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5-30张晓娟红鸽
张晓娟 红鸽
摘 要:课程思政对于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发展尤为重要,意义深远。本文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剖析了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特点,呈现分级教学、分模块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态势。指出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教学困境,存在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阐释了民族院校推进大学英语思政的必要因素,认为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核心,教材是媒介。最后以《新维度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为例,展示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民族院校;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2-0087-04
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当符合民族地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宗旨。当前,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学科基础差、底子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来自西方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三方面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因此,课程思政对于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发展尤为重要。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融入课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用英语讲好民族故事、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与文化。
一、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特点
(一)分级教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结合校本实际情况,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宗旨为:既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外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其不同的专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该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入学时的高考英语成绩划分不同的档次,分别使用难度不同的教材,旨在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次、分级别教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语言能力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适应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水平。具体实施方案为:高考英语90分以上学生在入学时自动分配至A级班,使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与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授课教材相一致,侧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高考英语分数低于90分的学生自动分配至B级班,授课教材为《新维度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难度相对较低,侧重基础语言知识的讲解与读译训练;专科学生的英语通识课程,采用难度更低的教材与配套练习。此外,该校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进行适当的级别调整。例如,本科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通过特定的考核后,可以由B级调至A级,或由A级调至B级,以适应其学科发展需求。
(二)分模块教学,精准提升英语各方面水平
广大一线教师积极致力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英语教师,也力求创设符合地区人才发展与民族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大学英语课程划分为听说、读译、写作三个不同模块进行教学:听说模块实施大班教学,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线下面授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听说课程教学,主要依托“清华社英语在线”平台及其配套教材《新世界交互英语视听说教程》,指导学生在外语智慧教室进行英语听说实践;读译模块实施小班教学,立足于现行教材内容,在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线下面授教学,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知识讲解与英汉读译技能训练;写作模块设置在读译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再另外建立课程班,借助批改网系统自动智能批改的功能,结合教师指导与评价,鼓励学生不断修改英语作文,切实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其中听力模块的权重为30%、口语模块的权重为20%、写作模块的权重为20%、阅读与翻译模块的权重为30%。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以混合式为主
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水平的不足、思想观念的落后等各方面客观与主观因素,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各自为政”进行教学,摸索适合自身的授课方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与团队建设,针对大学英语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采用翻转课堂、任务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科研与教研方面,缺乏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相关培训,缺乏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内部交流,缺乏针对某一课程的深度合作,缺乏成熟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因此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现象。
当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全面采取“多媒体线下教学+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听说课程线下面授+开放式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引进FiF外语学习资源库、英语测试系统、跨文化交际实训平台、英语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四六级备考与学习系统等,一方面为学生免费提供强大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各类线上教学资源或平台,充实教学内容,开展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稳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教学困境
(一)课程思政的认知意识有待提升
自2014年“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国家层面、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层次学校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并不陌生[2]。然而,在西部地區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仍更加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忽视了通过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杠杆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通一线教师参加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指导,没有掌握系统的课程思政方法策略,从而无法有效开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更有甚者,存在“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与学科专业课程无关”的认知误区。由于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滞后,导致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工作起步晚、推进难度大、深度广度不够。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通过对民族院校进行深入调研,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一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薄弱[3],教案设计中缺乏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导,没有彰显思政育人目标;二是不能敏锐地甄别、判断哪些话题属于思政元素,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三是具体的教学活动仅限于教材要求,缺乏思政相关内容的有效拓展;四是课后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评价的环节,同时缺乏育人目标的衡量标准。
三、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思政融入的核心要素
(一)教师是关键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师无疑在落实、落细、推进思政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的认知度,敏锐地判断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着力点,挖掘课程的人文价值和德育功能。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加强自身课程思政的执行力,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政育人,借助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与碰撞,杜绝盲目的崇洋媚外[5]。再次,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通识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在英语语言知识与文化的传递过程中,自觉、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学生是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对民族院校的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得出以下结论:许多学生完全不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一些学生对实施课程思政持无所谓的态度,少数学生表现出反对情绪,极个别学生甚至讨厌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中刻意地涉及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觉得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不搭边”“没意义”。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须符合学生情感、认知以及思想的发展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理解,彻底扭转部分学生把大学英语视为单纯的“知识工具”的认知误区,感悟课程所蕴含的丰富價值内涵,明白通过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可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能接受广泛的思想文化洗礼,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民族意识、形成国际视野。
(三)教材是媒介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材料的支撑。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依托优质的教学平台,借助广泛的互联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切入点,贴合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的需求。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应当顺应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同科学技术深度接轨。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可以合理引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6]。近年来,功能各异的网络教学平台大量涌现,线上教学平台的用户量增长迅猛,内容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线上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线下教学资料静态的短板,同时能够拓展与配套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知识与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思政课堂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大学英语》(四)面向的授课对象,是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B级班读译与写作模块所使用的教材是《新维度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本课程共有七个单元,内容涵盖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话剧歌剧、校园霸凌、体育竞技、娱乐明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以《新维度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Unit 7 Cultural Heritage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展示如何在民族院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积累与文化差异相关的词汇、背景知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类型,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提升英语语言概括能力;用英语简单地描述文化现象,介绍民族文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精读课文并准确翻译成汉语,提升英语读译能力。
3.育人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热爱本民族文化,发扬优良传统。
(二)教学方法
本单元包含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型阅读、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相互联动,旨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文化遗产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动机。
(1)播放视频片段,呈现五禽戏、皮影戏、茂腔等三个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为学生创设背景知识。
(2)播放教材录音,让学生进行完形填空;核对答案,加强对五禽戏、皮影戏、茂腔的了解,丰富个人文化积淀。
2.文章结构学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与概括能力,掌握文章大意,划分文章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2)启发学生根据表格划分段落结构:第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第二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第三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3.文本深入解析: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掌握相关词汇与表达,解析长难句,精读并翻译课文,完全理解掌握文本内容。
(1)小组讨论:What does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e?共同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所在的长难句。
(2)个别提问: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逐一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3)读后思考:Why should we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发掘思政着力点,让学生思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
4.思政内容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
(1)唤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通过申报资料、音频视频等方式介绍学生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蒙古族学生居多,对蒙古长调和呼麦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当他们得知这两种艺术形式早在2008年和2009年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2)用英语介绍身边的文化艺术形式。学生可以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国粹京剧、黄梅戏、中华武术等;也可以选择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例如那达慕、蒙古族服饰艺术等。
(3)民族特色教学活动。请学生表演蒙古歌曲、蒙古舞蹈等,展示少数民族文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民族团结。
5.课后写作训练:目的是通过与话题相关的写作任务,坚定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学会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文化遗产。
(1)写作题目: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0字小作文,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优秀作品展示与点评。分享高分作文,点评地道的词汇表达、出彩的句型结构、深刻的观点态度,鼓励学生提高作业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评价为主,在教师评价的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通过导入环节、文章结构学习、文本深入解析、思政内容拓展、课后写作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阅读、讨论、思考、表演等教学活动,从而创造活跃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的洗礼,体现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五、结语
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发展要求和校本实际,推动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量身打造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强自信、互相尊重、文化包容、融会贯通,传承中国文化精髓、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民族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甘成英,胡露露,王聪格.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案例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80-84.
〔2〕张巨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1):94-99.
〔3〕毛现柱.“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群的价值意蕴、建设现状与路径优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01):115-119.
〔4〕王龙.课程思政理念下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读写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08):91-92.
〔5〕程培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实现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4):187-189.
〔6〕马阿婷.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09):139-141.
(责任编辑 王大奎)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College English in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Bas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Hohhot Minzu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Xiao-juan, HONG Ge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ohhot Minzu College, Hohhot 010000,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in western China. Taking Hohhot Minzu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indicates the teaching predicam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xplores the necessary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and present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in College Englis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one unit in New Dimension College English 4.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College English
收稿日期:2022-09-28
作者簡介:张晓娟(1990-),女,汉族,硕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红鸽(1986-),女,蒙古族,博士,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地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ESP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地”(HM-JD-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