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审计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索
2023-05-30赵璟
摘 要:文章的研究从智慧审计的研究现状出发,首先总结整理并论述了智慧审计的诞生背景及发展意义,然后对国内现今涉及智慧审计的各类文献进行了内容梳理和总结,对当前研究现状予以综合性论述,进而提出了智慧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向及在其建设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的关键节点。
关键词:智慧审计 研究现状 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085-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各类数据中心与信息技术平台蓬勃发展,同台竞技,带动了新型产业的发展,相应地,也给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智慧社会”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社会”的概念。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智慧社会具备三大特征,即: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使推动社会向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迈进的载体;这种社会形态能够以更自动和及时的方式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进行自我纠正。从根本上来看,智慧社会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特征是相互关联、反馈、适应和自动调节,从制度保护到机构转型应是智慧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智慧社会不仅是创新技术的总和,更是一个大型的组织战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信息技术嵌入国家治理的各层面各环节,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也推动了智慧治理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改变了国家治理的结构、过程及其运行方式,形成了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潮流。而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社会治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监督环节,因此,传统审计模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然要迈出新的一步,向智慧审计模式转变。而智慧审计模式也是未来亟需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是未来审计发展的主流形式。
然而随着大数据审计的逐步发展,虽然实务中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拓宽审计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审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强度增大,分身乏术;审计组织方式在运行过程中,难以引领全局、审计风险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化变得更加复杂等新的问题。
因此,审计模式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立智慧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相比,智慧审计更侧重协调环境、组织、个体三者之间的平衡,其关键价值并不在于数据的收集、转换与分析,而在于利用数据作出相应的职业判断,并从数据分析结果中获取有效审计证据,揭示影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共资源、公共权力是否得到真实、合法、有效的使用。
(二)研究意义
从审计模式来看,智慧审计是大数据审计的延伸和升级,作为一种将审计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型审计模式,智慧审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审计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审计人员、审计组织的变革和发展,提高了对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
从审计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智慧审计加快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建设进度,点明审计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用全新的角度找准重心、创新观念、积极落实,推动审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智慧审计的发展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发展彼此成就,基于现有信息化发展成果,更动态、灵活、智能地帮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各项业务工作,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二、智慧审计研究现状
涉及智慧审计的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侧重理论研究,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智慧审计理论框架,辨析智慧审计与之前其他审计模式的异同点;第二类,侧重智慧审计平台建设,引入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将其运用于审计平台建设,使智慧审计更具实用性、普适性;第三类,侧重实践应用,注重研究智慧审计的实用价值,探寻智慧审计在助力智慧城市发展、自贸区建设等方面的潜力。
崔春(2013)[1]以设计有效的资本市场审计和监管机制为目的,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综合审计信息化框架,详述了相应的审计重点与审计方法;并以此框架为基础,提出实践“智慧审计”重在项目规划与人才培养,并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建议。
鲁清仿等(2018)[2]从大数据审计实践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出发,对智慧审计的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创新性将审计分为无项目审计与有项目审计。同时,运用所提出的解构方法,作用于法律法规条款,实现由法律法规条款到具体审计方法的转换,并同步相关审计数据变动;之后根据审计疑点,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程序流程。
张莉等(2019)[3]以天津市审计局的实践为研究样本,引入信息生态理论,围绕智慧审计这一核心概念,构建智慧审计理论框架。文中提出:一方面要进一步搭建“技术—个体—组织”动态平衡的智慧审计运行框架,实现审计主体平台化、审计客体云共享;另一方面,要构建全过程跟踪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李云红(2017)[4]以“问题与风险导向”为研究出发点,深入探讨智慧审计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将审计信息化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审计实践,以经济责任审计与军工项目审计为例,展示了实际应用方法和审计过程中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及应当着重关注的审计问题。
王文華(2019)[5]对智慧审计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强调智慧审计建设是以此深刻的变革,涉及到建设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三方面,是审计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的标志,也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黄嫦娥(2019)[6]采取问卷形式,对江浙沪地区20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以及国家审计人员进行调查,挖掘内在问题根源所在:一是环境条件不足;二是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三是审计人员专业素养较低,且能力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
范真荣(2014)[7]引入XBRL(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这一新型网络财务报告技术,论述了XBRL发展与智慧审计平台建设之间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XBRL以标准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分类标准、审计报告标准分类体系、内部控制标准及审计数据追踪链作为审计平台设计要点
张文华等(2018)[8]以中国电信的内部智慧化审计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并辅之以数据挖掘工具和技术,将以风险库为核心的智慧审计生产与智慧审计服务有机融合在一起,打造“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内审智慧平台。
王茜(2019)[9]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基础,融入3S技术,以安徽省W市西南部A县为例,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完善了涉及到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管理及保护的单位所拥有的大量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国土、林业、农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以数据为实践依据,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审计提供详实、有效的审计资料,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武晓芬等(2019)[10]围绕智慧社会理论对政府审计相关人工智能审计平台构建加以研究,强调在构建人工智能审计平台的同时,全面整合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达到对社会的综合治理,是智慧审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研究了人工智能审计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如何实现人工与平台间的深度融通方面缺乏进一步的研究。
王丁贵(2018)[11]简述了杭州市智慧审计发展历程,明确提出智慧审计系统建设的“三个目标”“三个智慧”,构筑大数据审计平台支撑。
陈艳丽(2021)[12]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结合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智慧审计系统,以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制定风险偏好,确立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量化。最后在文末指出,智慧审计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分析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从抽样数据中推导问题原因的因果关系思维模式向已知相关关系进而查找改进方法的模式转变。
曹婷(2020)[13]以智慧审计业务流程为研究落脚点,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搭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慧审计平台。而针对平台的应用,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从人才角度出发,应当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从制度角度出发,应当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加强平台监管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区块链本身作为一个增强工具,能够促进业务效率和有效性的提高,增强各类财务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增强其合规性、合法性。然而区块链技术本身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未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其他新兴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补充或消除人工任务,并使财务报告更加精简,更及时地报告相关信息,使区块链发挥更大的优势。因此,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提出者将该内部控制与区块链相联系,研究探讨了与区块链相关的独特风险及解决办法。周诗琪(2019)[14]基于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将其应用于智慧审计平台的建设。文中指出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智慧审计的查证流程当中,结合分布式记账本、共识机制、安全机制等核心技术,为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具有数据可共享但不可篡改的特点,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实际要求相匹配,运用该技术对各个业务部门的权限进行修改,维护其网络层、应用层、数据层的数据安全。
三、智慧审计未来发展探索
通过汇总整理相关研究文献,明显看出,智慧审计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实践中不断显现出各种问题,如:审计人员对智慧审计的主观认同程度较低、运用范围有限、相关审计人员的相关学习培训不到位。而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智慧审计展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实时感知。基于多样的感应识别手段,实现实时监督,实时复核,提高审计效过的同时,提高审计业务的透明度,进一步体现了审计的核心即独立性、客观性;二是网络提效。利用网络自动化信息采集装置,实现要素网络化、传输高效化;三是智能管理。依托多功能信息系统,对各项审计活动实施精细化管理,推动业务流程、审计行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慧审计得以实践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培养。多层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有助于更好地对智慧审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力。一方面,对于现有审计人员,设立智能化审计技术培训课程,培养智能化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使技术与审计人员本身融为一体,提升审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当前智能化审计人才短缺的问题,应积极纳入外来技术人才,提升人才储备,加强人才建设,缓解人才市场供小于求的供求问题。同时,从实务角度出发,在工作团队内部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宏观把控建设方向,统筹发展全局,集中指导智慧审计工作的开展。除此以外,还应强调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指团队中长期形成的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对凝聚团队力量、实现共同目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另外,智慧审计得以实践的重点在于平台安全监管。在数据时代这种大环境中,数据信息随处可见,但同时,如何鉴别数据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审计证据的充分有效与数据安全密不可分,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是保证审计独立性、客观性的重要支柱,因而保障智慧审计平台安全极为重要。而平台安全机制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建立政府政务内部信息网络,并辅以具有高保密性、高安全性的生物密码,对权限严格把控,且为应对数据意外丢失、清除等问题,应当对数据实施纸质与电子双重备份,同时实施异地备份;其次,组建专门的平台维护部门,实时监控平台运行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状况,建立应急预案,并由专员定期对平台进行维护和升级;最后,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大惩处力度,保障平台运行。
智慧审计不同于之前所倡导的大数据审计,构建智慧审计具有三个前提条件:首先,不是对抽取数据样本,而是基于全部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实施智慧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完全占有数据,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开展程度。其次,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理,使之为审计工作所用。非结构化数据具有混杂性,处理难度较大。但数据本身仍具有较强的利用价值,因此,如何将非结构化数据为审计所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第三,转变传统审计思维模式,助力智慧审计发展。智慧审计背景下,审计流程以数据收集为起点,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方法。
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后,在搭建智慧审计平台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前文所提到的,智慧审计的开展受到当前大环境以及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相应地,智慧审计平台的推广也受到了阻碍。个例使用平台并向外逐步推广的方法成效甚微,应当由政府牵头,对平台的应用与推广做出总体规划,统一推进,这样既能提高平台推广的效率,还能避免因系统不兼容而带来的应用风险。
综上所述,智慧审计将深刻影响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改善治理成效和服务水平。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业务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智慧审计必定是审计未来的发展取向,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智慧审计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智慧审计,以科学的方法助力智慧审计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崔春.探路“智慧审计”[N].中国会计报,2013-12-13(004)
[2] 鲁清仿,燕万年,王开一,胡友良.智慧审计构想与实践探索——基于解构法律法规条款[J].审计研究,2018(01):28-34.
[3] 张莉,祁渊,朱琦.智慧审计:审计技术、个体与组织的动态平衡[J].审计月刊,2019(09):4-7.
[4] 李云红.“问题与风险导向”审计智慧创新驱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11):22-28.
[5] 王文华.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审计建设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9(02):70-72.
[6] 黄嫦娇.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审计的应用问題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4):106-107.
[7] 范真荣.XBRL视角下智慧审计平台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4(04):101-103.
[8] 张文华,赵卫华,曹圻.中国电信:智慧化内部审计体系构建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18(09):15-21.
[9] 王茜.智慧审计新探索——3S技术助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河南农业,2019(11):56-57.
[10] 武晓芬,田海洋.智慧社会治理下的人工智能审计平台构建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3):17-22.
[11] 王丁贵.以智慧审计平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J].杭州(周刊),2018(35):40-41.
[12] 陈艳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智慧审计探讨[J].中国市场,2021(05):186-188.
[13] 曹婷.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审计平台设计[J].商业会计,2020(07):44-47.
[14] 周诗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智慧审计平台架构[J].商场现代化,2019(24):81-82.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赵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