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中生文学性阅读关键能力的五个思考

2023-05-30郑雪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语文

【摘要】本文在厘清文学性阅读关键能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教授文学性文本时要有五个思考:思考课堂是否抓住主问题,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思考学生是否把握文章脉络,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思考如何品味词句,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思考如何比较拓展,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思考怎樣指导运用,训练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 高中语文 文学性文本阅读 阅读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094-04

阅读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处于核心作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轴和核心,而阅读关键能力的培养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高考命题侧重对学生阅读关键能力的考查,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多年积累的经验,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文本特征对阅读关键能力进行遴选,厘清文学性阅读关键能力的构成,认为文学性文本包含整体感知能力、理解阐释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等,经过这样界定后的阅读关键能力更明晰、易操作,方便教学和训练。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阅读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对文学性文本进行授课时还应有五个思考。下面,笔者以《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例,论述如何在文学性文本教学过程中通过五个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关键能力。

一、思考课堂是否抓住主问题,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能力是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表达的观点、主题和感情的能力。课堂上,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细碎、随意,为避免教学陷入细碎问题的弊端中,教师需要有把握整体、架构整体的全局意识,制订教学目标,抓住要理解的主要关键问题来设置任务,以主要关键问题带动师生的对话来推动教学,细碎问题服务于主问题,条分缕析,实现由点到面的嬗变,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年轻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概括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用富有激情、博闻强识、性情中人等词语来概括,会找到文中的“风神潇洒”“光芒四射”等词,以及“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句话,但大多时候,学生不太容易发现“热心肠”这个词并忽略它的价值。什么叫“热心肠”?它的内涵是什么?其实,“热心肠”一词体现了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灵魂,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是梁任公先生对人、对学问、对政治的热烈投入,对家、对国的倾情关怀。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抓住这三个字,就抓住了主问题。梁任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内心的热情,这种热情像龙卷风一样,让身边的人无不卷入其中,被其感染打动,听他的演讲无人不折服,随其喜随其悲。他以热情来影响一代青年学子,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需要饮用冰水来提醒、克制自己,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心如焚,火热难耐。这篇文章主题突出,文意鲜明,学生如果能拎出“热心肠”这三个字并概括出其内涵,就理解了梁任公家国在心、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从而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二、思考学生是否把握文章脉络,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文学性文本同样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前提应该是对文本逻辑、脉络或思路有着深刻的把握,在这个前提之下,理解文意、品鉴词句才会成为可能,学生才会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才能谈得上从感性体验上升到对文本的理性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辨通常体现在材料组织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准人物特点,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文章主题的素材,在深切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进行解读,而与文章脉络关系不大的素材应大胆暂时舍弃。

文中,梁任公先生当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选的三则韵文《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概括并理解其中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巧思。三则韵文有三种悲喜:

《箜篌引》悲勇者的执着赴死。这首诗写了两个人,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硬要渡河的人渡了河,结果死了,劝的人怨愤悲恸。渡河者代表赴死的勇者,梁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万般悲感,面对勇者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而心生无限感慨,面对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而心怀无比敬仰。先生悲感,正是因为他的满腔爱国热情,这样深沉的爱国热情,同样令人无比敬仰。

《桃花扇》悲国家衰落灭亡。梁任公先生“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喜怒哀乐毫不掩饰表现在学生面前。他这样的悲伤流泪,情难自禁,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先生悲的不是崇祯皇帝,是由崇祯皇帝想到了自己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光绪皇帝勤于政事,革故鼎新,仍然身亡败国,悲的是国家的衰弱不兴,他的悲正是源于他满腔的爱国热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国家失地收复。梁任公先生读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写从天而降的喜情,战乱结束,情况剧变,欣喜若狂,说明先生真是悲于国家,乐于国家。杜甫是梁任公先生最推崇的古代诗人,他说杜甫不是诗圣,是情圣;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样的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这说明先生与这首诗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肠内热”与“热心肠”有相似点,偏重于“热”,彼此呼应。因内心的热情、激情而把感情自然喷涌出来,故而先生在演讲中“涕泗交流”后马上转为“张口大笑”,真实自然。

三段韵文材料都表现了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通过把握脉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开头虽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实际上,句句谈的都不是学术而是政治。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社稷苍生,就是家国情怀,就是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担当,就是民族信仰、精神坚守。文章选取的材料看似闲散随意,毫无逻辑,实则聚焦内核,悲喜一心,极具巧思。

三、思考如何品味词句,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是文学性文本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文学性文本的灵魂与核心。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来完成,它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细品精读。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必备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入情境,真真切切沉浸到文本中,细品字词句,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领会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悟文字阅读的美好。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调动学生个人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心灵,参与作品创作,从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范。

在授课时,笔者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思考讨论题目为何用“先生”一词?可不可以用“学者”“政要”“作家”“名士”替代?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展开讨论。众所周知,梁任公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本文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梁任公,而是从教育的角度展现,这不是很值得思考吗?教育乃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先生又可谓教育之魂魄。“先生”一词,虽是一个称谓,但更是一种修为,饱含一份崇敬、一种钦佩,“先生”为后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所以“学者”“政要”“作家”“名士”这些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来得亲近、来得大气、来得崇敬。文中有个细节,梁任公背诵背不出时,用手指敲打自己的秃头,记忆便畅通起来,继续成本成套地背下去。这个“敲头”的动作如此可爱,表现出他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严肃高冷的人,而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之人。这样的文字,教师可让学生多加寻找和留意,此时,品味词句就是在品鉴思想,熏陶情操。

笔者再请学生细品“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这句话,“无”同“毋”,“不要、不可、不能”的意思,“竟”意思是“最終”,也可解作“竟然”,这句话语意的突然反转——不要渡河,不可渡河,不能渡河,为何最终(竟然)渡河?为何勇者当年在一再劝阻下仍非要往前赴死?为何明知不可而为之?众人大惊恐,世俗不理解。执着赴死,悲壮凄惨,这真是执拗的“狂夫”。“狂夫”因为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便足以超越个人生死,这是真正的勇士!执着地为理想蹈死不顾,这样直面死亡的勇士让人为之敬仰,为之感慨!“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难怪在座的梁实秋二十余年后,还会触景生情,哀从中来。授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这样走入文章,品味词句,才能使学生体味出梁任公先生那鲜活的感情、热烈的心灵,这才是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活泼泼的审美课堂,才是彰显文学性文本美育特质、涵养性情的课堂。

四、思考如何比较拓展,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教师要训练学生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具有创新思维的探究创新能力。比较拓展是一种高阶思维,通过比较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分析,从而有所发现,使学生在鉴赏中探索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创意地表现,提升探究创新能力。传统的单篇文本阅读主要是对文本前后进行纵向比较,而群文阅读是由多篇文本组合而成的,既有聚合思维的培养,也有发散思维的激发。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对群文在内容、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做出全面分析、理性分析,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点,以探求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拓展中进行文本探究和创造格外重要,通过延伸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其感悟。

此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尝试比较民国时期的其他学者,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冯至的《蔡元培》等文章,阅读《民国那些人》《民国风度》《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等书籍,比较异同,感受民国大师陈寅恪、辜鸿铭、梅贻琦、竺可桢、蔡元培、金岳霖等人的学贯中西、热心时政、心系教育,让学生明白:没有对学问、对教育、对人生的热爱投入,成不了一代大师。民国先生们的群像究竟是怎样的?笔者让学生思考,并选用一幅图或一段文字来表现。学生对这样的课后任务充满兴趣,一名学生专门去看了著名制片人邓康延制作的纪录片《先生》。邓康延的纪录片《先生》邀请设计师在海报配上纪录片头词——“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这名学生借鉴设计师背影图的创意,设计了一幅民国先生们的正面图:一袭长袍,精神矍铄,眼神深邃,直视人心;纪录片用范仲淹的诗表达崇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名学生借鉴古诗表达崇敬:“言之谆谆,意之切切,群山巍峨,霞光万丈。”此外,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提炼表达民国先生们的命运经历、学术修为、卓越才华和高雅情怀,通过比较描写民国人物的群文、书籍,了解宛如璀璨星空的师者,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感受民国时代精神,思索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传承,同样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思考怎样指导应用,训练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迁移应用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陌生情境的问题,是阅读关键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教师要想训练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指导学生应用,自己必须学会对接生活,结合生活,联系生活。自己不会联系生活,不会灵活应用,就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自身应当是一个有丰富心灵感受的人,有高雅审美情趣,有责任担当意识,那么学生在日日熏陶渐染下自然受到启发,进而影响到他的人生。阅读迁移应用有“小用”和“大用”之分,即眼前之用、功利之用、当下之用的“小用”和长久之用、精神之用、未来之用的“大用”。“小用”立竿见影,立马生效,极其实用;“大用”旷日持久,缓慢渐进,拒绝功利,乃是终身的心灵信仰、人格修养、情怀担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用”走向“大用”,从眼前走向长久,从功利走向精神,从当下走向未来,从知识走向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终生成长奠基。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更多地强调情感教育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意义,更多地强调人文教育和个人德性成长的意义,更多地强调灵魂丰满和自我精神成长的意义。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什么用?会欣赏写人记事的文章,会记叙描摹人物的文字,此乃“小用”。学生在深入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领会作者的创作心境和写作意图,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鸣,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充满敬仰、欣赏和赞美的感情,感受梁任公先生自由洒脱的真性情,感受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感染力,感受梁任公先生让人敬仰的人格情感和为人风范,继而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目光,唤醒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沉淀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此乃影响久远的“大用”。

总而言之,一堂文学性文本阅读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内容,训练阅读关键能力,更重要的是“立人”,以“立人”的视角提出阅读关键能力的要求,才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符合教育“立人”的本质,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文学性文本阅读中,学生通过课堂任务训练,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建立起与他人、社会的联系,随着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对生活、对社会认识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授课时进行五个思考,实际上是从阅读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着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和人生认知,帮助学生从能力走向素养,从教学走向教育,并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人生,为未来。

参考文献

[1]郑雪.谈“知行观”下阅读关键能力的提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6).

[2]徐百柯.民国风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何颖敏.深度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注: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A类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22GKA-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雪,广西北流人,高级教师,硕士,柳州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关键能力培养。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高中生高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