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馆校合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5-30蔡立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

蔡立唯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馆校合作可优势互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合育人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馆校合作项目数量明显增长,但质量良莠不齐,发展状况不均。文章从意识层面、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多角度分析了馆校合作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对策,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馆校合作;教育;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25

近年來,倡导将博物馆作为重要校外教育基地的政策层出不穷,已经发展至县级区域。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也日渐被重视。通过多年摸索,全国各地均出现了有突破性的案例,但限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及资源不均,馆校合作的开展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拟从馆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分析和建议对策方面讨论建立馆校之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的方向。

1 馆校合作的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突出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于1968年首次提出,其核心内涵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学校一直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机构,如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日益被重视。在国务院颁布并于2015年3月20日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博物馆的定义词条首次将“教育”置于博物馆三大功能之首。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文化学术界多有倡导将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馆校合作。馆校合作是指场馆与学校两方合作,共同针对馆外特定的人群进行公共教育行为,从而达到双方互惠互利目的的一项重要合作方式与机制。2020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促进馆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有关制度文件推动落地实施。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明确提出“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上述指导方针和文件表明国家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作为育人的重要路径支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大势所趋,馆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馆校合作的现状

在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倡导下,博物馆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教育职能愈受重视,馆校合作项目遍地开花,为青少年前往博物馆学习参观带来正向影响。202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将近2.9万个,接待未成年观众1.3亿人次①。但深究内涵,就我国希望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而言,现今馆校合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②。以科技馆为例,自2006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以来,截至2020年约140所自然科学类场馆参与此项目③。但受不同地区政策、经济、文化影响,馆校合作项目良莠不齐:有的在课程设置上与学校课程存在一定脱节,缺乏系统性;有的以馆方为绝对主导,学校教师参与较少,形式机械化④。

2020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学校进入常态化防控状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外出参观、研学等活动更实行严格人员流动管理,给馆校合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国内馆校合作实践及评论文献的梳理,笔者总结出三点问题:

一是形式化显著。为显示跟随号召,全国各地均开启馆校合作,但其中不乏“打卡式”活动装点门面。在未经过详细策划设计的前提下,在学期中随机选取一天带领学生至博物馆参观,后续亦不采取任何评价手段进行检测,难以切实达到学习目的。

二是同质化严重。许多馆校合作的方式为学校带领学生前往不同场馆参观,由博物馆教育者进行讲解导览,未能体现不同场馆的独特优势,学生也以聆听为主,没有达成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三是组织性欠缺。馆校合作常由年级或专业负责人与馆方联系,而非双方高层领导达成,这导致馆校合作的开展表现出局限性和零碎性。名义上虽为校方与馆方的合作,实际只是小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覆盖人群较少。且因为是由年级或系部牵头发起的,每次活动前都需要重新层层提案审批,在经费申请、人员调用上都存在一定阻碍。

3 馆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对于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研究,借鉴了部分博物馆教育及馆校合作的经验,从意识、操作、管理层面分析出以下原因。

3.1 意识层面:合作主体间缺乏目标共识

希尔齐曾强调:馆校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定于双方合作意愿和程度。我国馆校合作的问题首先存在于双方的意识层面,直观体现于馆校合作活动开展的不规律性与随意性。

根据华威大学工业和教育中心的分类,目前的馆校合作大多为单一合作和辅助合作两种类型⑤,是学校与场馆间达成的基础合作模式。即仅仅利用学校和场馆这两大因素产生联结,让学生去往博物馆参观或开展一日活动。场域的转换仿佛达到了“学习在校外”的效果,但实际未能真正激发子系统(指学生、教师、场馆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协同的效能。例如,场馆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常常并不会同时参与其中,而是仅为某一方主导,且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教育者为中心开展讲授,而非引导学习者进行自由选择学习。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视觉层面,未开启深层次的思维构建和智识活动。双方未能从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合作⑥:学校将博物馆作为新颖的外部教育资源,是锦上添花的现代化教育模式,而博物馆将学校视为集中体现社会教育职能的高效途径,基于此二种不同主体意识的联合动因,未能在目的上达成深度共识,从而难以成为真正的协同,多流于形式。

3.2 操作层面:自下而上模式阻碍重重

馆校合作的问题存在于运营方面未形成高效有序的系统,侧面反映为馆校合作开展的零散性、间歇性、不持续性。

馆校合作的达成与进步所涉及的远不止馆、校双方,而是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参与。从管理运营角度上看,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政治政策:国家政策的倡导为馆校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应响应号召并提供相关保障制度与支持;第二层次为文化认可:教育部门、专业媒体机构应进行馆校合作的意义宣传,让社会各界民众切实认知非正式學习、博物馆学习的必要性和优势,获得普遍支持;第三层次为实践操作:博物馆协会等相关团体可为馆校合作搭建信息交换、资源匹配的平台,博物馆、学校开展具体工作,以公立机构带头进行项目开发与实施,探索共同育人途径;第四层次则是参与配合:馆校合作的服务对象为学生群体,学生对于在博物馆开展学习的需求点与兴趣点应该纳入合作内容策划的重要考量,一切从生本情怀出发进行合作细节设计⑦。由此方能真正发挥馆校合作的作用。

目前虽有国家政策倡导,但在实际馆校合作项目的落地过程中多以底层实操层面的尝试为主,未能真正形成各机能组织的有效支撑配合。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事业应自上而下发展⑧,单靠某一学校或博物馆的教师与工作人员必然举步维艰。

3.3 管理层面:成果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馆校合作的问题还存在于价值认同,这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

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是长久以来博物馆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馆校合作开展的一大难题—没有办法评估就难以体现价值。在正式学习中常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反馈机制,学习者可以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获得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展现,而教育者的教学也是根据评估标准与范围而设计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同样,非正式教育评估也需要有专门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案设计⑨。因非正式学习是包括信息和内容在内的一切事物,或者是非正式的人与人的交流,是人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与信息汲取,若是用传统的评估方式,如纸测笔测去进行学习评估,结果自然远不如强引导性的正式教学,从而难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另外,有效的评估机制也可产生对于教育试实施效果的准确反馈,为形式与内容的改进完善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故应建立合适的评估方式,让评估理念和评估方法跟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让评估工具与学习方式相匹配。

4 对策与建议

4.1 紧跟政策,建立联合育人平台

馆校合作项目的开展应紧跟政策,由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馆校对接,建立联合育人平台。

馆校合作涉及利益主体包括馆校双方管理者、项目执行者、上级政府部门、家长和学生,由管理者发起和引导合作,项目执行者负责具体实施的“自上而下”模式可有效规避实施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资金、人力资源欠缺的常见问题,并节省层层提案审批的沟通成本。故由当地教育局、文旅局牵头,盘点整合当地学校与博物馆机构资源,交叉结对,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是高效推进馆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近年已有类似尝试。2016年,在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下成立民族精神教育联盟,搭建多元开放、互动协作、活泼创新、自主参与的馆校合作平台。甚至基于学校和学科视角,编制“校外教育资源图谱”,对联盟场馆的展陈、藏品、活动等各类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解读,促进场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上海市徐汇滨江学区与民族精神教育联盟联手,将学区中11所成员学校与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20家场馆合作联动、资源盘活,探索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馆校合作课程。从2020年起,联合开发博物馆课程案例,涉及徐汇滨江学区小、初、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设计。由此可见,拥有上级部门支持和引导,馆校合作的开展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沟通顺畅、成果显著。

4.2 馆校联合,共建递进式课程体系

在罗跞等完成馆校合作现状的调研中显示:馆校合作的困难在于场馆所提供的课程不契合学校教育规划,且无法满足多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故共建课程体系是馆校合作发展的一大重点。

从生本思想出发,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基础、理解力、逻辑思考能力及学习兴趣方面均有不同。在学制上,义务教育阶段(含高中)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与方法又有明显差别。如何配合实际学情,结合各馆特色,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递进式教学是思考的重点。

4.2.1 教育者的联合培养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馆校联合培养教育者可结合双方经验与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系统相融合。学校教师可利用寒暑假的部分时间到博物馆进行实践学习,了解博物馆资源与特点,以及在博物馆这一特殊环境场域中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技巧。博物馆教育者也可定期前往学校帮助学校教师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学生常规作息节奏、认知规律、学习习惯和兴趣点。在双方充分交换互融的情况下,彼此可深层次理解教育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与共性。

日本越川曾做出此类实践:越川市立博物馆成立由市内中小学多科目25名教师组成的博物馆利用研究委员会,博物馆负责教育的专员也曾经担任教师,了解学校教育,是馆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师资保障⑩。

4.2.2 素材粒子的灵活运用

即使双方有积极的合作意愿,场馆与学校在数量、人力上的失衡仍是难以忽视的问题。为彻底推动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且保障教育公平,通常一座场馆需与多所学校建立合作,但博物馆教育专职人员数量较少,无法真正深入开展工作,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或校本教材也因人力、财力有限,仅可服务于小部分学生,未能做到因材施教、突出特色,有时甚至难以避免“公共地悲剧”。鉴于博物馆本身有人员编制规定,无法无限扩容,且与学校数量对比悬殊,可采用建立标准素材粒子的方式解决此问题。

素材粒子即为具体的知识点或案例。博物馆可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形成标准化的素材粒子,如可将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相关内容制成视频素材粒子,后续可随时应用于历史、美术、社会等多门学科的学习之中。当素材粒子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大大降低教育者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烦琐程度,形成高质量的馆校共享教育资源平台。

4.2.3 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模式和知识构建能力也在不断进步,故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发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学生的需求发展。在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学生处于打基础时期,课程式的学习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聆听、观察、实践获取大量信息;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应更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造,由义务教育阶段的参与者变为主导者,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上海西岸美术馆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艺术教育专业做出相关探索,首次将沪上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学分评估移入美术馆实施。具体操作包括:学生将学校课程《艺术概论与鉴赏》所学加以运用,结合馆内展品阐释其艺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成果在美术馆内进行发表会分享;由艺术教育专业《校外艺术教育》课程师生团队独立策划两场儿童导览兼工作坊活动并应用于实践。此举不仅达成了馆校联合育人的目的,实现了对于馆校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启发了美育师资在艺术场馆青少年公共艺术教育项目策划过程中创新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4.3 立德树人,构建综合评价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不仅可直观衡量现状的优劣,呈现馆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还可为顶层设计的完善提供反馈和数据,形成完整闭环。

由于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且受众对象年龄跨度大、分布广,情况复杂,馆校合作的评估机制需分角度、分阶段进行构建。但评价的核心依据不变—立德树人,联合培养适应新中国时代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从博物馆的角度看,馆校合作的评价应着重于博物馆知识的传播效果、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程度、博物馆学习在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情况;从学校的角度看,馆校合作的评价应着重于与学校教学的契合程度、学生需求的满足度、教学资源和教育人才的扩充情况;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馆校合作的评价则应着重于学习内容的科学性、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习成果的有效反馈。其中,馆校双方除了完成定期自评之外,还需进行互评和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需有学生和家长参与。

5 结语

当前馆校合作已愈受社会关注,民众对于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的认可度也愈发提升,但实际馆校合作开展的范围、形式、频次和质量均有较大发展空间,需有良好的政策引导、相关上级机构的支持、馆校双方的深度协同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意识上重视,在操作上钻研,在管理上细致,形成可有效输出和反馈的闭环。

注释

①沈佳琪,陈笑.新形势下馆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9):150-151.

②郑奕.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在[J].东南文化,2018(1):116-121.

③罗跞,胡芳,宋娴.馆校合作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博物院,2021(1):58-64.

④张若婷.馆校合作实践中的经验探索與启示:以青海科技馆为例[J].科普研究,2015(5):92-98.

⑤The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Industry.Final report on the impact of phase 2 of the museums and galleries education programme[D].2004:9.

⑥赵芮暄.馆校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6):67-71.

⑦王乐.协同论视角下的馆校合作研究[J].基础教育,2017(2):34-39,47.

⑧郑奕,张亦如.馆校合作:“合纵”与“连横”[J].中国民族教育,2017(5):23-24.

⑨大卫·安德森,季娇.从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大卫·安德森与季娇关于博物馆教育的对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122-129,139.

⑩李迪亚.日本“馆校合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1(22):23-28.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