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作者情怀,弄清文本考查
2023-05-30李江
李江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和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借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作者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调整。而“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来讲的,也就是说散文的主题是明确而精准的,不管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活,都要为主题服务。那么,历年的散文阅读都有哪些命题的特点或者思路呢?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有效的散文阅读呢?下面,笔者便一一道来。
一、高职语文散文阅读命题要点
同学们,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相比于普通高考的那种问答形式来讲,高职高考语文相对来讲较为容易,难度虽然降低,但是文学考查的要求并没有降低,毕竟文学鉴赏是每一个学生务必掌握的学科知识,希望广大学生要有语文考试的全局意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证散文阅读的高效呢?
二、散文阅读高效策略
这里我们选用2022年高职高考散文阅读《山中避雨》(丰子恺)为例,围绕命题要点和命题内容进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有一定的启发。
(一)概括段落,把握文本内容
散文是有一条隐藏的线索在其中的,但不像小说和记叙文那样明显。像《山中避雨》这篇简短的散文,我们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文章脉络如下:
第一段——记叙作者和两个女孩子在山中的小茶店避雨;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到感受到趣味,但是小女孩感到无趣;
第三段——记叙作者听到茶博士的琴声却难以解闷,因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的琴声使荒山、苦雨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跟村里人一起分享音乐,很快乐。
综上,我们就能基本上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我们看这次高职高考的以下两题:
20.关于作者和两个女孩游山遇雨被阻的反响,以下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遇雨不能游玩,作者一开始也感觉很扫兴。
B.作者觉得山中阻雨自有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
C.兩个女孩一开始因游山不成在小店躲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不堪。
D.通过雨中和琴歌唱,两个女孩子也对“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境界有了体悟。
21.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跟卖柴的阿庆学过“梅花三弄”,但并未学会。
B.作者跟裁缝店司务学过工尺,胡琴拉奏才开始入门。
C.作者当过七八年的音乐老师,抓起胡琴就能演奏。
D.从价格、音域、音色等方面比拟,作者觉得胡琴比西洋乐器更适合中国人。
本次的高职高考一次性考查两道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已经是降低了大题的难度了。我们不妨从文本中去寻找内容。第20题,文中特别提及“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从这一点而言结合我们刚才的段落大意概括,可以得知A和B选项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另外,从原文“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因为小女孩的生活经历少,无法体会到作者的意趣,固然C选项也是正确的。唯有D选项,由始至终,文本都没有谈及小女孩的情感变化,就谈不上“境界”的体悟了。所以,自然D选项是错误的。
而21题,根据上面的方法去通读全文,我们自然能够发现A、B、D项都是正确的,唯有C选项有点偷换了概念。作者虽然谈及自己小时候有学习胡琴的经历,但并不是说“抓起胡琴就能演奏”。其实,撇开文本内容来讲,我们也知道,一样东西之所以被熟悉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习以为常,但是“胡琴”是一种少用的民间乐器,作为教师的“我”实际上是很少用到的,怎么会“一下子”就能演奏呢?所以,答案不言而喻。
同学们,关于文本内容的梳理,只要我们用心去细读文本,稍微梳理一下内容就能找到合适的答案,请大家细细斟酌、认真梳理,总能找到文本出处。
(二)赏析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关于散文艺术手法的鉴赏是普通高考与高职高考的必考项目。一般而言有几种考查方法:第一,考查字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第二,考查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三,考查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在这次考查当中,试题中并没有直接考查对本文语言艺术的运用。我们不妨从散文文本考查的角度摘录几句进行浅要的分析:
1.运用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如“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句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宋朝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颇有哲理。
2.善用对比,强化了文章的意境。第一,作者将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第二,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第三,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更能彰显在音乐烘托下山村空灵的特点。
散文灵动的语言造就了散文的美,句子当中虽然有很多别样的含义,但只要细细品味,大家会发现散文的语言朴素无华,亲切感人,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当别有一番风味。
(三)内涵挖掘,拓展主题思想
散文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即所谓的“神不散”。所以对于主题考查自然是免不了的。散文的主题,就是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可以是作者对某件事的感悟,可以是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也可以是分析作者在某部分所表达的情感。本次《山中避雨》的题目是这样的——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我们不妨结合全文来看看:
作者是一位音乐教师,在外出旅游避雨的时候,偶然得到一把胡琴,胡琴不过是普通的民间乐器,好在作者年轻时候练过,本来露两手并不希望得到认同,但是想不到就是这样的弹奏居然让山村顿时活跃了起来,山村的青年一下都唱和了起来,让整个荒村变得温馨与温暖,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而这件事让作者醒悟,真正的音乐不一定在课堂之上,而在于生活当中,与他们分享之中。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整合答案——音乐能够陶冶情操,使人们在音乐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快乐。作者与同游的女孩因雨被困荒野,因一把胡琴、几支胡琴曲以及雨中的和歌,一扫郁闷无聊,还与素昧平生的三家村青年结下了友谊。音乐的感染力与教化功用由此可见。
很多同学都对散文阅读抱着“未考先恐惧”的心理,所以一谈及散文阅读大多数选择了逃避,这是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祟。其实,应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散文是一种隽永、蕴含丰富哲理的文体,作家写的散文经常与自己的亲身感受有关。读散文,我们不仅能读出作者本人,还能从他们的思想情感中读出生活,并丰富自己的思想。所以,欣赏散文作品不仅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使人获得审美享受;还能激发人的生活热情,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希望广大学生不再恐惧散文,而应该把散文当作提高思想水平、使人纯洁而高尚的最佳“文学伴侣”,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