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探析
2023-05-30赵志涛
赵志涛
摘 要:声乐属于艺术门类中的重点部分,主要形式是借助声音传递音乐。在歌唱教学中开展技巧训练与个性化风格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需要从歌唱技巧研究入手,针对不同技巧引发的风格变化等进行分析,确保学生掌握歌唱技巧,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技巧;个性化风格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教育、培养个性化风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精湛运用技巧,完美展现歌曲风格。因此在声乐教育中需要做好教育创新工作,在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以外,重视演唱风格的培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提升声乐教育质量。
一、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培养的意义
声乐是借助人的声音来诠释音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运用歌唱技巧的一种个性化展示,属于演唱内容、形式的融合形式。演唱风格能够展现人的个性思想、精神情感等,同时也可以凸显时代特点。在歌唱风格个性化养成教育中,教师需要从共性化基础层面出发,做好个性化引导工作,结合学生特点采取有效引导措施。学生的歌唱技巧与风格养成已经成了个性化发展的重点,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指导者,需要明确声音基础训练的重点,针对歌唱风格形成因素等进行分析教学。合理运用歌唱技术,在总结演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方法背后的原则,明确其中规律性的特点,逐渐延伸到经验中,在规范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做好正确引导工作,最终形成独特的歌唱风格。在教育中还需要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歌唱风格,在挖掘自然歌唱音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适合的歌唱内容,在音乐表达中逐渐形成主动意识,强化音乐创造力、表达力。在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培养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在表现个性的基础上获取艺术性、理性等。[1]
二、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培养措施
(一)明确不同技巧下的风格形成特点
1.嗓音
人的嗓音因生理构造方面的差异,是各不相同的,特殊的音质、声部又会形成独特的辨识度。(1)抒情风格的歌曲在音色方面能够让听众产生温暖的感受,尤其是在连贯性的音色下,能够增强歌唱风格的抒情效果。所以抒情类风格的演唱者需要在演唱前针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在深入了解剧情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明确故事中情绪的变化特点,进而将人的情绪融入歌曲中。分析歌曲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变化,结合不同阶段变化特点做好性格特征转换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作品创作背景,针对作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进行分析,进而展现出适宜的哲学意境。从气息层面来讲,需要满足声音协调平衡的要求,在提升高位置演唱体验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气息,准确控制好声音情绪变化,体现虚实特点。在元音发音中需要满足准确到位等要求,依靠头腔共鸣等方式,提升声音的修饰效果,达到统一音色的效果。(2)戏剧性歌唱风格要求演唱者应当具备洪亮、宽阔的声音,以此塑造冲突性相对较强的角色,借助饱满、结实的音色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在女高音方面,则需要具备十足的张力,以此来提升演唱效果。在戏剧性风格演唱技巧方面,应当具备充足的气息支持,但是研究发现,一些演唱者自身存在口腔共鸣较大等问题,在高位置歌唱中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从保障发声科学性出发,避免出现喊唱等问题。(3)花腔类在歌唱风格中的声音具有纤细、灵巧等特点,在音域方面比较宽广,音色变化比较丰富。抒情类花腔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少女气息,如《唐帕斯库勒》中诺丽娜的音色。但是想要演唱好戏剧性花腔,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高音技巧,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等诠释出来,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美感。对于轻型抒情男高音来讲,其声音的穿透力较强,花腔类风格在共鸣位置方面相对靠前,在演唱中應当满足刚柔并济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花腔类风格教学时,需要循序渐进提升气息控制效果,确保气息处于沉稳、自然的状态。[2]
2.技巧
演唱技巧对歌唱风格有着重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发声、共鸣、呼吸等方面来体现。从微观层面来讲,演唱者所具备的技巧、风格等不尽相同;而从宏观层面来讲,因演唱者在审美情趣、成长经历等方面各不相同,在风格变化等方面也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也会受到地域、时间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不同流派。(1)西方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在单词母音收尾方式的影响下,其发音的旋律性较强,具有浓重的歌唱性特点。在美声唱法中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从生理机制、自然规律等方面出发,借助科学化、系统性的训练方式,提升歌唱效果,重视声区方面的和谐统一。在气息方面注重艺术性、技术性,需要合理运用气息,才能保障演唱效果。在气息与发声的结合下,提升声音力度、色彩等方面,从低音区逐渐向高音区方向发展。如《为艺术,为爱情》中托斯卡的情绪表达,就需要使用气息满足控制要求,提升变化合理性。美声唱法重视声音、共鸣的结合,将真声、假声等融合在一起,在确保混合比例合理的基础上使用真声实现对假声的补充,同时可以借助假声展现丰富、自由的情感,也可以借助假声冲破音域方面的限制,提升歌唱效果。(2)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主要包含戏曲、民族民间唱法、曲艺等,其历史十分久远,不论是《弹歌》还是《诗经》,都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西方美声唱法进入我国以后,我国传统民族唱法得到了发展,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歌剧等也在不断产生,如《白毛女》等。在传统民族唱法中展现传统戏曲的精髓,在结合西方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可以提升歌唱能力,也为情感表达、形成专属风格特点提供支持。我国民族唱法中的音色在不同音区中都具备了明朗的特点,尤其是在跨越音区中,音色所发生的变化相对较小,在共鸣调节力度方面也比较小,逐渐形成了圆润、甜美的声音。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明确,虽然两种唱法都需要学生在保持深呼吸的状态下演唱歌曲,但是在吞吐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对民族唱法来讲,在气息输出量上相对较小,声音主要以纤细、高亢为主。[3]
(二)演唱技巧上的风格养成
一是在歌唱中需要重点关注呼、吸两个动作,因其生理反应不同,所以在教育中需要做好重点培养工作。人在说话、哭笑等过程中,声音是借助呼吸作用形成的,只要有声音产生,就会发生呼吸作用。所以在歌唱中应当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确保口、鼻保持扩张状态,满足唱歌的要求,在呼气动作中依然保持吸气扩张状态。在演唱中还需要得到肺部底端的支持,达到深呼吸唱歌标准。在声乐教学中需要从保持姿势躯体习惯出发,头部、颈部、躯体保持一条直线。如果演唱者使用过大的力量演唱歌曲,则会产生僵直的听觉体验,同时也会加重演唱者的身体负担,最终出现疲劳等问题。如在开始阶段中存在情绪要求,且字的强度是一致的,这样很容易出现语言逻辑问题,甚至还会对声带产生冲击影响。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中需要确保节拍的合理性,满足旋律逻辑要求。
二是在歌唱中需要将声音放在头腔区域中,满足高位置歌唱要求,确保鼻咽腔打开,在发声过程中还需要让声音贴在后咽壁中,进而达到理想的听觉效果。在进行低位置演唱时,需要主动将声音集中在声带,依靠肌肉增加压力,满足高音演唱要求。但是这种演唱方式很容易影响气息均匀效果,甚至还会造成肌肉过度组织问题,影响唱歌平衡效果。所以学生应当判断好发声位置,明确高低变化情况,借助相关动作做好高位置转换。健康的声带具备真声与假声两种机能,而振动方式的差异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所以在演唱中需要及时换声,控制好声门上方肌肉,避免出现坍塌等问题,同时还需要提升上颚打开效果,保持良好姿态,确保声音的合理性。[4]
三是歌唱技巧学习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想要具备歌唱技巧,就需要借助长期训练的方式。因演唱者的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想要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就需要采取适合的方法。在声乐教育中还需要落实因材施教原则,避免过度统一。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做好启发与指导工作,了解学生气质与性格优势,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提升教育质量。如学生的性格比较热情时,可以适当提升要求标准,避免出现骄傲等问题,利用优美抒情的歌曲来吸引学生。对于比较活泼的学生则可以从提升专注力入手,组织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演唱技巧,提升作品表现能力。对于性格比较稳重的学生,则可以从锻炼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选择轻快、热情的作品,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开展歌唱技巧训练时,需要确保作品选择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积极参与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巧,产生表达欲望。
(三)做好表演个性化设计工作
视觉、听觉属于声乐表演中的重点,而在声乐教学中应当重点针对声音、仪表进行训练。在演唱中还需要确保声音的优美度,以优雅大方的方式展现歌曲,得到听众的认可与支持。在作品表演中,主要是从呼吸、空间、眼神、步伐、手势、风格等方面进行表现的,所以学生需要做好演唱要素研究工作,找出与曲谱之间的结合点。
一是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确保手势的合理性。手势并不单纯针对升降,而是需要分析作品的风格,在明确其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适合的手势,控制好手势动作幅度变化效果,确保速度、韵味等方面的合理性。在手势归位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音乐节拍的变化效果,提升手势设计的合理性,进而更好展现演唱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在手势设计中也应当避免选择花哨、繁琐的手势,明确表演、动作之间的差异。尽管所设计的东西相对较少,也要控制好演唱中眼神、呼吸等的变化,并贯穿整个表演过程。在眼神设计方面,需要分析歌曲意境,确保展现方式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凸显画面感,避免在演唱中出现无神等问题。随着歌曲的不断行进,及时调整眼神变化,以此提升演唱效果。在表演中还需要重视步伐的作用,利用前后、左右等步伐,以此提升演唱灵活性。在设计步伐时需要结合表演空间、眼神达到扩展空间的效果,将歌曲远近虚实等展现出来。在表演中呼吸属于核心要素,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掌握呼吸技巧,确保呼吸的连贯性,同时还需要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
二是在演唱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表演设计,准确划分具体段落,确保乐句的合理性,逐渐形成逻辑性较强的表演。演唱中应当掌握句子、段落之间的情感传递效果,在明确递进关系变化的基础上确保表演具有层次性。将文字相关的内容融入表演中,能够进一步丰富表演的内涵。在开始阶段,应当避免使用即兴表演、设计肢体动作表演等,而是需要针对肢体动作进行提炼,以最少的肢体动作展示情感内涵。从风格上来讲,应当从扎实、稳定的声音基础出发,如语言、呼吸等,做好重点训练工作。如果将演唱者看作是比较特殊的乐器,就需要加深对特殊乐器的理解与认识,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风格,营造健康的演唱状态,提升呼吸、表演的平衡度。在声乐教学中还需要掌握学生的演唱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歌唱方式,进而形成特殊的演唱风格,掌握不同音色变化特点。[5]
(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声乐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提升情感表达的准确性。通过分析音乐作品,学生能够从感性的认识逐渐进入理性认识中,尝试从作品表面深入内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掌握观察方法,在善于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升作品分析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特殊事物产生特殊感受,就可以进一步观察,进而体验其中的内涵。在明确事物之间的共性特点后,还可以进行总结与概括。因此在演唱中需要做好分析工作,主动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另外在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为提升创造力提供支持。如在演唱《黄河颂》时需要想象黄河的景象,结合旋律变化,进而展现作品磅礴的气势。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做好歌唱技巧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风格,同时还需要明确演唱技巧与唱歌风格形成关系,做好歌唱表演个性化设计工作,不断提升学生想象力与音乐创造力,为学生艺术发展提供支持。
(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闵.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形成策略[J].四川戏剧,2020(12):187-189.
[2] 樊娅娅.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J].艺术大观,2020(16):91-92.
[3] 郁甲坤.浅析歌唱风格的个性化培养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与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8):216-217.
[4] 孙骈.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歌风格个性化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20(11):204-205.
[5] 卢娜.高校声乐教学个性化演唱风格培養路径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