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保护应用研究
2023-05-30宗英杰
宗英杰
摘 要:各地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量众多,但是受传统展陈设计理念所限,该类文物的保护和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亟需采用新方法探索新路径,以提升保护利用能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物数字保护应用成为新时代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应用的新路径。推动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进程,能够对陶瓷类文物进行更好保护与管理应用,亦能扩大珍贵陶瓷文物的受众面,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社教功能,使参观者能够对古陶瓷文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体验和领会。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基层博物馆;数字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14
0 前言
基于中国古代陶瓷产业的兴盛,我国各地基层博物馆藏有数量众多的陶瓷类文物。此类文物多为博物馆所在地域出土的完整的陶瓷器或陶瓷碎片修复品,反映着当地古代文化生活状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典型的实证。然而由于陶瓷类文物易碎、不易搬运等特点,在其保护和展陈设计方面亟需采用新方法探索新路径,以提升保护利用能力。在此背景下各地博物馆都加强对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本文即以开展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为题,从分析当前保护现状入手,详细阐述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特点及保护形式和内容,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路径,以期为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应用提供借鉴。
1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现状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多以本地域考古发现陶瓷器为主,出土的陶瓷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受土层的压力和环境的侵蚀,出土时已经发生破损①。所以大部分出土文物需经过修复工序,方能为历史发声,发挥展陈教育作用。但是限于陶瓷类文物保护应用的专业性,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专业队伍薄弱和技术设施配置不足的现状。
1.1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现状
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以展览、修复和文物库房保管为主,受当地主客观条件影响,各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对陶瓷类文物保护重视不够。据前文所述,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多以出土新旧石器时期古陶器为主,且多是以残片修复,珍贵程度和文物价值较之其他文物相对较弱,以至于许多基层博物馆对其保护意识不强,存放和展览环境均不容乐观。以山东省内为例,基层博物馆多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陈列布展和文物库房已不能完全符合当今文物保护和展陈需求,亟须资金提升改造。
二是文保队伍不专业。基层博物馆地处基层,编制少、人员流动性小,难以吸引和留住文博专业人才,文保队伍不专业成为基层博物馆长期存在的痛病。因缺乏专业文物修复人员,多数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需外聘人员才能进行,严重制约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缺乏专业文物研究人员,很多基层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基本空白。以山东省桓台县博物馆为例,人员队伍结构老龄化严重,最年轻的也已40岁,且无一人是文物、考古等科班出身。博物馆内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展多年不变,展品状况堪忧(图1)。
三是技术设施配置不全。基层博物馆因经费所限,许多专业技术设施配置不全,成为制约文物保护修复、陈列布展的最大障碍。陶瓷文物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技术支持,陶器和瓷器之间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同。当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不够时,博物馆文物收藏和陈列的空间有限,文物不能分类存放,就造成了一部分文物的损坏。②
1.2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意义
陶瓷类文物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极易破碎的属性,使其保护和修复难度较大。即使陈列布展和文物库房保存都非常认真仔细,但仍不可避免会造成陶瓷文物损伤。鉴于此,结合当前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保护现状,在陶瓷类文物存放和展陈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因文物移动而造成损伤,极有必要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应用。
首先对于陶瓷类文物的长久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据采集,对陶瓷类文物3D建模,实现数据形象再现,即使文物有所损伤亦不会造成数据和图片等的丢失,从而能够确保陶瓷类文物的长久保存。其次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升文化遗产数据中蕴藏的价值的时代课题③。最后对陶瓷类文物的分类整理具有重要意义。陶瓷类文物的数据整理,以电子图片或3D数字模型形式,可依据文物类型自由分类整理,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文物库房管理的数字化,从而避免陶瓷类文物多次搬移造成损失。
2 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积极作用
推进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对于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基层博物馆优化陶瓷类展品藏品管理、实现文物应用价值的有效途径,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展陈、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1 能够实现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和再现
陶瓷类文物不易经受岁月侵蚀,但难免人为损坏。因此如何对陶瓷文物碎片修复,从而还原文物本来的风貌和信息,是考古学家以及科学家研究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和再现成为现实。数字技术条件下,3D技术、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等更符合古代文物修复原则中的可逆性原則、可辨识性原则与可干预性原则,能够修复和再现陶瓷类文物的风貌和信息,且使用数字化技术所修复的成果质量很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系统、平台等,在色彩层面、质感层面改善修复现状,甚至在肉眼观察的情况下无法分辨是否经过修复,是保护古陶瓷文物的最佳措施④(图2)。如宁波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依靠数字化技术,能够模拟受损瓷器的颜色,甚至有可能推断烧制配方,使得受损瓷器修复时,能更接近文物原本的颜色和样式。
2.2 有利于陶瓷文物及制作技艺保存和展示
陶瓷文物受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对于陶瓷文物的保护而言,既要考虑文物保存的外部环境,如文物库房或者展厅内的光照、温湿度以及灰尘等,又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搬运、包装以及库房整理等因素。开展陶瓷文物的数字化工作,能够避免陶瓷文物对于陌生环境中光照、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能够避免搬运、包装等人为因素的损坏。使得陶瓷文物始终处于库房安全环境中保存。对外展览可以采取数字文物形式,方便从文物器型、材料成分、器物构造、纹饰以及制作技艺等细节处进行微观展示和阐释。使得群众对陶瓷文物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发挥出陶瓷文物在艺术涵养、制作技艺以及以古鉴今方面的现代价值。
2.3 能够便捷开展陶瓷文物的比较研究
关于陶瓷文物的比较研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比较研究,能够反映出文物所在地之间文化技艺等的交流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陶瓷文物的珍贵性和易碎的属性,研究者不可能近距离对陶瓷文物进行研究,也难以了解文物的详细信息,故而影响比较研究成果。随着陶瓷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采取以数字建模、数据扫描以及纹饰、结构的数据分析等形式,将陶瓷文物的器型、光谱分析、制作材料、制作技艺、花纹纹饰等文物的详细展现出来,从而为研究者提供详细的文物参数,能够便捷开展陶瓷文物的比较研究。如刘梦诗的《北方出土隋唐陶瓷灯具研究》一文对陶瓷灯具的研究,得益于陶瓷灯具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储备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
3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不容乐观,必须采取创新性的数字化方式开展保护和应用。目前国有大型博物馆都已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不错成效。对此,基层博物馆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从数据采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和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展示等为内容,开展具有基层特色的陶瓷类文物数字化工作。
3.1 陶瓷类文物的数据采集
对陶瓷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是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应用的基础,但是因为陶瓷文物的数据采集有别于其他物品,对采集方式和过程有严格要求。首先进行三维形态的数字化扫描时必须采用非接触式的扫描方式,以免对作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当前技术条件下,非接触扫描均为光学原理扫描,因此对于光源光线要求较高,但是由于陶瓷制品的特殊属性,使得扫描过程中容易因反光而出现数据空洞。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与陶瓷艺术设计学院采取多组照明、多次扫描的技术方法,以不同光照环境条件下,获取同一位置多组数据,辅以计算拼接技术,从而获取陶瓷文物的三维数据。其次馆藏陶瓷类文物的数据必须翔实,以确保文物数据采集完整性⑤。要对陶瓷类文物的基本信息如实物色彩、尺寸、来历、工艺以及制作材料等进行详细登记说明。
3.2 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陶瓷类文物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陶瓷类文物开展应用工作的关键。此系统的建立,既能够体现基层博物馆对陶瓷类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视,又能够客观反映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类型、数量以及是否安全等。所以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时必须做到。一是确保数据翔实。涵盖陶瓷类文物的数据采集和相关信息编辑等内容。二是要分类准确。严格按照陶瓷类文物划分标准,进行文物分类整理。以年代、器型、材料等内容进行分类划分,在大类基础上,细化项目类别,方便查找浏览。三是要熟练应用系统。可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能够熟练应用系统,可以根据陶瓷类文物信息和三维模型,点对点测量和计算、输出和使用。如以SQL Sever数据库为后台开发的《古陶瓷数据库》管理系统,将古瓷片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图像连接到数据库,能够与其他信息链接在一起,实现古瓷器3D数据再现。这都需要基层博物馆在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时要把工作做实,尽可能丰富内容,实现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应用。
3.3 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工作目前已经开展的相当成熟,多数大型博物馆都已实现了文物展陈的数字化。如2019年运城博物馆设计展陈的“瓷之韵—明清瓷器展”数字展厅,即是用“互联网+”模式,通过对明清瓷器的3D数字建模,以全景数字化技术,打造出的“永不落幕”的陈列展览新模式。再如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魔墙”,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游客近距离了解、欣赏馆内藏品,享受一个全新的、生动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数字化互动展示为可持续、可拓展的功能模塊提供了更优质的规划方案,在展陈中引入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播控技术,全面拥抱科技所带来的新感知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超感官的特殊体验,沟通与互动的速度亦大大加快。对于基层博物馆来说,亦要尝试开展陶瓷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变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为网上展厅设计,省去装饰装修施工之累,将陶瓷文物图片、数字形象、基本信息等以新的创意、新的思维打造数字展览馆平台,并将其融入当地全媒体建设矩阵,在提升陶瓷类文物数字展览馆影响力的同时,塑造基层博物馆新形象⑥。
4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保护应用路径
受经费和技术条件影响,当前基层博物馆关于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还处起步阶段。然而陶瓷类文物数字保护应用的巨大前景,使得各地已逐渐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着力探索陶瓷类文物的数字保护应用路径。
①基于陶瓷类文物数字技术打造基层博物馆品牌形象。陶瓷可谓我国国粹,从古至今留有大量精美的陶瓷器物,群众对陶瓷器的认可度非常高。唐三彩、元明青花等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出土瓷器无一不是国宝级文物。所以基层博物馆可采用陶瓷类文物数字技术,依托馆藏珍贵陶瓷器或出土象征性陶瓷器,进行基层博物馆品牌形象的数字化塑造。即通过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数字技术有机设计组合出当地陶瓷器设计、制作、使用以及基本信息等的全新形象,给群众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从而给予基层博物馆新的定位。如位于淄博的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通过数字展厅等形式着力塑造博山“鸡油黄”陶瓷琉璃制作工艺和产品,大大提升了淄博陶瓷的形象。
②多媒体应用下陶瓷类文物的展陈优化设计。近年来,实物陈列式的博物馆展陈设计逐渐被抛弃,更多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下声光电的组合,给予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官形式提升参观效果。以运城博物馆的“瓷之韵—明清瓷器展”数字展厅为例,以多媒体、讲解音频等形式,拓展了群众对青花、彩绘以及色釉瓷的制瓷工艺新认知⑦。2022年1月22日东莞市博物馆开幕的“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亦依托清宫瓷器的数字化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营造了沉浸式展陈空间,以情景结合的方式展现精彩文物。当然对于基层博物馆来说,难以负担如此华丽的展陈设计,但是可以以此为思路,逐步摆脱传统陶瓷类文物展陈理念,使古老的陶瓷器能够以新的形象、新的形式让公众熟知。
③基于数字化技术建设陶瓷类文物数字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是基层博物馆最为丰厚的文物藏品,如何使其“活”起来,体现其文物价值。与以往许多陶瓷类文物沉睡库房不同,基于数字化技术建设的陶瓷类文物数字博物馆,能够充分发挥陶瓷类文物的文物价值和时代价值,是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数字化保护应用的重要路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机网络等的发展,各大博物馆逐步将展品搬到网络,建立网络数字博物馆,甚至各临时展览亦开办网络数字博物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使得普通群众能够接触到诸多名贵的陶瓷器,而且可放心、耐心、用心地品鉴,成为随身携带的移动博物馆。网络数字博物馆与线下展陈的技术资金要求不同,设计建设费用大都在基层博物馆接受范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推广性和复制性。
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数量丰硕,但受基层资金技术等具体因素影响,文物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因此开展基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应用路径研究,推动陶瓷类文物的数字化工作,能够对陶瓷类文物进行更好地保护与管理应用,亦能扩大珍贵陶瓷文物的受众面,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文化艺术和时代价值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参观者能够对古陶瓷文物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体验和领会。
注释
①陶冶.关于博物馆陶瓷器保管工作的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156-158.
②孟庆卓.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分析与完善途径[J].中华传奇,2020(12):194.
③范劲松,安军.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8):102-108.
④李明辉.数字化技术在古陶瓷修复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21(12):68-72.
⑤张晓珑.博物馆展陈设计探索:以“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为例[J].文化月刊,2022(3):91-93.
⑥季子薇,吕淑玲,唐邦城,等.古陶瓷保护与修复中翻模技法的实验探究[J].美术学报,2018(6):103-111.
⑦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