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京冬奥会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

2023-05-30夏炎袁星宇

对外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冬奥会

夏炎 袁星宇

【内容提要】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关键词】 冬奥会 媒介事件 中华民族共同体 形象传播

在体育深度媒介化的背景下,奥运会不仅承载着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同时成为展现承办国国家形象、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传播场域。北京冬奥会是百年奥运史上首届实现转播全面“上云”的奥运会。该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其带来迄今为止最高的冬奥收视率,也为中华各族儿女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奥运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作为奥运承办国家,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在践行奥运理念的同时,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内涵,通过56个民族代表参加冬奥会开幕式国旗传递仪式等民族团结意象的表达,借助数字化融合传播,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形象。作为全球性媒介事件,奥运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举足轻重,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利用这个特殊的场域,通过奥运传播建构和营销本国国家形象。

1.现代奥运传播演变历程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端于古希腊,法国人顾拜旦提出将奥运与文化相结合,让奥运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使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得以于1896年在雅典重新点燃。现代奥运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早期的奥运传播首先在欧美文化圈中实现,影响范围较为狭窄,是跨国性传播;第二,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因首次实现全世界五大洲均有运动员参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开始进入跨文化传播阶段;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奥林匹克运动最终实现世界所有国家参与的目标,步入全球化传播阶段。①较典型的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19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全世界大约30亿人次观众通过电视观看开幕式。奥运传播效应也一度成为大众传播研究的焦点。

奥运宗旨、精神、格言等构成的思想体系是奥运传播的核心价值,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主张“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的现代奥运会传承了顾拜旦最开始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设计,具有反对任何歧视、种族主义、民族极端主义等违反奥运核心价值的传播属性。

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过自在生长和文化自觉的复合作用逐步形成的。②中国各族人民经过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缓慢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界定,“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③而共同体是一个群体指向概念和集体身份称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学界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從当代语境出发,倾向于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指的是,以历史上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向、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民族团结的认同根本。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也为新媒体环境下借助媒介事件增强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

3.奥运传播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

伴随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现代奥运会日益成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舞台,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活动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整合社会认知、实现情感共鸣、凝聚文化认同等“政治性传播功能”。⑤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指的是“该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或外部受众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知描述与意象形塑”。⑥作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体育赛事之一,历届奥运会传播都将举办城市及其所在国置于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曾借助“焦点效应”和全球注意力资源成功对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提升了国家形象和软实力,⑦对推动我国各族人民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

正如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和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在《媒介事件》中提出的,体育是媒介事件,一种仪式性的政治,可以超越传统的政治地理和时空限制,表达对团结一致和民族融合的向往。⑧作为大型媒介事件,奥运会的仪式传播成为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具体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奥运景观,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符号。“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载体,所展示的是各民族共享的符号。”⑨如56个民族代表参与开幕式国旗传递仪式这一象征性符号,不仅将“以和为贵”“同心同德”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寓于“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平等相待”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从实践层面丰富了奥运仪式传播对本国文化和民族共同体意象的话语表达和内涵呈现,提升了共同体内部成员和外在他者对于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下“共有精神面貌的画面感知”,⑩激活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借助高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探索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表达和综合呈现,有助于国家认同建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形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集体记忆。

二、北京冬奥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

全球化背景下,奥运会不仅是一项国际体育盛事,也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播载体,为民族共同體的形象构建提供了舞台和路径。北京冬奥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11对于建设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视觉形象增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1.冬奥民族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象

作为人文奥运理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的一场仪式传播实践,北京冬奥传播场域内丰富多元的民族元素,特别是开闭幕式呈现的与现代文化充分融合的“民族风”,丰富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当代形象。比如参加冬奥会的177名中国运动员中有少数民族运动员20人,来自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哈萨克族、哈尼族、京族、朝鲜族、布依族等9个少数民族;12开幕式国旗入场环节,100多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及56个民族代表传递五星红旗,以一种共享的仪式表达梦想和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理念;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内蒙古民歌《站在草原望北京》、藏语歌曲《Fly》等民乐伴随冬奥开幕式在鸟巢唱响,成为各民族在奥林匹克舞台上极富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符号,传递了民族团结融合的意象,也让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语境下,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着极强的联系。13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培育56个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意识,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使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创造出一种“新文化”。14北京冬奥会为这种融创新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机和平台。正如青海藏族说唱组合ANU的成员宫巴、巴雅受访时所说的:“冬奥会给歌曲《Fly》加冕的同时,赋予了这首歌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新定义,也给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和价值。”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冬奥会开闭幕式中“一朵雪花”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立春等二十四节气的元素呈现,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24节气倒计时”中,共有9组镜头来自新疆。愈是民族色彩强烈的文化元素,视觉效果往往愈突出。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寻根,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莫过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龙”。15参赛运动员把金色的“中国龙”秀在比赛服上,成为展现对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共同体认同的又一例证。

2.冰雪运动激活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形象

北京冬奥会的“冰雪之约”,并不限于体育本身,在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连接起政治、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中国冰雪运动“应约而来”的快速发展,积聚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贯通了中国道路的现实和未来。3.46亿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居民参与率达24.56%,折射出冬奥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带动作用。北京冬奥会在激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冰雪运动为纽带,加深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见证了民族团结与融洽。如西藏在全国体育援藏“苗圃计划”支持下,培养出多名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也积极推进打造集雪上运动、冰雪体验、特色产业于一体的冰雪产业链。如宁夏泾源县,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新建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同时带动周边乡村振兴和当地经济发展。

冬奥会激活了人们对于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热情,富于运动感和科技感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在冬奥会期间风靡全球,其极具现象级的传播力,极大地展示了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大熊猫”憨厚可爱的形象以及蕴藏于中华文化中追求和平、友好、团结的人文理念和体育精神,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创意传播”,16“冰墩墩”的艺术化形象设计及其IP衍生品和周边产品,迅速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可。有数据显示,2022年2月1日至12日期间,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累计访客近亿人次,连续三日每日入店消费者呈百万级攀升。下单商品中,86%为冰墩墩相关产品。17冰墩墩的火爆是“冰雪热”的一个缩影,带动冰雪经济的同时,也给中国文旅IP产业化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国内冰雪旅游收入将超1.1万亿元。18在全球公共健康危机、俄乌冲突、美政府发布自拜登执政以来首个印太战略等背景下,中国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借助冰雪运动,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华元素的文化品牌,也让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进一步铸牢。

3.冬奥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核心是认同问题。从共同体内部成员视角看,它实质上包含了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北京冬奥作为媒介事件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是多层次的。以运动员或教练视角为例,可容括境内各民族运动员、港澳台运动员或教练、海外华人运动员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境内各民族运动员参赛,为了祖国荣誉而奋斗,拼搏冬奥成为凝聚境内各族人民认同的共同信念,同时依托媒介技术创造了各民族可重温也可再生产的集体记忆;第二层次,港澳台运动员和教练结缘冬奥,既体现了冬奥以奥林匹克精神团结两岸同胞,也印证了差序格局中的民族认同,因为“共有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第三层次,具有“第三文化人”特征的运动员参赛并圆梦冬奥舞台,在振奋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的同时,意味着海外中华儿女“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观照“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19从这个意义上看,冬奥会见证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价值和认同构建,“全球华人是一家”的认同感得到彰显。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是北京冬奥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七年“磨一剑”,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政治格局在动荡中演进、经济逆全球化等诸多风险挑战,以自信开放的大国气度,将中华文明与奥运精神和合共生。回顾冬奥的筹办举办历程,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奋斗品格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度契合,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也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等实践路径。在“一起向未来”理念指引下,冬奥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所涵育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20融合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奋进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形象。

三、北京冬奥会涉民族议题的国际舆论引导

北京冬奥会在吸引全球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民族议题相关国际舆情。奥运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面临着诸多挑战,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在数字传播和社交媒体时代呈现的复杂舆论生态。

1.冬奥国际舆论引导是破除西方话语攻讦的契机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政治化加剧,北京冬奥会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民族地区受众的信息选择和互动传播模式,对当地的媒介格局和舆论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利用新冠疫情、人权以及涉疆、涉藏等民族议题干扰北京冬奥会筹办。早在中国申奥之初,境外敌对势力便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质疑我申奥资格、叫嚣“抵制”北京冬奥会、炮制信息疫情,开展舆论渗透,妄图破坏我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

冬奥会开幕前,一些国家出于对中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有意扩大不同文明间的纷争和分歧,借民族和宗教话题对我国冬奥仪式进行攻击污蔑。如部分韩国媒体关注中国朝鲜族代表穿着民族服饰出席冬奥会开幕式,臆测中国借冬奥搞“文化掠夺”;美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妄议维吾尔族运动员担任冬奥开幕式主火炬手等。我国政府和媒体把握冬奥契机展开国际舆论引导,通过冬奥开闭幕式等仪式传播,展现了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文化魅力和中国式浪漫;立足奥林匹克精神,以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为舆论引导理念,在各民族团结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这本身便是对西方攻击和指责的最好回应。

2.重视运用社交媒体及时回应和反击负面舆情

面对涉北京冬奥的国际负面舆情,中国通过成功举办冬奥会破除西方国家的话语攻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构建,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把握全球媒介事件国际舆论引导的规律。媒介环境巨变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新闻发布方式的全面创新,“以中外社交媒体为主要媒介的信息发布制度逐渐确立”。21如外交部回应维吾尔族火炬手一事明确表示,这体现中国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官方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等多平台发声,为舆论定调、以正视听,同时引导舆论,有力回击了境外污蔑;二是针对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危机管理。“韩服事件”虽引发中韩网民纷争,从社交网络热议情况看,舆情管理和应对及时得当,民意相对客观理性,坚决捍卫我国传承传播朝鲜族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权利。相关舆情侧面彰显了当前舆论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三是媒体舆论引导手段的更新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舆论引导主体正经历“从专业化到精英化,再到泛众化加智能化的转变”。22在冬奥筹办举办过程中,主流媒体以与时代更加接轨的形式,政府、社会组织、舆论领袖、公众等多元国际舆论引导主体,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开展国际舆论引导活动,在回应和反击负面舆情的同时,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3.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对中华民族认同维度的重塑

“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是中华文化认同。”23随着北京冬奥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多元文化互动正在成为现实,后者更注重“对跨区域、跨体系、跨主体文化共生、文化互构和文化转型的识别”。24一方面,冬奥数字化传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纵深推进;另一方面,2022北京冬奥在全球疫情危机依旧蔓延期间实现了“破圈传播”,不仅在全球社交平台上吸引了超30亿人次网民关注,还强力拉动了来自“传统冬奥收视盲区”的南方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关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为拓展并重塑中华民族的认同维度提供了可能。具有“第三文化人”特征的冬奥体育明星在各自领域展现全球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同时,也建构了超越单一国族边界的跨文化主体想象。25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世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才能塑造更为坚实、强大、可续的人类文明。

四、结语

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不仅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实现了带动3亿人次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借助数字化融合传播塑造了多维、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华风采、大国格局与民族自信,展现出全球合作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俄乌冲突带来地缘政治局势重大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冬奥国际传播将政治叙事寓于体育和文化叙事之中,让包含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文化内容通过超越意识形态的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给国际受众,以“冬奥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提升新时代中国的吸引力。在全球性媒介事件所营造的独特场域,北京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应作为当代我国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持续关注和研究。

夏炎系中国西藏信息中心副编审;袁星宇系中国西藏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

「注释」

①郝勤:《奥林匹克传播:历程、要素、特征——兼论奥林匹克传播对北京奥运会的启迪》,《体育科学》2007年第12期,第3-9页。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3-21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29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00页。

④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1-14,123页。

⑤张毓强、庞敏:《现代奥运会国际传播价值的再审视》,《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第13-19页。

⑥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百年回眸与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第24-29页。

⑦刘斌、李垚:《对北京奥运会民族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新闻界》2010年第5期,第25-26页。

⑧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5-20页。

⑨马惠兰、王超辉:《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和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第13期,第46-48页。

⑩同⑥。

11冯霞、尹博:《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72-75页。

12《述评: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民族团结一心》,新华网,https://news. sina.com.cn/c/2022-03-07/doc-imcwiwss4544917.shtml,2022年3月7日。

13同⑨。

14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6页。

15沈艾娥:《新媒体语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民族学刊》2021年第5期,第10-16,107页。

16胡钰、赵晋乙:《“冰墩墩”火爆流行现象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对外传播》2022年第3期,第22-25页。

17《冰墩墩持续火爆 顶流IP产业化潜力巨大》,新华社客户端,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26148601803556936&wfr=spider&for=pc,2022年3月2日。

18《数据揭秘冰雪经济的想象力》,新华社新媒体,https://baijiahao.baidu.com/s?i d=1725733020375460811&wfr=spider&for=pc,2022年2月25日。

19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4期第17-20页。

20鄭文涛:《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光明日报》官方帐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373901055899574&wfr=spider&for=pc,2022年4月29日。

21杜恒、张晓义:《北京冬奥会国际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策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52-61页。

22喻国明:《技术革命主导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与未来方向》,《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7期,第15-21页。

23同⑨。

24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北京冬奥会带来跨文化传播新模式》,《青年记者》2022年第6期,第4-5页。

25《史安斌:北京冬奥会带来国际传播新突破》,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25311873708209205&wfr=spider&for=pc,2022年2月21日。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冬奥会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浅谈申办冬奥会对张家口的经济影响
张家口居民对2022年冬奥会的感知及其参与意向研究
冬奥会中我国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