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分工的角度
2023-05-30蒋雪徐冬先
蒋雪 徐冬先
摘 要: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依据国家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决策。从分工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创立区域产业创新机制体制等措施,发挥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分工 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18-03
一、引言
2014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北方的重要的经济中心,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有着带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辐射作用。京津冀区域人口密度大、高校人才众多,适合发展制造业。海岸线平缓,港口众多,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适合运输和出口。2017年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部署。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是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和疏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1]通过区域不同效率的分工的专业化,摆脱对城市竞争的依赖,使区域分工成为主导。八年来,推动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已有初步的成效,以下将从分工思想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现状,并发现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指引。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京津冀都市圈是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对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区域划分并分析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探寻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一)北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作为最大的综合性城市,聚集了全国最多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34所,具有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等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地区的生产总值累计值是40269.55亿元,实际增速为8.5%。北京核心地区常住人口有181.2万人,相较之前人口密度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将北京市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以高科技产业和技术服务为主,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北京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GDP比重的40%以上,但是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系还不够健全,在三大产业中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因为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尚未建成,没有将数字技术很好地融合到产品的制造环节中。目前北京正处于培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期,厚植产业生态,创新驱动发展的黄金发展期。
(二)天津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
天津地区作为直辖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工业门类相对完备。天津的港口众多,在交通运输行业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天津和北京同属于直辖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之后,更加明确了天津区别与北京的城市定位。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了一部分北京的产业,加强产业互补,减少了京津冀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2021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5695.05亿元,增速为6.6%, 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增速落后于平均水平。天津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发展趋于平缓,这意味着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天津必须通过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动力。
(三)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21年河北省生产总值40391.27亿元,增速为6.5%。第一产业增加值4030.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364.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6.7亿元,增长7.7%。河北的传统制造业实力较强,河北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传统工业的比重较大,产业结构欠合理。第三产业增速较快,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河北现发展较为快速的是低端服务业,而高端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承接了一部分京、津地区的产业,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承接的是一些工业污染较大的产业,对河北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有利的。
综上,在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河北地区拉开较大差距,人均生产总值远远高于河北地区。北京正在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天津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齐头并进,而河北的产业结构依旧处于相对落后的以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京津冀區域间产业分工的结构还有待完善。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分工的角度
近些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协调性增强,但是还存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区域内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
(一)分工不合理导致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均生产总值来看,北京的位次与天津、河北拉开较大差距,三个地区发展的基数和速度并不具有一致性,天津近五年人均生产总值名次落后较多,河北发展较为缓慢。北京和天津的第三产业占比都非常高,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相对较欠缺,但是具有承接功能的河北的制造业并没有因此发展,因为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割裂比较明显,导致很多企业宁可去高地价的北京也不愿意去河北投资,这对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利的。河北省的制造业由于对工人的需求减少造成人口的流失,这些人口流向发达城市继续从事服务业,对北京地区的第三产业提升做出新的贡献,造成了“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发展的落差和局面。
因为产业分工的不合理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马克思提出分工是劳动的并存与分离,劳动的并存是不同类型劳动之间以相互独立为前提,不同种类商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同时存在;分工的分离是这些商品的生产过程被细化成不同的操作步骤,使各个劳动步骤分开进行。在商品经济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河北作为承接京津地区产业,承接的多是重工业等基础产业,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地区发展的局限。
(二)分工不合理导致区域市场机制不完善
京津冀区域的城市之间一体化机制尚不够完善,由于分工的不合理,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北京与天津人口集聚密度大,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许多高新兴产业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拉大了京津冀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一些产业有效的转移,使相对落后的地区承接这些产业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下,区域间的发展规划缺乏统一且高效的机制,使得京津冀区域间的合作效率较低,区域产业间转移和承接分工不够合理、明确。当出现地区间产业的变动与当地的发展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反而会引发地区之间的矛盾与争端,阻碍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在面对京津冀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时,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分工的合理分配等问题下,需要政府机构主导和统筹规划,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去平衡地区间的因经济发展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三)分工不合理导致区域产业协同不足
京津冀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整体质量较低,产业同质化严重,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地区中高端的服务业比较发达,因为其政治功能和环境因素外迁,河北地区和天津地区承接了一部分产业,但两地依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没有发展出较高水平的第三产业。区域间缺乏生产上的联系,区域关联度低。通过产业聚集从而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需要拉动协同聚集的动能,激发创新意识,合理运用分工实现产业间的内生协同性。所以,京津冀地区通过产业间单纯的承接与转移,是难以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强产业间分工结构调整和优化。激发产业的内生增长效应,发挥分工的协同集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正向效应。
四、以优化区域分工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的产业分工是指利用各区域的优势实施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依据一定规则在地域空间的有机结合,区域分工等同于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对于区域内产业分工合理化的途径是通过充分的产业竞争与合理的区域补偿来实现。因此,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分工与合作,提升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利用产业优势,实现产业互补和产业结构一体化,为最终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研究对策。
(一)加强京津冀区域分工与合作,增强区域互补性
促进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因为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把产业从比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之一。明确京津冀区域功能分工,首先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坚持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对于一些第三产业中高消耗的产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基地进行有序的分散和疏解,对一部分社会服务功能、事业型服务机构进行集中疏解。因为各地区的资源要素的禀赋不同,利用合理有效的分工使京津冀各地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地区产业的专业性与互补性。
加强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合作,首先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2020年京张高铁北京至承德段开通意味着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核心的津雄京保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京石高速、津石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建成,提升了区域网络联通水平。《纲要》中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定位是“以北京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也是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京津冀三个省市功能上的互补,区域间错位发展,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二)提高京津冀区域分工专业化水平,构建协同发展创新机制
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承认发展存在的客观差距,不能搞“一刀切”。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打造一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明确要求。
生产力推动分工的发展,在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的时候,借助创新分工机制,提升生产效率,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京津冀地区产业衔接,对京津冀三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天津和河北对北京产业的承接的平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根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引导专业平台的集聚,实现产业精准承接。创新体制机制,河北提高新区的规划,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产业的转移,发挥集约效应和规模效应。减少北京向河北产业转移的审批步骤。河北雄安新区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载地,培育多个承接平台,促进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变。加强京津冀区域产业间的有效分工,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对京津冀各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使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出台激励政策,对产业政策落实的记过进行绩效评价。维持各地区利益主体的平衡,减少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
(三)明确京津冀各地区产业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上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统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一体化。首先要明确分工和发展的方向,北京地区的技术人才,知识型区域,负责设计研发,进一步提高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天津地区有技术和港口优势,属于加工型区域,应优先发展制造业,完成从制造到研发的转型升级。河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具有劳动力低价成本优势,作为资源性区域,有采集工业和重工业,应优化产业结构,缩小与北京地区与天津地区的发展差距。北京地区转移产业,天津地区进行产业升级。河北地区承接一部分京津地区产业。在同一条生产链北京负责研发,河北初级加工,天津高级加工和出口,整合地区的比较优势。
其次是加强产业链融合,分工明确,避免产业同质化。冯云廷提出“真正的区域分工表现为产业活动分布在不同所在地,并以此产生区域范围内的产业联系,通过区域分工而产生的稳定的区域经济联系并没有使其他城市付出代价。”[2]京津冀区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制造业门类丰富且产业链完备,难免会出现同质竞争的现象。在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应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并提升其价值;面对同质化竞争,应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对产业定位进行明确的区分,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能够实现协同集聚和发展。将制造业积聚起来将会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具有强大助力。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
[2] 冯云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0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简介:蒋雪(1996—),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佳木斯大学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讯作者:徐冬先(1972—),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