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宁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作品评述

2023-05-30刘森邓书夏

百花 2023年2期
关键词:王宁现实主义

刘森 邓书夏

摘 要:王宁的作品总是体现出对现代社会与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的七个乐章描绘了作曲家对当下社会、教育、战争、信仰、人类自身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搜集世界各地的素材,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整体音响表现出不协和到协和的过程,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王宁;复风格;现实主义

中国管弦乐创作始于20年代,至今已90余年,最早的一部作品是黄自于1929年在耶鲁大学留学期间创作的管弦乐序曲《怀旧》,并以此获得学士学位。[1]自此之后,中国的管弦乐创作经历了多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技术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花齐放”阶段、1966年至改革开放时的政治化倾向阶段与改革开放后的西学之潮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中,管弦乐领域涌现了各式各样的佳作,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

作曲家王宁①1954年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于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2]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西化之潮,所以在他的创作中不缺乏现代性与创新性,与一些现代作曲家相异的是,他并不局限于创作“某一技法、面向某些学术人群”的作品,而是侧重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对现代社会与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譬如《人文颂》《时代》《呼唤未来》。

一、创作背景

《呼唤未来》于1995-1997年历经三年创作而成,采用了三管编制、三个合唱队以及三个打击乐组。作品在1999年获北京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作品评奖”,2004年获得“全国第十届音乐作品评奖”“交响音乐优秀作品奖”,2007年入选“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创作意图正是作曲家一直关注的现实主义,取材于现实、关注人类当下命运。在作品中,作曲家呼唤大家珍惜和平、共同建设美好地球,其中包含了对当今世界社会、教育、战争、信仰、人类自身的问题及其前途与命运的关注、忧虑和思考。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人类自身危机的存在,并以此激发人们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在技术方面,王宁采用拼贴、复风格与多元化的创作手法,融合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些祝福与赞美的诗句,部分歌词用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歌曲,还添加了很多新音色,包含有“声乐声部的人声呐喊、嚎叫、哭声、笑声等,打击乐也用了很多诸如碎玻璃、自行车铃、口哨、铁链等特殊乐器”。[3]作品的七个部分在音响上彰显出协和度变化的过程,以此象征人类历经苦难后的重生,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舞台摆位采用了合唱乐队的摆法,塑造多元声相和舞台合唱相互呼应,在音乐厅形成空间上的共鸣,这种区别于传统的乐器布局,都在王宁所言的“声音朝向的改变对整体乐队全奏音响有所改变”中找到了答案。

二、技法特征

第三交响曲《呼唤未来》共分为七个乐章,由引子、尾声与中间五个乐章组成,必须不间断演奏,因此结构也可理解为“单乐章化的套曲”。每一个乐章都有作曲家想表达的寓意:第一乐章为快板“喧嚣社会”,是对多元的、复杂的现今社会的描写,它具有引子的功能;第二乐章为慢板转小快板“童年情景”,是对家庭、学校及当今教育制度、教育观念的思考等;第三乐章为沉重的慢板“新旧嬗变”,新旧事物的变革,是要经历痛苦、进行斗争和付出代价的;第四乐章为恐怖的急板“战乱”,是对当今世界现状的思考和忧虑,当今世界动荡不安,战火四起,致使一些地区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贫困潦倒;第五乐章为行板“信仰、信念、反思”,人类需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第六乐章为明快的中板“眺望朝阳”,人类新纪元的开始;尾声为庄严的行板“呼唤未来”,呼唤世界和平,企盼美好未来。[4]

引子即“喧嚣社会”,描绘了人心浮躁、复杂喧嚣的当代社会,音响表现紧凑、节奏密集。织体上有明确分工,弦乐组演奏固定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木管组演奏碎片化的节奏密集琶音,打击乐与管乐多以填充为主,管乐组有时奏持续长音填补中声部,有时也奏一些琶音素材。节拍变化多次,作曲家意图淡化音响的强弱规律,加上紧密的织体流动,营造出一幅喧嚣的当代社会音响画卷。此外,弦乐组包含有数字逻辑设计,反复奏固定主题,每次出现的音数相异,前半部分音数逐渐相减“16-14-12-10-8-6-4“,后半部分逐渐相加“4-6-8-10-12-14-16”,使前后部分达到数理对成状态。

第二乐章是“童年情景”部分,其中合唱声部拼贴了我国古代蒙学十篇中的《神童诗》及《汉语拼音字母表》。蒙学素材的选择来源于作者对其意境的思考。所谓蒙学即“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蒙学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内容是对儿童进行初步的品德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教学,蒙学十篇是指中国古代按儒家思想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主要专著,蒙学十篇为《三字经》《千字文》《名贤册》《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朱柏庐治家格言》,后又新增了《二十四孝》《百家姓》作为附录。其中《神童诗》是以诗歌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思想、学习与品德的教育,作曲家力图引用它的诗句来表达孩童期间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品从82小节开始,演唱《神童诗》第二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做了改动,这里材料为“wan wei ban you jie, du xia shu pin, gao—(repeat)”,我们将其进行隔一音取音可得原型“wan ban jie xia pin, wei you du shu gao”,每个声部是以一人先说,其他人逐步加入,力度不斷加强,同时不定音高。从116小节开始,转变为对《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齐唱,形式为各声部以同一音高的形式做反复,并在第136小节以极快的速度在一片儿童欢快笑声中结束。

第三乐章是“新旧嬗变”部分,指新旧事物变革,要经历痛苦、进行斗争与付出代价。引用古代《百家姓》的素材,在第172小节男生solo声部演唱“zhao wang qian zheng, sun wu li zhou”,可见作曲家对排列顺序做了改动,实际为“zhao qian sun li, zhou wu zheng wang”,此为《百家姓》最前面的八大姓;同时,陪衬的声部演唱我国古时衙役升堂时所使用的具有威压的口号“wei wu”(威武),采用多人齐奏,象征新制度的到来,对旧事物进行审判。此外,在第221小节出现了女生民歌风solo主题,采用了我国四川宜宾流传的山歌《槐花几时开》,该山歌自清朝时便有记载,象征着当时人民对革新的呼唤。山歌第一句原型为“高高山上哟,一树槐哟喂”,演唱为“gao gao san sang ai, yi suo huai you wei”,可见作曲家做了一些咬字的改变,笔者认为是对地域性发声方法的考虑;第二句演唱为“m ery wang huai hua sai ji shi kai you wei”,这里的m与ery虽然分开发声,但实际是英文的mery,沉浸的意思,即“沉浸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第四乐章是“战乱”部分,表达的是战争影响下社会的惨状。合唱部分的材料为“ya sha”与“a”,“ya sha”反过来为“杀呀”的意思,sha与a的搭配也有“杀啊”之意,a的声音在喊叫中直线下落,也描绘出尖叫的声音,像是在战场上受伤与牺牲的人。该乐章中,急板的速度、各种钢琴音块、管乐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强奏、木管组的快速琶音以及打击乐内部的节奏错位,将战争氛围烘托到了高点。

第五乐章是“战后的反思、祈祷、信念”部分,该乐章乐器声部所占篇幅较少,主要是合唱声部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素材运用与融合。从这一章节开始(390小节)就对其三种素材进行了融合,其为“namasa mitabha salam halleluyah”,其中“namas amitabha”为佛教术语“南无阿弥陀佛”,出自佛教专著《观无量寿经》中的“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其中的“salam”为阿拉伯用语“萨拉姆”,是打招呼的意思,有“和平、美好”等十分吉利的含义;其中的“halleluyah”,中文译为“哈里路亚”,是希伯来语,含义是赞美耶和华,“哈里路”希伯來语含义为“赞美”,“亚”是“耶和华”的简称,可以解释为“赞美你,主!”,被人所熟知的是亨德尔所写的大贺年圣歌《弥塞亚》中的《哈里路亚》。将这三种音高材料融合发展,先是同度合唱,然后不同声部对材料做对位化演唱。此外,第424小节又引入了新的佛教材料“Tathagata”,含义为“如来佛”;在第454小节引入了佛教“ong ma ni ba mi hong”材料,含义为“唵嘛呢叭咪吽”,其为藏传佛教的咒语,又称六字真言。演唱时都是先不定音高,各声部定音高后,最后做多重音高的复合。

第六乐章是“眺望朝阳”部分,为全曲篇幅最大的章节(485-630小节),这里对合唱音高材料的使用篇幅小了很多。从579小节的“ong ma ni ba mi hong”进行了铺底,在一些地方填充了“halleluyah”和“a”的音高材料。整体音响偏向协和,和声紧张度减少,与前五个乐章相联系音响呈现的不协和度逐步走向协和,明确感受到减少了现代技法与新音色(如碎玻璃)的使用。使用了较多人工泛音与震音作铺垫,对引子材料有所回顾。音高材料较明确精练,比如497小节出现的“#4-5-7-B7-2”,音程关系为小二+大三,在其后发展中多次出现,有移位、逆行、倒影、扩充以及缩减等。

尾声“呼唤未来”,以庄严的形式响应主题。这里对前面的素材做了回顾,也添加了新材料,童声合唱团呼唤出“peace and happy”,即“和平与快乐”,以及由汉语拼音与英语结合的“you yi happy, he ping happy”,即“友谊快乐,和平快乐”。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作曲家基于现实主义创作了交响曲《呼唤未来》,意图警醒人类,复合多样的素材,包括通过《神童诗》与拼音字母表彰显对教育的反思、《百家姓》和升堂声表达新旧事物的变革、“ya sha”与尖叫声模拟战场的残酷、三种宗教声音做祈祷与反思、中英文结合的童声呼唤未来,这些音响的设计均服务于作曲家的思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闪过,从而展开对人类自身各个方面的思索,但只要具有忧患意识,能够意识到危机,就如作曲家的构思一样,最终会走向“协和”,美好的未来一定存在。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2022YJS045)”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春牧.概述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83-87.

[2] 解瑂.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记著名作曲家王宁[J].小演奏家,2014(4):14-17.

[3] 王宁.思辨与思变:对西洋管弦乐队的摆位的思考与实践兼谈民族管弦乐队的摆位[J].人民音乐,2017(11):15-16.

[4] 夏初,惠玲.蒙学十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6.

猜你喜欢

王宁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Detection of spin current through a quantum dot with Majorana bound states∗
新法律现实主义
《王宁中国作品专场音乐会》——2017年7月26日隆重上演
本期通讯之星:王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a in China and God in Western Countries
王宁 艺术作品欣赏
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