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精神融合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2023-05-30杨展李敏

经济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杨展 李敏

摘 要: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应直面高校育人问题,探索构建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的“1234”模式,从“一个目标、两个协同、三个主体、四个维度”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培养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引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79-02

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更是指出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2],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是中国精神谱系的新成员,具有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探索构建脱贫攻坚精神融合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高校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价值

1.丰富内涵。脱贫攻坚精神指的是在党的领导和部署下进行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在此形成的一种“上下同心、尽锐出戰、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3]。这种精神是党、国家和人民伟大反贫困事业的高度浓缩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与贫困作斗争中锻造出的精神品格,是激励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是中国精神谱系的新成员,具有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脱贫攻坚事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还要接续奋斗,更需要继续传承脱贫攻坚的非物质资产,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2.重要意义。提高对脱贫攻坚战的认知,强化脱贫攻坚精神引领,指导人生实践,是指导时代新人“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宝贵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续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为共同富裕的目标笃行不怠,是新时代大学生肩头的责任和使命,传承脱贫攻坚精神,有助于夯实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目标增强前进动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培养党和国家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的共同反映,传承脱贫攻坚精神,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二、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

1.育人环境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不同文化、各种价值观互相交流和碰撞,多元化价值思潮竞相涌现,并得赖于互联网的传播性而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使得高校育人环境更加复杂,给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带来更多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中国精神谱系,为高校提供了丰厚的育人资源,不仅需要进行科学梳理和深入挖掘,亦需要各要素统筹整合,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育人主体的拓展。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来看,高校育人存在着未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落实。同时,许多高校存在着对思政育人工作重视不够,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专任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责任,未能做到人人参与课程思政,形成全员育人。再有,由于岗位划分,高校存在多种类别的教师队伍,一些教职工育人意识欠缺,对自身的育人责任模糊,甚至认为自身教学重点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思想的育人建设。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脱贫攻坚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属性,是思政育人的优良资源,高校应积极主动融合脱贫攻坚精神,结合时代新人特质,把握育人规律,从“一个目标、两个协同、三个对象、四个维度”,探索构建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的“1234”模式,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引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

1.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脱贫攻坚战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一代又一代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拼搏而来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要使脱贫攻坚战胜利果实得以长久保持,警惕各种返贫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积极宣传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崇高精神,激励更广大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努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也必将会交给青年。由此,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育人工作相辅相成,目标一致,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紧紧围绕这一育人目标,将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法治教育相融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贯穿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培养出不负人民的有用之才。

2.两个协同,即夯实课堂内与外、线上与线下的两个协同。牢牢抓实课堂内与外、线上与线下两个协同融合教育。课堂内与外协同: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育人宣传脱贫攻坚精神的主战场,一是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实现知识灌输和精神启发相融合;二是融合课程思政建设,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各专业课堂教学,提升专业课的价值性。同时,顺应大学生学习规律,还应将课堂外的自由时空进行利用和把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脱贫攻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将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相融合,引导鼓励学生深入贫困地区和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和专业知识普及,身体力行进行脱贫攻坚精神的具体实践,有助于深化脱贫攻坚精神认知和感悟,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形成课堂内外兼修的双重育人合力。线上与线下协同: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需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学习更成为当代和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脱贫攻坚精神要想取得立德树人实效,必须牢牢掌握互联网宣传思想阵地,将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4]。调研大数据,顺应学生网络学习和上网规律,研究挖掘脱贫攻坚精神故事,制作图文并茂、音画一体,符合学生胃口的网络文化作品和学习内容,借助移动教育平台或学生流行网络载体,即时推送,精准传输,实现时时学、处处学,赢得线上思政育人话语权。同时,在线下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学习、践行脱贫攻坚精神的浓厚氛围。形成线上线下双重空间,实体虚拟两种感受,使学生沁润在脱贫攻坚精神教育环境之中,以环境影响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3.三个主体,即发挥学生、教师、高校三个主体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对象主体,是脱贫攻坚精神得以宣传、弘扬、践行和发展的最重要群体,也是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充分相信和依靠学生主体力量,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自我影响的能力和效果,抓好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社团等群体,以点带面,使脱贫攻坚精神在全体学生中流行起来,以主动学习为荣,以谈论宣传为荣,以身体力行为荣。脱贫攻坚精神能够与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相融合,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支撑主体,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理念和精神境界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因此要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研究整理高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教师员工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宣讲,发挥好脱贫攻坚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使廣大教师自觉在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挖掘与利用脱贫攻坚思政教育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高校要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构建相对完善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等,加强育人模式中的课程建设,严选课程内容,鼓励多种授课形式[5];重视奖励机制,将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育人宣讲、培训、力行,纳入职称评定与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考评,构建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氛围,为脱贫攻坚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在高校的有效构建与实现提供保障。

4.四个维度,即深化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四个维度。理应从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四个维度进行脱贫攻坚精神的宣传教育。站高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是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鲜明写照,展现了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提高思政育人的政治站位,引导学生提升政治意识、培养政治眼光、拔高政治素养和增强政治能力[6]。探深度: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切体会其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进行脱贫攻坚动人故事讲授时,注重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引领学生用科学理论指导成长成才具体实践。拓广度:反贫困斗争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梦想;不只是新时代的任务,更是千百年来的抗争。必须站在世界和历史两个角度,深切感悟脱贫攻坚精神的伟大和光荣,在不知不觉中深受鼓舞,励志奋斗。升温度:紧密贴近学生,挖掘脱贫攻坚战中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事、身边人,用熟悉的人物、乡音、环境或切身的生活变化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主动接受脱贫攻坚精神的灌注和引领,积极作为,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基金项目:云南省2022年度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类)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0090)。]

参考文献:

[1][2][3]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学习强国.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

313757613009423781&item_id=7313757613009423781.

[4] 冯刚,张发政.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谱系引领时代新人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1(03):6.

[5] 朱震宁,费美娟.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4):58.

[6] 杨展,陈庆,刘瑞瑜.战“疫”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20(16):210.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3)

[作者简介:杨展(1988—),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李敏(1965—),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