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新闻采编实务教学的学习场景构建方法初探

2023-05-30林磊

新闻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林磊

【摘    要】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新媒体实训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闻业界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策、采、写、编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新媒体新闻编辑实务教学中采用学习场景建构方法,即以项目制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方式构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新媒体新闻采编技能学习和实训场景,以此促使他们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学习场景构建有利于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形成实训情境,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并且便于学习效果分析。学习场景构建法今后待改進之处是课程建设需要借助学界与业界的合力来聚合更具实战性的学习资源,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务教学;学习场景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是韶关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新闻采写编课程的场景式教学法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20192021)的研究成果。

当前,媒体融合变革已在新闻业界全面展开,机构媒体与新兴自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理念与方式。由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需要做相应的革新,以便适应新闻传播业界及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新闻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媒体融合虽已在业界全面展开,但是“融媒”思维在新闻“采写编评播”等实训课程中尚未深度融合,表现在:“‘融媒思维在高校新闻学课程设计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实训与新媒体实训课程转换之间缺乏科学对接。……‘融媒业务实训课程在实训课程设计中处于边缘境地,占比较小。”[1]

数字时代的新闻学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是:传统新闻教材教学更多面向内容生产的某一特定环节,如采写、摄制、编辑等;但融合背景下的媒体运营已不再是单线性的工作,单一媒体的各个部门间、不同形态媒体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因此新闻业界要求未来的从业者应具有在新媒体环境下策、采、写、编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新媒体实训课程建设中,除了在培养方案中提高相关课程课时比重之外,可以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尽快将“融媒”思维贯彻于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来促进中长期的课程建设。

从教学工作实践来看,新媒体实训课程教学与传统新闻实训课程教学的区别是后者注重学习场景的构建与应用,即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学习场景来贯彻“融媒”思维。

社会学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场景”概念源于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提出的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构成了网络时代的“场景五力”,他们认为“五种原力正在改变你作为消费者、患者、观众或在线旅行者的体验。它们同样改变着大大小小的企业”。[2]由是观之,场景已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核心要素。

而学习场景的构建得益于数字时代教育业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之下所形成的智慧学习环境,其特征是教学活动中对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的充分运用。有研究者将学习场景理念归纳为“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理念,学习场景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3]

具体而言,融合了场景要素的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充足的线上学习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体验为中心的教学空间、注重以数据分析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等要素所构建而成。现以对《网络传播》教学设计过程的分析,探讨以构建学习场景的方式来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实务教学效果的可行思路。

一、以项目制教学法构建学习场景

《网络传播》课程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系的专业课程,着重讲授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现状、理论与业务,使学生掌握新媒体新闻采写编的基本技能。主要内容有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准则、新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基本技能等。

本课程的教学根据当前新媒体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要求,采取项目制教学,即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工作团队的方式完成新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作。

(一)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整合学习资源形成实训情境

项目制学习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探究并解决问题。[4]《网络传播》课程的项目设计主要内容是,教学班级的所有学生各自组成四至六人的工作团队,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开展微信公众号建设、栏目设置、主题策划、内容制作、网络发布、日常运营。其流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本项目流程能将学生所需的新媒体新闻采编技能训练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属性相结合,为学生的课程实训打造易学、易练的实训情境。

(二)利用社交平台交互功能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与学习效果

新媒体新闻制作与运营的特征是,制作与传播者需要在线上及时与受众互动,了解网络传播语境中的热点话题、掌握网民惯用的表述方式、及时收集网民反馈的信息与之展开互动,通过这些方式将受众培养成媒体用户,并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产品。

就高校课堂的新媒体传播实训课程而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实训教学有其便利性,但学生的新媒体内容制作和运营能力有限,受众关注度低,不可能完全按市场运行的模式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置相应的作品评价指数,指导学生展开互评,先让各个工作团队之间进行互评互议,同时,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作品推广、媒体与用户互动等方面的评分系数,从而推动学生团队在社交网络主动推广其媒体品牌与作品。评价表填写范例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学生团队之间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能把握评估网络资讯产品的主要角度,即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版式编排、互动性特征,并且能有条理、逻辑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新媒体新闻作品评价标准有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教学场景的内涵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当前网络新闻产品生产与传播中常运用的场景化思维方式之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指导进行实践练习。由此,课程的教学场景得以拓展和充实。

(一)以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场景化思维的重要价值

场景化思维是指网络新闻生产者能关注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用户时、空、关系、行为、需求与习惯,提供订制化的传播内容;网络信息生产者要洞察网络舆论传播场景特征和网民的社交情境特征,以此为基础了解相关媒体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而提供与之相适配的信息服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传播案例让学生体会场景化思维下网络新闻生产的特征。例如,在讲解场景化思维理念中的内容生产者与媒体用户构成强关系连接的方法时,以财经类自媒体“兽楼处”发布的《疫苗之王》(2018-7-21)为例,分析该自媒体对于疫苗造假案中不法商人“发家致富史”的调查报道中所体现的“情感模式”型话语特征,通过新闻背景介绍与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采用的“兽爷就是租了个摊位卖煎饼的”平民化叙事视角,向学生展示报道将尖锐的揭露式批评态度隐藏于幽默与自嘲式语句的行文风格,揭示该自媒体内容制作上契合了网络交流通俗接地气的语言习惯,是其内容产品常在社交传播中形成“刷屏”效应的重要原因。

在讲解新媒体运营者要把握社交网络传播场域特征,对内容产品进行跨圈层推广的方法时,以《南方都市报》移动客户端首发的深度报道《“裸条”借贷惊现大学生群体,不还钱被威胁公布裸照》为例,讲解媒体编辑通过拟定新词“裸条借贷”来概括报道的核心元素乃至主要内容,使“裸条借贷”成为网络热词,进而使该报道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得以广泛传播。

教师通过对业界各种类型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场景化思维如何贯穿在相关内容产品的策划、制作和傳播过程中。

(二)以对分课堂法丰富从教师授课到学生实践过程的教学各环节

《网络传播》课程以项目制教学法串起新媒体的栏目设置、内容策划、内容制作与发布和内容产品推广等各步骤的实务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教师讲解和学生实践构成。

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讲解各实践步骤中的要点,同时又不能变成灌输式讲授,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教学要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分课堂法则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5]在《网络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先讲授新媒体运行各步骤的相关概念和操作要点,然后布置项目任务,学生经过一周时间准备后,在下节课中展示项目相关环节的工作方案,各工作团队进行讨论分析,对相关方案或者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相关作业进行讲解和总结。

教学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

上述教学环节中,对分课堂教学法主要运用于学生工作团队竞选新媒体号和师生点评与互评各团队每周作品两个环节中。例如在每周的作品点评和团队互评中,教师选取师生评分较高的几组作品进行分析,然后邀请制作者与师生分享制作经验与体会,其他各组学生围绕分享者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而制作者也可以回应释疑,最后教师再对讨论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学生取长补短,加深对实践过程认识和理解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设置学习场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网络传播》课程教学中将学习场景构建的方式贯穿于教学设计、讲授、批改作业等环节,其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围绕课程制定项目所进行的内容产品策划、制作、运营等实践环节中。

首先,通过对场景化思维方法的学习与理解,学生挖掘新媒体新闻选题的分析和策划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认识到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场景中,新媒体新闻的选题范围不止于狭义的新闻范畴,而是涵盖了与大众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并且新媒体新闻制作的内容定位与传统新闻制作相比具有“垂直化”特征,即新媒体新闻选题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深挖能满足特定受众群体关注的相应领域,从中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去确定选题 。

例如,学生的课程项目团队根据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场景特征,以校园师生为其受众定位,其微信公众号新闻作品多以师生关注的社交网络舆论热点解读、大学专业学习与备考的技巧知识、书评与影视剧评、本地旅游和美食推荐评鉴等为选题的主要范畴,这些选题路径有助于学生团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能做到扬长避短,即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话题,同时也避免了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内容脱离生活不接地气等问题。

其次,学生能运用场景化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的需求特征,从而确定针对选题的采写切入角度、报道表述方式、版式编排等因素,从而在实践中提高采写技能。

学生团队能从与受众相关的“热点”中找到采写角度制作相关新闻产品,或者是利用社会热点的热度包装新闻产品从而提升其关注度。

例如,有的团队能有意识对社交网络舆论热点进行深度解读,为校园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以及深入思考的路径,他们对考研竞争激烈引发的网络热词“卷心菜人”进行分析,报道热词所体现社会竞争“内卷”化态势,进而引导大学生群体思考如何为未来的求学或就业做准备。

又如,围绕在校学生即将面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备考等校园热点,有的团队能以典型人物专访、绘本漫画等表述方式撰写备考复习技能、准备指南等,用生动形象的内容要点突出实用性;还有主打校园生活技能知识的团队,利用“刘畊宏女孩”热点,采用短视频、图文并重的方式讲解、推广科学健身知识。

结语

在《网络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构建学习场景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制教学法构建学习场景的基础,教学中以场景化思维贯穿始终,以对分课堂教学法强化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待改进之处,教师只能通过各团队的作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团队的整体技能水平,对团队成员的个体技能水平的评估不够精准。在项目的实施方面,由于教学软硬件条件限制,师生对于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往往局限在校园范围内,在今后教学中应该争取获得新闻业界合作与支持,在项目中注入更多行业实操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本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注释:

[1]信莉丽. 高校“融媒”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青年记者,2017(12中):113.

[2]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3]代杨.从数字教材出版到学习场景构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育出版企业知识服务[J].出版科学, 2022(04):88

[4]马宁,郭佳惠,温紫荆等.大数据背景下证据导向的项目制学习模式与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22(02):75-76.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6.

(作者: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