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2023-05-30鄂崇荣

党的生活·青海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青海共同体

鄂崇荣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既各自定位、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是一个逻辑严密、缺一不可、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理论品格、鲜明特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闪耀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2022年5月,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等目标要求。我们需完整、系统、深刻地领悟“六个必须坚持”,将其中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运用于青海铸牢工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全过程,推进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形成青海经验,提供青海方案,贡献青海智慧。

一、坚持人民至上,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青海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美共荣的典型地区。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9.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的9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重要,青海在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稳藏固疆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在人民、铸牢力量在人民、成果受益共享是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聚心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引导青海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维护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共同利益。最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惠及于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享高品质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自信自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久弥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新时代、回顾历史、关照当下、展望未来,深刻洞察分析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必然趋势,不断丰富发展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以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体系,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动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海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实践与时俱进

坚持守正创新,蕴含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等意义或方法,守正是前提,创新是活力,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探索基础。青海作为历代中央政权实现稳藏固疆、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作为中原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中发挥了多向链接汇聚和辐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坚持“慎重稳进”基本方针,调解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纠纷,1949年至1959年调解纠纷2万多起。青海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民族宗教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生动事例,如十七次争取昂拉部落千户成功范例等成为全国典范。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努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自为,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广泛拓展,青海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认同感、使命责任感日益增强,利益共同点、幸福汇合点日益增多。青海民族团结示范省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之中,2023年初,青海省8个市州、82%的县(区)均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发挥首创精神,率先在全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机制创新、专项考核、动态管理、专项奖补、第三方评估等政策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青海样板”。在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族工作领域还有许多命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再探索,我们需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以更高视角认识和理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实举措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补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青海既面临补短板和其他地区共同开启现代化的“双重压力”,又面临着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青海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快“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促进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培植动能、提质增效、固强补弱,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载体作用,推动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多向和双向流动的力度,提升铸牢工作实效。进一步探索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模式,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不断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以旅游业疫后振兴为牵引,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

五、坚持系统观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如同“芯片”嵌入各个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是科学思想方法。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需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国家与地方、整体与个体、共性与差异、主要和次要、一般和特殊、顶层与底层等多种关系,特别是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共同性为主导方向和前提根本,完整准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及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提升“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战略性思考、全局性嵌入、前瞻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是在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推动共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中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发挥好辐射功能和外溢效应,不仅使省内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三个最大”“三个更加重要”,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使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青海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深切体会“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深刻内涵。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四地”建设,特别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具体项目中,有意识引导和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使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是“互补共生,互助共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三是推动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芯片”一样嵌入拉面、青绣、藏毯、唐卡、石画、黑陶等特色产业发展当中,使其成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族群众开放融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项目化、落地化,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积极培育选树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精品项目,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工作格局。

六、坚持胸怀天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安全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可以游离于世界之外。从全球视野来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近期,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宏阔的视野,继续推进铸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的核心要义、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青海在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可以提升青海的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还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宣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展示青海案例。

(作者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青海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