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实施仁爱教育的探索

2023-05-30张建

新教育·综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题活动高中教学

张建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仁爱教育,构建仁爱课堂,开展仁爱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让爱伴随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情智共生。

【关键词】高中教学;仁爱教育;主题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仁爱品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地发展,对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也能促进课程教育改革。对此,教师不妨实施仁爱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爱与关怀下强化仁爱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一、形成办学理念,营造人文环境

1.明确目标,指引教育方向

为了让仁爱教育落地,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结合仁爱教育的基本思想,进行教学目标的细致设计,明确仁爱教育的方向,从而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仁爱教育的质量。同时,教学目标也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观最终的仁爱教育效果,便于教师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如下仁爱教育目标:(1)展开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悟仁爱精神;(2)打造仁爱教育氛围,构建相应文化环境;(3)透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仁爱意识,让学生主动地保护环境、热爱父母、尊重生命;(4)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使仁爱品质成为评价学生道德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等。基于上述目标,教师可以明确仁爱教育的整体思路,并在整个高中阶段以此为方向,细化每一次主题活动,撰写仁爱教育的方案。

教师结合仁爱教育的本质要求精心设计仁爱教育教学目标,能有效指明未来的教育方向,促使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恰当地安排教学活动,真正地让仁爱教育落地、落细。

2.以学定教,构建仁爱课堂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的风向标,教师应当从日常教学行为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富有仁爱气息的课堂上,更加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在课堂上,教师要采取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耐心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以便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下茁壮成长,健全知识体系。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况,为学生安排学习活动,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让仁爱教育贯穿高中课堂,让学生的仁爱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培育仁爱思想,提升道德素养

1.开展主题活动,强化仁爱思想

主题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实践类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地。为了让仁爱思想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发芽,教师不妨以主题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沐浴在主题明确的学习活动之下,获得有效成长。

比如,引导学生珍爱自然,开展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请学生每人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有关保护环境的日记,并游览校园,认真观察校园中是否有破坏环境的现象存在,主动地思考校园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进。在活动中,教师先播放环保专题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破坏环境的情况,鼓励学生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倡议。随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课前收集的材料,使学生从校园环境的问题出发,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之后,教师再创建“环境,由我来守护”的活动,引导学生建言献策,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主动地以仁爱之心对待校园环境、社会环境。

一个好的主题活动,必然能成为仁爱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食粮。以上案例中,教师以仁爱教育为出发点,进行保护自然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能让学生以仁爱之心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

2.巧借特定节日,增强仁爱思想

在仁爱教育中,教师不妨为特定的节日赋予时代教育的价值,积极地借助特定的节日,优化活动形式,在营造活跃的教育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使仁爱思想在悄无声息中深入学生的骨髓和血液。

例如,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老人节”。近年来,重阳节也掀起了一股“团圆风”,基于重阳节的节日文化开展仁爱教育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敬爱父母,学会感恩,也能帮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相关习俗,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来源,增强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随后,教师用幻灯片讲述一些尊老敬老的小故事,请学生谈谈感想,使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师创建“生活小爆料”的板块,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身边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的故事:“幻灯片上的故事似曾相识,是因为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边、家庭中,有哪些孝敬长辈的事情呢?”促使学生在描述、倾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真情和真心。緊接着,教师提出“我们应当如何做呢?我们有什么能为父母做的吗?”等问题,以便学生主动地说出关爱老人、敬爱父母等想法,自觉强化仁爱思想。

显然,教师结合特定的节日,科学系统地开展学习活动,能充分释放传统节日的德育色彩,使学生在认识传统节日之余,汲取精神养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仁爱品质。

三、养成仁爱习惯,践行优良品行

1.相携相助,助人为乐

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创建恰当的互助平台,引导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助人习惯有着积极的价值。教师不妨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搭建相携相助小组,为锻炼学生的互助习惯提供机会。

例如,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倘若学生之间能一起面对学习的难题,为彼此提供帮助,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放松学生的心情。而在帮助他人之时,学生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习信心。对此,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随后,教师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科目。在分好组后,教师再鼓励各小组制定属于本组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案,明确各组员的任务,以便在充分释放每一个组员的价值中营造良好的互助氛围,共同攻克学习中的难关。

陶行知先生将学生比作是花木,肯定了学生间存在不同的客观性。教师将学生间存在差异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小组,能让学生在相互指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互助习惯。

2.创建开放空间,走出学校

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指出了社会的教育价值,倡导教师积极地引入社会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对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仁爱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妨开放学生的学习场所,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走出学校中积累仁爱实践经验,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仁爱品质,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比如,学校可以提前与社区取得联系,了解社区内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后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在学校,教师也要着重强调安全问题,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学生在关爱老人的活动中出现意外情况。在带领学生到孤寡老人的家后,教师也要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活动,如有的学生陪老人聊天,有的学生为老人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为老人做饭等,促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关爱他人时获得的内心满足感和幸福感。之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制定方案,定期轮流为老人提供服务,以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无形之中践行仁爱品质。

教师组织开展仁爱实践活动,能强化学生的仁爱体验,引导学生自觉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从而真正地让仁爱思想扎根。

总而言之,教师要重视仁爱教育,主动地在高中阶段中寻找落脚点,有序展开仁爱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在不断强化自身仁爱品质中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敬爱父母和长辈,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巍.生本理念下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J].新教育,2020(05).

[2]万祖芳,焦杰.关爱班主任从“心”开始—浅谈班主任的心理减负问题[J].教育艺术,2008(08).

猜你喜欢

主题活动高中教学
大悦城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研究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探微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主题活动融入角色游戏探究
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创新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