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转录和翻译”部分的对比分析
2023-05-30石帅王威
石帅 王威
摘 要:文章从教材中的位置、设计思路、栏目设置、类比语言和课后习题等方面,对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转录和翻译”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美国教材注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存在专业程度高,部分概念过难的情况;中国教材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利用问题串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但对部分概念进行了简化处理。因此,中国教材更符合现阶段中国学生的学习需求,美国教材可以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中美教材;教材对比
2019年,基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我国发行了各版本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1 ]。“转录和翻译”是基因表达的重要环节,该过程是高中生物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选择我国普通高中教科书人教版2019年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下简称中国教材)和美国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以下简称美国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2-3 ]。通过分析中美教材对同一知识的呈现方式,取长补短,以期为一线生物学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拓展课堂内容提供参考。
1 教材中的位置对比
我国教材把“转录和翻译”设置在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美国教材把“转录和翻译”设置在第6单元第18章第2节“从DNA到蛋白质”。虽然教材整体编排存在差异,但是中美教材都把“转录和翻译”设置在“DNA的结构和基因本质”与“基因突变”之间。这种设置不仅符合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在学习过DNA的结构和基因本质,自然而然会产生“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疑问,顺势介绍“转录和翻译”的详细过程,并为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做好铺垫,比如本节出现的三联体密码子是理解移码突变的重要知識基础。
2 设计思路对比
在导入部分,我国教材借助侏罗纪公园的科幻背景,以探讨“能否利用DNA复活已灭绝的生物”导入新课。美国教材以制作折叠式学习卡的课堂活动导入新课。我国教材采用了创设情境、思考问题的导入形式,其中电影《侏罗纪公园》的部分简介和恐龙图片更加贴近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美国教材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折叠式学习卡的活动,但该活动在教材的其他章节也有重复出现,新颖度和趣味性有待提升。
在正文部分,我国教材把“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包括RNA和DNA的区别、RNA的种类、转录的概念和过程。第二部分为遗传信息的翻译,包括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密码子的概念和特点、反密码子的概念、tRNA的结构和功能、翻译的概念和过程。第三部分为中心法则,根据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转录和翻译的基础上对遗传信息的流向进行了补充,并形成中心法则图解。美国教材没有明显的板块划分,而是按照基因与蛋白质、RNA、转录的概念和过程、RNA加工、遗传密码、翻译的概念与过程的顺序进行展开。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比如“遗传信息的转录”按照“RNA是什么物质?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问题串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遗传信息的翻译”则按照“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游离的氨基酸是怎样被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上的呢?”问题串的顺序展开。这种编排有利于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美国教材没有设置推进式的问题串,而是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这种编排有利于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 ]。
此外,我国教材在阐述翻译过程之后,介绍了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现象,并结合科学发展史对中心法则进行详细阐述。而美国教材在介绍转录过程之后,讲解了RNA的加工处理过程,并穿插了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概念。由此可见,中美生物学教科书对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国教材对内含子和外显子等复杂概念进行了删略处理。为了凸显生命的信息观,体现科学不断发展的特点,我国教材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详细论述。与类似科学论文的美国教材相比,我国教材更加符合我国学生的学情,易于学生理解。
3 栏目设置对比
为了对正文内容进行解释和拓展,中美教材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栏目。本文对中美教材中“转录和翻译”部分的栏目设置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从栏目设置可以看出中美教材均以学习目标或本节聚焦的形式,指明本节的学习方向,均有思考讨论或技能实验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二者栏目设置也存在以下差异:美国教材有重要术语的复习和介绍,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而我国教材通过想象空间、相关信息等栏目对正文内容进行了扩充说明,并重视生物科学史的独特教育价值,在正文以及生物科学史话栏目均有体现。
4 类比语言对比
由于转录和翻译都是发生在分子层面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相关经验的积累,所以本节内容是高中学生的认知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相关概念,中美教材都采用类比方法,把复杂概念类比为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化抽象为具体,但二者在喻体的选择上略有不同。在介绍转录过程时,我国教材把细胞核比作司令部,把细胞质比作战场,把DNA比作司令,把RNA比作信使;而美国教材把DNA比作工程师的指令,把RNA分子比作工人,把蛋白质合成过程比作汽车装配流水线。在介绍翻译过程时,我国教材把核糖体比作装配机器,mRNA与核糖体结合成蛋白质生产线,tRNA是把氨基酸搬运到生产线上的搬运工;而美国教材把细胞质比作生产工厂,把核糖体比作装配线,把mRNA比作携带工程师指令的工人,把tRNA比作零配件供应工人。我国教材根据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特点,选择不同的喻体,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抽象过程。美国教材关于本体和喻体的叙述庞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材运用类比法进行叙述时,应该保证文字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5 课后习题对比
我国教材的课后习题包括2道判断题、1道选择题、1道拓展问答题,共4道题目。4道题覆盖了转录的过程、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翻译的过程等知识点,注重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并通过拓展问答题考察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迁移运用能力。美国教材课后题共6道问答题,6道题覆盖了转录的过程、密码子的概念、tRNA的作用、翻译的过程等知识点。这些题目既测试了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记忆水平,也考察了学生对过程模型的理解应用水平。美国教材的课后习题设置与国内高校生物教材的课后复习题相似,并且知识覆盖面和测试效果优于我国教材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适于考试中应用,可以提高阅卷速度,但不适合作为课后习题的主要类型[ 5 ]。
6 小结
研究发现,中美教材“转录和翻译”部分在教材中的位置、设计思路、栏目设置、类比语言、课后习题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美国教材注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存在专业程度高,部分概念过于复杂的情况;我国教材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利用问题串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对内含子和外显子等复杂概念进行了简化处理。总之,两种教材各有所长,而我国教材更符合现阶段我国学生的学习需求,美国教材可以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参考。一线生物学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把美国教材的有益之处运用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严丹,吴萌希,任山章.中美高中生物教材难度比较——以“光合作用”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1,37(1):63-65.
[2]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4-70.
[3] 比格斯,等.生物·生命的动力[M].廖苏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512-519.
[4] 马小明,王燕霞.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孟德尔遗传定律”部分的比较[J].中学生物学,2017,33(8):69-71.
[5] 李康博.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对比及课堂应用指导——以“细胞呼吸”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35(12):53-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