风格的影响下,汉绣的针法日趋丰富,图案也在延续楚绣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色彩。具体分析见表1。

四、荆楚汉绣手工艺多路径传承与创新

(一)在建设中,应推动跨学科联动协同创新发展

以荆楚地域文化与传统汉绣元素为创意源头,在多路径传承与创新模式下,将传统的汉绣艺术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交融。同时汉绣与其他学科领域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互相受益的,汉绣与其他学科领域互相提供正向反馈,汉绣自身不只是平面化的艺术品,更是立体化的、富有情感的人类文化财产。如印度的设计师与工匠、社会工作者一起,将刺绣与社会学相结合,以刺绣手工艺解决印度德里社会底层家庭妇女居家工作的问题。[7]

(二)在传承中,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结合

荆楚汉绣手工艺的传承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与传承。在手工艺传承与现代教育的结合过程中,教科书、参考资料和视听媒体占据了主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需要被传承。隐性知识既包括“技术”层面的非正式和难以言表的“诀窍”,也蕴含“认知”层面的信念、领悟、情感和心智模式等。因此,在荆楚汉绣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可见可闻的显性知识,也需要注重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转化和群化。第一,可通过对荆楚汉绣手工艺进行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推动隐性知识显性化。第二,还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5G网络和元宇宙平台,建立在线知识社区,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

(三)在生产中,关注热点积极开发汉绣手工艺衍生产品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带动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独具中国韵味的传统服饰也走入人们的眼帘。传统汉服及其相关配饰最初是从年轻人尝新和青睐的服饰形制开始,逐渐转变为社会层面的文化复兴,以势不可挡的劲头“破圈”逆襲。我们可通过“汉绣+汉服+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在短视频营销传播下,将汉绣与汉服进行叠加,以“主题古风场景”“沉浸式剧本杀”等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新玩法,搭建以汉绣故事为主题的文化平台,引导市民和游客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文化,为汉绣手工艺衍生产品打造更多的营销机会。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2022年基金项目“荆楚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Y-2022-03);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荆楚乡村工匠‘五方共育混合教学模式及协同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A29)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16)[2022-12-03].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9.htm

[2]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21-05-06)[2022-12-03].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06/t20210607925033.html

[3] 《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保障旅游

休闲时间等10项重点任务[EB/OL].(2022-07-18)[2022-12

-03].http://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06/t2021 0607925033.html

[4] 胡继艳.基于文化生态视角的传统手工艺传承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43-50.

[5]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6] 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4):50-53.

[7] Biggeri, Mario, Santosh Mehrotra and Ratna M Sudarshan (2009) ‘Child Labour in Industrial Outworker Households in Indi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44(12): 47–56.

猜你喜欢

汉绣荆楚手工艺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荆楚老乡敲钟忙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