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

2023-05-3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孝子人生态度君子

文化——积累传承

立 节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义,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节选自《说苑》)

◆解读

作者认为,读书人不应该用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而要以树立个人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这样才不会让人觉得哀痛。可以说,读书人的耻辱并不在于卑贱贫穷;但是,如果尊贵的地位是经由正道并且遵循事理而轮到了自己的话,那么读书人也是可以接受的。然后以申鸣的事例来论证立义行道的行为准则,就如何立节进行了充分阐述。楚王想授给申鸣国相的职位,他推辞不受;而在他父亲的劝说下,申鸣接受了国相的职位。后来申鸣准备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又制止他。申鸣在国难当头时,临危不惧,忠国在前,孝亲在后,功成不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用生命践行的“忠、孝”的高尚气节。

审美——鉴赏创新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箫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

◆解读

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即率性而行,适情而止,保持真实“自我”;通过创造实现真实的“自我”,追求审美情趣;待人接物要有一种闲适之情,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文章先破后立,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最后作者引用箫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宕开一笔,启人心扉。

语言——运用表达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这部只有1.5万多字的语录体著作中,用了近百个“君子”。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治学不辍,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始终没有动摇。孔子认为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加强自己的修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让周围的人过上幸福生活,甚至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请谈一谈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孔子所言对于我们成为“君子”的启示。

◆启示

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对我们当今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仁爱”原则对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忠信”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素质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好学”“立志”“内省”等内容,更能鼓励我们奋发图强。

猜你喜欢

孝子人生态度君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