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理科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2023-05-30课题组

基础教育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日本

课题组

摘   要:受平等主义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政策和制度上均未明确提及天才教育,在其公立教育中也尽量避免对天才进行差异化教育。但事实上,日本天才教育是存在的,并在不同发展时期发挥了特定的历史功能。其天才教育始终坚持以大众教育为平台,以科技和理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以社会团体、半官方机构、学校和政府的协力合作为主要实践实施路径,最终谋求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日本;天才儿童;天才儿童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和理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2.002

伴随新技术革命在全球的展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日本“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1)指出,必须不断培养和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日本内阁“统合创新战略”(2018)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培养杰出的原创型科技人才是日本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日本“第六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建议)”(2021)再次强调,未来将以科技创新作为成长战略核心目标,加速尖端人才的培养,确保日本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始终积极促进担负日本未来发展重任的下一代能够怀着梦想和希望积极投入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培养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世界领先科技人才以及下一代科技创新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社会文化注重平等主义原则,其教育体制中没有正式提出“天才儿童教育”,没有针对天才儿童的鉴别,日本文化回避对天才的公开评价。虽然日本在政策上和制度上没有明确提及天才教育,但事实上却为培养天才预留了很大空间。为天才儿童提供的多种教育机会,使得天才教育在日本实质上是存在的,只是“有实无名”而已。这种做法既传承了日本教育追求平等的传统和反对天才教育的社会观念,又在事实上满足了现代教育趋向个性化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才。

一、日本对天才的界定及天才教育的发展

(一)日本对天才的定义与观点

1. 天才的定义

日本政府虽然在公立教育系统中对“天才”等词避而不谈,但并不否认天才的存在,并通常用“才能”代替“天才”[1]。英语中的“天才”(gifted)代表“具有巨大的天赋”(having great natural ability)。在日语中与之对等的词为“さいのう(sainō)”,即“才能”,但“才能”在英语中的表述是intelligence and ability。在日本国内权威的国语百科辞典《广辞苑》中,“才能”指“智力和能力,即个体的某种资质或者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力”。英语中的“天才”强烈暗示了个人固有的东西,而日语“才能”的内涵更强调这种东西是可教的,强调教育对发展“才能”的影响和作用[2]。总体上,日本对“天才”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具有“天赋/才能”的儿童,与英语中gifted and talented同义,指传统意义上的天才;二是双重特殊学生(twice-exceptional students),即学习障碍天才儿童,通常被纳入特殊教育领域[3]。

2. 对天才的看法

日本的民众舆论不支持将天才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重点,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投资教育的资金来源于对民众的税收,不适合仅对一小部分天才儿童投入大量资金;二是日本社会严格的前后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自由地向上流动[4,5]。

日本教师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他们认为“神童”的天赋是一种短暂现象,随着儿童的成长会逐渐被集体同质化,最终将被集体主义教育所超越。第二,日本存在“糟糕的平等”(bad egalitarianism)。平等和一致是日本基本的文化价值,但会阻碍个体差异化发展[6]。

日本学者对天才教育有各自的见解。针对天才教育政策,小林(Kobayashi)认为 “提前进入大学”是带有政治性质的,其目的是迎合教育改革,实则不能满足天才学生的需要。因为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未列其中,故而并未吸引到真正优秀的高中生,学生想借此进入一流大学仍比较困难。但“提前毕业机制”可以弥补大学提前入学的不足,该机制允许天才学生在自己的特长领域的任何主题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和发展[4] 55-56。针对数学精英教育,日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藤田宏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7]:一是日本需要真正的精英教育;二是提倡在大众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精英教育;三是应从旧制高中教育中体会成功的教育经验,以传统精神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文明;四是精英教育应包括小学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

3. 天才教育的目标

日本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个人独立性及创造力[8]。日本的《基本教育法》(2000年)提出了教育的四个目标:一是发展个人的能力,同时尊重他们的价值;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培养自主和独立精神;四是培养重视劳动的态度,同时强调与职业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日本的天才教育始终坚持以大众教育为平台,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谋求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5] 24。这种教育以兼顾教育平等为重要特征,以科技和理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以社会团体、半官方机构、学校和政府的协力合作为主要实践实施路径,培养具备卓越才能、能主导社会变化、创造新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特别是能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才[3] 30。

(二)天才教育的历史发展

1. 天才教育政策被明确提出(1945年以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明确提出天才教育政策。当时的日本政府认可提前入学或跳级制度,但于1943年被彻底废除。1944年9月,日本眾议院议员永井柳太郎在众议院总会上提出的对理科方面具有优秀才能的中小学生实施特别教育法案得到采纳。同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对于在科学方面具有较高天分的学生实施特别科学教育的政策。1945年,日本于金泽第一中学、石川师范附属国民学校分别设置了以“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为目标的“特别学科研究班”[9],试行数理科的天才教育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

2. 天才教育政策销声匿迹(1945-1950年)

从1945年到1950年,日本教育体系奉行平等主义理念,抑制了天才教育及其相关政策的发展,使之陷入低迷消沉阶段[3] 31-32,[4] 53,[10]。1945年后,在美国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教育民主化改革,实行6-3-3-4制单线型教育制度(即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严格采用以年龄为标准的升学制度(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教师必须教授规定的内容。从此,天才教育政策戛然而止[4] 53-54。1947年,天才教育被视为禁忌。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公立、私立学校必须执行的统一课程标准,助力迅速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但也导致了对天才儿童的忽视。

3. 天才教育政策再次萌芽(1950-1980年)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日本对二战后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转换了天才教育政策的话语表述方式。

1952年,日本脱离美国占领后,开始反思战后教育改革,确立了“1955年体制”,批判并试图修订战后确立的平等主义原则。一是在民间团体层面,学者开始尝试天才教育的实践。例如,玉川学园大学教授伏见猛弥于1960年开办了“英才教育研究所”。二是在政府咨询机构层面,经济界从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要求在中学阶段实施天才教育。1957年,产业界、科技界陆续出现要求实行多样化教育的呼声。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在《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中主张:把初等、中等教育制度的单线型变为复线型,在初中、高中按照每个学生的出路、个性、能力,分为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实施高效率的教育,并要求设法充实对初中、高中学生的育英奖学制度,特别要对进入理工系统学习的学生予以优待[3] 32。

1960年,日本经济审议会发表《日本经济的长期展望》,首次提出“人才开发论”;同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在《关于以十年后为目标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措施》报告中强调:有必要考虑在能力、个性、出路方面区分人文系统和自然科学系统的课程制度。1963年,经济审议会在《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中提出,实施基于能力主义的教育政策,培养“高才能的人”,在具体制度上主张入学和升学不搞一刀切,按能力实行跳级制等。60年代后期,文部省开始回应这些外部要求。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备》中提出,从教育制度层面考虑实施“特别教育”。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第22次咨询会初次提出关于天才的需求,但由于日本内阁的更迭,会上提出的一些改革倡议没有得到真正落实。1978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发表电视讲话说:“日本在经济赶超的时代依靠的是模仿,但是今后必须开发具有独创性的能力。因此,实施‘天才教育的时代来临了。”但不久之后,首相更迭,国民对天才教育的关心发生转移,“天才教育”再次被淡化[10] 17-18。

4. 天才教育政策再次试水(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天才教育政策初步“现形”。1984年,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想,临时教育审议会在报告中指出,在人生各时期、各发展阶段都要充分注意教育的连续性、适时性和选择性。

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制度改革》报告中提出了教育上的“例外措施”。该报告基于对形式平等理念建构制度所带来的单一化和僵硬等问题的反思,倡导“从形式平等向实质性平等迈进”,强调构建多样化、选择性制度的重要性,反映出对个性化教育的思考。该报告认为,僅在高中阶段采取多种措施为特定领域显示出超群能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还不够,还应采取教育上的“例外措施”;在数学和物理领域,以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为他们创造接触大学教育研究活动的机会,并允许高中二年级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资优生提前进入大学学习。1994年,文部省开展了若干试点项目,结束了日本天才教育在政策层面上的真空状态[3] 33。

1999年,“中高连读”计划启动,目的是将初中和高中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充实教育项目。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启动了超级英语高中,通过设立资优班、组织专门讲座、用英语教授某些科目等方式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天赋,此外还启动了以科学、技术和数学为专长的超级科学高中。

5. 天才教育政策持续深入(21世纪以来)

一是实施卓越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COE)计划与博士课程教育引领计划。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的天才教育政策与措施日臻成熟,明确了在科技领域培养天才的路径策略,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计划与战略,推动天才教育不断深入。

二是启动理工科人才培养战略。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理工科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强化数理教育为目标推进新一轮“学习指导要领”改革,强化下一代科技创新人才和全球竞争人才的早期培养。

三是出台特定国立大学计划。2016年末,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特定国立大学计划”,将“研究力”“与社会的衔接”“国际协作”均纳入考核标准,力争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出台后,包括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京都大学等7所研究型高校提交了申请[11]。

二、日本天才教育政策和立法

(一)日本政策制定及管理机构

日本文部科学省(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XT)是最高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日本国内的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文化和体育等事务。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是由日本科学技术信息中心(1957年成立)和新技术事业团(1961年成立)于1996年合并而来,并根据2003年开始实施的《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法》重新组建而成的,是实施日本“科技立国”战略的核心力量。该机构全面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尤其重视科学技术信息的建设,搭建科学技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平台,成为日本科技信息流通的中枢机构[12]。

天才教育小组委员会(Gifted Education Subcommittee)于2009年建立,接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委托进行“如何构建一个培养科学天才的系统”的研究。研究报告最终确定了天才科学技术教育的三个目标:一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天赋;二是识别并展现个人潜力;三是培养具有高水平天赋学生的高级专业技能[8] 285-286。

(二)日本天才教育立法

1. 教育基本法

1947年3月,日本正式颁布并实施《教育基本法》。该法以1946年修订的《日本国宪法》为依据,规定了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和政策,以和平、民主的教育代替了军国主义、国家主义的教育,对战后教育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确立民主化教育体制起了决定性作用。

2. 科学技术基本法

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n),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教育强国”的方针政策。日本内阁相继制定了六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2020年),围绕“鼓励创造、发展科学”的主题,设立了各项科学发展具体目标。其中,第一期计划(1996—2000年,日本内阁1996年)中提到,要在初等、中等教育中,引导学生亲近科学技术,推进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第二期计划(2001—2005年,日本内阁2001年)提出加强“科技创造立国”的基本国策,并要求在未来50年内,使本国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达到三十人以上[13]。此后,日本教育政策表述中用“才能”代替了“天才”。第三期计划(2006—2010年,日本内阁2006年)明确提到天才儿童培养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发展天才儿童的个性和能力;二是完善高中强调科学和数学教育的支持体系;三是促进天才儿童参加各种国际科技竞赛。第四期计划(2011—2015年,日本内阁2011年)提出,为了在将来以科学技术引领世界,有必要继续、系统地培养担负下一代的才能丰富的儿童。从初等、中等教育阶段开始提高对理数科目的关心,发掘具有优秀素质的儿童并努力提高其才能。具体表现为国家推进以下行动:促进儿童学生参加国际科学技术比赛、提高儿童学生才能的行动,强化实施“科学甲子园”等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关心行动。第五期计划(2016—2020年,日本内阁2016年)提出,培养下一代科技创新人才,挖掘喜欢理科、数学的儿童很重要;通过提供创造性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理数学习机会,推进培养具有优秀素质人才的发展。第六期计划(2021—2025年,日本内阁2021年)提出了培育面向新型社会人才的目标,重视初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整体推进STEAM教育。

3. 终身学习振兴法

日本认识到,学校教育体制可能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尤为重要。1990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14],其目的是促进都道府县各级政府振兴终身学习事业。实施主体包括日本科学文部省、都道府县各级教育委员会。

三、日本对天才的选拔与培养

(一)天才选拔的标准

日本研究者认为,选拔天才,除了智力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日本学者隅田学(Sumida)开发了一种可用于日本小学生科学课堂的原始行为检查表,共设计了60个项目,是日本应用较多的天才儿童选拔标准。其中包括:能清楚地报告观察和实验结果;喜欢收集动物、植物或岩石;盡量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指示等。他还分析并总结了三种天才的科学风格:一是自发风格;二是专家风格;三是扎实风格。但在8所城市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只有不到10%的学生强烈地表现出这些科学天赋行为[8] 282。

(二)天才的选拔途径

一是民间天才儿童选拔。日本民间存在一些专注于天才儿童培养的合法私立机构。以天才教育研究所为例,会对申请入所的儿童进行智力诊断(使用研究所开发的《英研式智能构造诊断测试》)、考试、授课等,经综合评估后确定儿童的正式入所资格。

二是超级理科高中的选拔。日本科学文部省将重点开展科学、理科和数学教育的高中指定为“超级科学高中”,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在理科方面有潜力的高中学生,为科技顶尖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申请超级理科高中的具体程序为:学校按照细目规定提出申请计划(包含预期目标、主要内容、计划进展等)—外部评价协作者对计划进行审查—文部科学省根据审查结果确定学校。如日本立命馆高中就是一所被指定的超级科学高中,每年都会从招收的新生中挑选20多人编入“超级科学班”,进行特别的学习活动[15]。

三是高中大学联合培养的测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开发儿童潜能并与天赋教育相关的项目,主要在高中阶段进行。以京都大学为例,选拔方式包括撰写感想文、摘要、数学考试和面试等,选拔程序为:先提交高中教师填写的推荐状—到京都大学参加尖端科学演讲会—提交关于讲演的感想文和摘要—参加数学考试和面试。

四是提前进入大学的选拔。如千叶大学的“尖端科学计划”,1998 年招收了5名高中学生提前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将他们培养为有个性的、将来能够承担独创性研究的人才。申请者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高中毕业认定考试合格者且年满17岁;其二,在数理科学方面具有天赋,有志于研究人类科学相关领域。选拔方式是:先审查申请者提交的材料(自荐书、推荐书和调查书)和课题论述,然后对前一轮合格者进行面试,进行综合判断后再确定入学者。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学习“尖端科学计划”的独立课程,有专门的班主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4] 55。

五是卓越研究中心计划选拔。近年来,日本COE计划建设的卓越教育基地吸纳英美经验,在一般入学、推荐入学选拔机制的基础上,推行AO(Admissions Office,即招生办公室)方式,为学生在首次面试和确认入学之间设置体验教学期,参加各院系的讲座、研讨会等体验活动,保证教师综合判定申请学生的“能力、适应性、意愿以及目的意识”等[16]。

(三)日本对天才的培养

日本的公立学校没有正式提及天才教育,但天才教育在公立学校中实际存在。此外,日本有一些民间私立机构也能满足儿童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天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1. 私立教育机构的天才教育

实施天才教育的民间机构包括私立英才教育机构和私塾。例如,伏见猛弥创办的英才教育研究所现有30名 2~12岁的天才儿童。幼小儿童1至2人一个班,小学生一个班不超过3人。研究所设有体验教室供家长和孩子试用。正式授课约每周2次,每次50分钟,可灵活选择上课时间。所用教材根据智力综合因素分为7个阶段,可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选择,旨在让儿童在游戏中提高智力。该研究所还出版了一些天才教育方面的书籍,如《天才教育的推展》《玩具的年龄》《孩子的智能教育》等。但日本私立机构的天才教育收费相当昂贵[4] 56。

日本的私塾多是补习班、升学辅导班或兴趣班,但因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能为学生提供正式教育以外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天才学生的需求。如日本名古屋的河合塾(Kawaijuku)以培养未来的独立思想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为使命,开设了面向学龄前儿童到成人的课程。

2. 多方共育的校外天才培养项目

日本的校外天才培养项目的形式包括国际科学技术竞赛、科学训练营(1995—2014)、未来科学家养成讲座(2008—2013)、科学甲子园(始于2011,初中组始于2013年)、下一代科学家育成项目(2008年以来)、国际科学校园(2014年以来)等。校外天才培养项目呈现出多方合作、全体普及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特征。

3. 以STEM为重点的超级理科高中

超级理科高中计划旨在通过各种方式从高中开始培养在理科方面有潜力的学生,为他们奠定在大学深造的良好基础,为科技顶尖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超级理科高中是多方共同管理的,由文科省负责筛选、指定理科高中,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具体组织和管理超级理科高中的活动、教师培训、评价等,都道府县各级教育委员会管理理科高中的设置、审核等。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支持下,超级理科高中与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社区等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超级理科高中计划以公立高中为主,每5年一个周期。2002年选定了26所高中,并投入近7.3亿日元的财政经费。随后,文科省采取优中择优的策略,在2011年进一步指定部分学校为“核心超级理科高中”,2013年更名为“超级理科高中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重点校”,使该计划的目的更为聚焦。超级理科高中的学习内容可以不拘泥于《学习指导要领》,采取提高学生创造性和独创性的指导方法,可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3] 34。

4. 高中-大学联合计划

高中-大学联合计划是由大学给高中学生提供丰富的项目,包括课程、讲座和暑期研讨班等,以充实高中学生的学习,但不计学分。例如,2008年度开始,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推出了名为“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的项目,委托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具体承办。承办学校要为在理科和数学领域具有超群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学生提供讲座,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其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小科学家”。

5. 大学提前入学

日本大学的提前入学被称为教育上的“例外措施”,包括在数学、物理等特定领域,向能力发展特别显著的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大学层次的教育研究机会,并试行放宽大学入学年龄的限制[4] 54-55。

6. 关注学习障碍超常儿童的天才教育项目

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超常儿童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例如,翔和学园自主开发的英才教育项目(ギフテッド教育)以语言性IQ测试得分在130分以上、患有各类学习障碍的中小学生为对象,根据美国天才教育家任祖利(Renzulli)的“三环英才理论”进行判定和选拔,发现儿童显性和潜在的能力。学校采取个性化学习与任务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包括加速制(acceleration)、充实法(enrichment)和特别教育项目,注重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并辅之以专家指导和定期合宿等活动[3] 35。

7. 从小学到大学的贯通培养

日本为了促进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构建了从小学到大学连续培养下一代承担科学技术创新的骨干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扩大喜欢理科的少年儿童群体,通过提供有效培育創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提供学习数学物理的机会等措施,促进优秀学生才能的提升。

日本文部科学省专项支持全国中小学校和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大学教育环境设施、研究专长和教师资源优势,开展面向高中生的学术讲座、科学实验,为那些学习愿望强烈、科技兴趣浓厚、能力优秀的学生开设先修课程。国家还对开展相关选拔并常年面向高中生提供相应支持的大学提供经费支持。由此,形成了以国家政策性支持为前提,以学校教育活动为主,以社会专业培训为辅,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17]。

四、构建全方位的天才教育体系

日本文部科学省积极推进“从小到大”的课程改革系统工程。小学引入计算机编程教育,以吸引更多儿童热爱科学、喜欢学习数学;初中强化理工科教育,以唤起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热情;高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奠定创新基础,大学开设“AI+”专业的复合学科,全面培养下一代科技创新的全球领军人才。

(一)小学引入编程教育激发科学兴趣

日本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2017年)将计算机编程列入小学必修课程,要求在小学创造计算机和信息教育环境,培养小学生程序化、联动性的逻辑思维,引发儿童对IT的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功能,了解掌握信息技术是支撑信息社会运转的基本形态,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建立人机互动的编程思维,让学生体验如何通过指令让电脑按照主观意图进行图文处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系统化逻辑思维和科技创新基本素养[17,18]。

(二)初中强化STEM教育探究科学规律

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要求通过“综合学习时间”“综合探究时间”等规定课时,开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明确将STEM教育的内容列入国家课程计划。此外,文部科学省还建立了以全球性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产学联合的STEM教育在线实验室,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自主探索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现实社会必备的知识、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让每一个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迎接不可预知的未来社会[17]。

(三)高中培养科学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日本政府在创新战略中提出,全体高中毕业生(大约每年100万人)必须具备数理和信息技术素养。要求以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改善教育课程,在全国所有高中实施数字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实践课程,同时通过IT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向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提供基于数字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挑战环境,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17]。

(四)大学实施AI+专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日本“创新战略2019”要求,到2025年,全国所有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和高专学生(每年大约50万毕业生),无论文科理科,将数理、数字科学和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加入教育课程计划,如农学+AI、生物学+AI、经济学+AI、心理学+AI、设计学+AI等,实现AI、数理、数字科学教育必修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毕业生全员掌握初级标准的数理、数字科学和人工智能基础[19]。

参考文献:

[1]Shinmura I. Kojien (6th ed.)[M]. Tokyo: Iwanami Shoten, 2008.

[2]Heuser B L, Ke W, Shahid, S. Global dimensions of gifted education: Cross-national dichotomies between perceptions, practices, and policies[J]. Global Education Review, 2017(1): 4-20.

[3]李建民.从隐性到显性:日本英才教育政策及实践路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8(1):30-36.

[4]陆莎,肖非.日本“有实无名”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3(5):53-58.

[5]赵晋平.从理科高中看日本的精英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5):24-28.

[6]Shibata A, Forbes D. Teachers and counsellors perspectives on gifted children and gifted education: New Zealand and Japan[J].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9,25(2):187-193.

[7]代钦.对日本精英教育的怀旧及其借鉴作用——日本数学家藤田宏教授访谈录[J].数学教育学报,2010(2):82-84.

[8]Sumida M. Emerging trends in Japan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 focus on science education[J].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2013,36(3):277-289.

[9]金泽大学资料馆.特别科学研究班[EB/OL].(1945-01-12)[2020-12-07].https://museum.kanazawa-u.ac.jp/?attachment_id=2928.

[10]易泓. 英才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 2008(6):16-18.

[11]郑军,杨岸芷.日本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40-48.

[12]刘立群.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及其信息资源的使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20(11):73-76.

[13]李自然,杨自文,来旭,谢华英,曾光.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58-61.

[14]赵苏皖.日本《终身学习振兴法》及实施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15]牛志奎,田中博,邰志宇.日本特色高中与超级科学高中——以立命馆高中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3(3):20-22.

[16]李昱辉.日本大学AO入学的发展与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18, 45(5):3-15.

[17]光明网.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日本创新人才教育面面观[EB/OL].(2021-06-24)[2022-12-24].https://share.gmw.cn/news/2021-06/24/content_34944366.htm.

[18]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总则[J].世界教育信息,2017(19):36-41.

[19]日本内阁府. AI战略2019[EB/OL].(2019-06-11)[2022-11-13].https://www8.cao.go.jp/cstp/ai/aistratagy2019.pdf.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in Japan

FENG Mengmeng1,3,4   XIE Yanfeng1,3,4   HAN Yang1,3,4  CHENG Gonglu1,3,4  BAI Xuejun1,3,4   ZHANG Xingli2,5  WANG Yongli6

(1. 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CAS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3. Faculty of Psycholog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4. Tianjin Social Science Laboratory of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ianjin 300387;

5.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6. 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Influenced by egalitarian culture, Japan does not explicitly mention gifted education in its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and tries to avoid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 for talents in its public education. In fact, the gifted education exists and has played a specific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s. Based on public education platform, Japans gifted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akes the cooper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emi-official organizations, schools and government as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path, so as to seek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ren educati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責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作者简介:冯萌萌、谢岩枫、韩洋、程塨渌、白学军,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300387);张兴利(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49);王永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处(北京,100816)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与决策研究服务专项 2022年度委托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比较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MOE-CIEM-2022019)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员队”的职能和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