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可为与能为
2023-05-30黄敏
黄敏
【摘要】在分析当前班级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协同共育、健全“同向互补”班级管理机制、构建“立交桥式”的社区育人模式等三方面阐释班级管理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探索“多主体多维度”的立体评价策略,进一步检验“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育人
近年来,“家—校—社”合作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越来越多国家将其确定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俨然成为基础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重点。
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中,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最直接连接主体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弥合“家—校—社”各主体之间缝隙的关键人物。研究表明,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资源的统筹者和总指导者、协调者,负责指导学生成长,协调任课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性人物。
一、强化家校协同共育的班级管理育人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部要求各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开展协同教育,着力解决未成年学生成长中的棘手问题。“家庭教育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家校协同的合法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建立家校协同关系的具体抓手是什么,成为了摆在班主任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索。
1.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基础,建立家校互通机制。开学之初,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免试”的招生政策背景,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并不充分,面对陌生的、个性差异大的新面孔,班主任容易陷入茫然和无措。与此同时,起始年级的教育教学之初,班主任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快速准确掌握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是起始年级班主任迅速熟悉班级学生情况的关键。
在新生入学军训之初,笔者通过制定详细的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分发给学生填写来掌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信息表内容涉及小学期间曾担任何种职务、参加过哪些班级活动、获得什么奖励、有何爱好特长等,并要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及提出新的期望,从而获悉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基本预期及家庭支持情况。并据此建立起班级家长联系微信群。
2.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为蓝本,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在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后的两周,笔者又起草了班级规范学生行为的量化细则,围绕“五育并举”基本要求,通过班会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学生积极参与民主讨论,制定班级学生行为量化评分细则。
学生行为规范细则主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把考勤、读书、考核、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个人卫生、劳动习惯、值日、言行举止、参与集体活动和家庭表现、社区实践等予以量化评价,并由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班干部全员参与评价过程,据此评出“每周之星、每月之星”。
家长在家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学业评价,即每个学期期中、期末记录的学业成绩报告册,班主任要求学生带回给家长阅览,并写上反馈意见。既有效实现家校双向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强化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班级每学期还评出“自律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作业之星”等先进典型,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人人都能争取成为优秀典型。这些“闪光点”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找到了前进方向,也让家长成为学生成长的参与者、陪伴者和见证者。
3.以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为契机,搭建家校互通渠道。每学期中和学期末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笔者会在家长会上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分享学生在校生活的精彩瞬间,以此增进家长对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情况的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家长会是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主渠道,有利于家校间的充分交流。教师还可通过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参加各项竞赛情况、各类考试成绩、相关奖惩情况等。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教学开放周、学校开放日、参观学生班级及学校的各项活动展等,这些都是向家长汇报学生成长印记的重要方式。筆者充分利用家长来校到班的契机,让学生展示自我风采,让家长了解学校及班级近一学期、近一年或近三年来的教育成果,切实感受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家长的认可与肯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动力,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二、健全“同向互补”的班级管理工作机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校内作业量、在校时间及校外学业辅导等都做了“减”法。
如何发挥班主任工作职能、助力“双减”成效最大化,已成为班主任必须要思考并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减”时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增”的效果成为实践探索的难点和重点,笔者开展了学习“减时增效”管理举措的实践探索。
1.以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为依据,教师主动作为。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不管是在学习的广度上还是在学业的强度、难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促使班级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落到实处,有效解决孩子离校返家后的学习需求,做到“减时增效”,是班级管理最为核心也最为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家校间同心协力、互动互补来落实。在一定意义上,班主任和家长的交流互动是影响班级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笔者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模式化的“家长会”交流沟通的互动方式,构建以家长和学生需求为主的沟通交流模式。另一方面探索任课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辅导困难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帮扶方法,通过家长和教师互动互补、同心协力,科学指导家长和学生,争取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共管共建。
2.以科任教师协同助力为己任,教师积极有担当。在刚入学不久的学科单元测试中,班级学生的数学学科和英语学科成绩很不乐观,许多家长了解情况后都十分着急,却手足无措。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主动组织这两个学科的任课教师组建了一个家长微信交流群,让家长把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建议第一时间发在群里,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互动共享,答疑解惑。经过半个学期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了明显增强。既及时解决了家长的困惑,又增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感情,也为家长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合力。
在初二生物、地理学科备考阶段,为了更高效地完成备考任务,笔者又主动和两位学科教师成立了一个“生地备考学习群”,由任课教师布置备考学习任务,罗列考点知识,指导学习方法,邀请家长予以督促和指导。同时,家长也及时把孩子在家里学习备考的状态以视频方式发送到学习群。这既能监督孩子的学习状况,又能很好地展示孩子的学习魅力,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追赶、相互促进,家长们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三、构建“立交桥式”的社区协同育人模式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协调整合校内外力量,挖掘使用校内外资源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班主任来说,是一项必须面对的全新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因顾虑学生出行安全、项目活动收费等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笔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依托学校周边社区资源,开发、利用可供使用的周边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学生校外活动形式及公益服务内涵,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合力育人的良好班级氛围。
1.以周边社区为基地,发挥社区的优势。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的主体高校(海南师范大学)、工厂、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地或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时政热点,把课堂搬到社区去,把育人渗到实践中,把考核放在活动里,从而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育人“共同体”,打造育人“立交桥”,形成共同参与育人的良好局面。
2.以优秀家长为资源,发挥家长的能动性。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结合家长工作的特点,发挥家长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管理便利,充分聚集家长力量,挖掘社会资源,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科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如邀请在司法系统工作的家长,在班级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的案例分析;利用家长在社区街道办工作的便利,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开展“送爱心”活动;在街道的红绿灯路口开展遵纪守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园,让家长带着话题走进课堂,这已经成为本班班级管理的常态,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有效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四、探索“多主体多维度”的立体评价策略
评价是导向。如何科学准确评价学生的成长,是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检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效,笔者也注重及时从学生自我评价、家长综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活动组织及举办方评价等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据此来形成立体性的综合评价,以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明确评价内容,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受制于“分数至上”的旧观念影响,部分教师仍然将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尚未充分地关注学生认知、阅读、情感、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重点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进行了探索,改变了过去由班主任只依据学业成绩为主单一评价学生的不科学做法。笔者尝试家校、师生融合参与,从学做人(道德品德)、会读书(學业)、勤锻炼(身体健康和劳动)、勇拼搏(心理和意志)四个维度予以评价。
2.强化主体多样,发挥各方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与科任教师的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和学科成绩,有些在英语课上表现很差的孩子竟然可以把生物学科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在语文课上默写漏洞百出的孩子却把天文地理讲得头头是道……
还会通过家访了解到在学校表现乖巧的学生回家竟然动辄对父母乱发脾气;通过与班干部交流了解到在教师面前彬彬有礼,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的同学另一面却是极端的个人主义……通过多主体参与评价有助于班主任全面准确了解学生。
3.突出维度多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笔者根据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学做人、会读书、勤锻炼、勇拼搏”,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将校训外化为行为评价标准。首先,在“学做人”方面,表现为爱国守法、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勇于担当。在“会读书”方面,表现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自觉主动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善于合作学习,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勤锻炼”方面,表现为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乐观向上、健康阳光的心态。“勇拼搏”方面,表现为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敢于质疑、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具备应对学习压力、生活困难的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等。通过评价维度的多元化,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注重增值评价,呈现动态发展过程。本班学生初一刚入学时自主学习意识差、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群体之间两极分化明显。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设置了增值评价表,即阶段表现对比评价表,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对比项目。如有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该生的增值评价表的对比项目就是上课听课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笔者与该生进行沟通后与该生共同制定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改进目标。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认可,在一个阶段后对比确实有进步的学生就及时当着全班学生表扬并给予小小的物质鼓励。通过这种增值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进步的点滴,让学生从每一次的进步数据中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不断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自觉性,引导孩子不断追求进步。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班级管理实践探索,初步建立起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班级管理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拓展了班级育人的路径与方法,既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又进一步增强了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极大地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班级、学校全面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提供了实践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萍.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J].中小学德育,2022(2).
[2]陆云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