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2023-05-30余伟苏秀萍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本教研

余伟 苏秀萍

深度学习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提出的,他们探究一项有关于学生阅读学术文献,发现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并首次提出了“学习层次”的概念。我国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我国学者黎家厚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首次提到深度学习概念,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是学生,然而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促进者则是教师。因此,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学校推进教师队伍关键能力的发展,则有助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新教材”引导下,教师亟待转型,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还要做指引学生成为深度学习者的引路人。深度学习的核心是自觉主动地学习,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关键是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因此学校的大环境建设起着“助力器”的作用。基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厦门市海沧中学从四个方面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塑造与培养。具体如图1所示:

聚焦教学课改,提高学科整合能力

形成单元整体教学的集备模式 集体备课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准备工作。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开展单元学习有四个重要环节,即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的四个要素。学校积极引导备课开展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集备模式,学期初确定好集体备课内容和单元集体备课的操作步骤,着眼于发展团队的思考力,发挥每个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整体规划,做到“心中有全局”,站在学科整体角度做好单元学习主题的选择和确定,统观教材,做好相关内容的整合。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集备活动,学校将下段行政领导、学科专家与学科备课组进行挂钩,参与集备,加大对备课过程的检查力度,建立集备活动考勤公示制度,从而加强备课教研管理,提高集体备课效率。

指向深度教学的教学改革推进 探索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尝试跨学科整合的教学范式,实现让课标真正成为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呼唤学生“能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在初中部,推行“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形成班级团体文化。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营造乐学、会学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提高思维品质,培养高阶能力。在高中部推动“发现式学习”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关键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发挥学习评价的单元作业功效 作业的设计对提高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素养等至关重要。备课组团队要对深度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检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前期预设的深度学习目标进行比对,帮助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帮助学习目标更高效地达成,从而优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因此单元作业能够起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持续性评价。学校每年都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对单元作业进行选编、改编和创编,主要将作业分布在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其中,重点作业融入课堂教学,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切实发挥单元作业在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检验与学习评价的作用。

聚焦融合应用,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建设信息共享的校本资源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学校数字化教学设备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当前数字化社会,学校更应该集合教师的智慧共建校本资源库,便于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助力备课等。因此,一方面,学校借助海沧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学校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等资源套件的上传与共享,形成海沧中学优质校本资源库。另一方面,借助希沃平台,搭建学校课件库资源,以备课组的力量完成所有科目、所有章节知识点的希沃课件共建共享。把学校的优质资源集合起来,并对其进行筛选、归类、存储,再给校内的教师共享,方便一线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 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准确评估学习主体差异;如何促进教师根据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针对性教学设计,指导教师教学方向;如何改善传统教学现状,推动教学革新。研究认为依托大数据,实现个性精准化教学是关键。学校近年在初二推行笔曰智慧作业,通过智能笔终端在点阵纸上书写,教师终端即可快速了解学生对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可以实现当堂重要作业的即时反馈,帮助教师减负增效,提升课堂质量。在高一物理、数学学科推行有道智慧作业系统,学生校本作业分时段、分学科的批量扫描录入,形成了学生个人错题收录集。便于教师通过平台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实现精准化教学。

立足数字时代的混合教学探索 一方面,立足学校实际,继续探索和推进校本教研信息化,探索基于國家教育资源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线上线下的集备模式,实现教研资源随时共享,自动管理教研过程,借助希沃平台,实现信息化听评课,使被听课教师能在线看到校内外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评述,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做好疫情时期的应对策略,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特色线上教学,以信息中心为主力,以年段骨干教师为“后援团队”,为线上直播授课提供教学支持和技术保障。不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让线上教学更富有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更好的地保障。

聚焦校本教研,加快理论知识内化

着力深度研讨的校本研修模式 校本研修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改进为核心,打破研修、研究割裂的局面,从关注示范课到关注常态课,从措施概括到真实记录,从上位的实验研究到重心下移的行动研究,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实践平台,从而激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随着初高中新课标的相继落地,学校站在新课标的基点,顶层整体定位、统筹协调,制定以“深度学习”为大方向引领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引领各组将学科校本教研主题形成系列化、专题化,采用“理论的学习—教学案例研究—实际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分享”的校本教研模式。每个个体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深度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产生整体提升的效应。

助力素养落地的结对帮扶学习 采用多种方式,助力青年教师专业素养落地。一方面,发挥骨干、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青年教师发展的风向标。利用名师工作室“孵化器”的效应主动发展,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青蓝工程,建立校内校外师徒带教活动,要求优秀骨干教师代表指导青年教师三年发展规划,树立个人长远的发展目标,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不仅如此,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引入名师专家指导青年教师,定期参与常态听课、校本作业设计、集体备课等方面的指导,切实指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借力教师成长的技能比赛研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一直是我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为了能够通过教师专业的技能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岗位大练兵学科指导,为青年教师提供强大的团队支持,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比赛的各个阶段,并将其融入日常校本研修,立足教学、教研实践,以研修和听评课等形式,进行组内研修和自我练兵。注重组内带教师、有参赛经验的教师的专业引领与同事之间的同伴互助。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为基本功扎实、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

聚焦教育科研,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倡导共读共享的教师理论滋养 让阅读深入校园,用阅读撬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进而带动育人方式的改变。秉承海沧区着力打造“书香海沧 教师领航”的阅读品质再提升工程,我校积极组织共读共享活动,办好一年一度师生教育阅读节活动。面向教师群体举办了教师共同阅读沙龙活动;面向家委架起了“彩虹桥”,成立家校阅读共同体,让书香滋润孩子们和家长的心田。不仅如此,学校为了进一步推动课改和考改研究,给每一位教师购买了《课程标准》等中高考相关书籍,开展了“课程理解技能”“解题讲题命题析题”“双向细目表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校本研修活动,推动高考评价体系研究和高考改革、中考改革,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激发教育科研的问题解决活力 搞好教育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推动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振兴教育,需要依靠教育科研,因此学校树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思想。学校积极倡导“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思路,将课题主题运用于学年校本研修中,落实和推广课题成果。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区微型课题开展工作管理,区常规课题结题工作,新一批省、市课题过程管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在各教研组中着力培养科研骨干,擅长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带教能力薄弱的教师,通过科研的传、帮、带等方式,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价值,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品质,体会到通过科研解决问题的幸福感。

谋求教育科研的成果可视化 不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就不是真正在做研究,也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充分发挥顶层课题的引领,带着研究的立足点,带领全校教师人人参与研究,从而形成丰富的实战经验,最后形成课题、论文等科研可视化成果。以此不断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的求知欲,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深度融合。学校还注重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带动学科教研组的教科研能力的提升,激发各年龄阶段持续的教育活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强化各项常规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提升教育科研保障机制,规范管理科研质量;坚持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征集与评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指导等工作,督促科研成果的可视化。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视角应关注引导学生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无更好的方法,是否发现新问题。深度学习的推进意味着学校教科研的改进和创新。全员参与有利于“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因此,我校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途径深入探索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形成学科教研组,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模式,有助于深度学习的落实;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将信息化应用到管理、教学等方面,助力“双减”落地,实现减负增效;三是培养教师单元整体意识,立足新课标要求,强化单元集备模式和精进单元作业设计。通过这三个途径的探索不断践行“深度学习”理念,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理念得到更新,让行动更有力度。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21-281)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