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刍探

2023-05-30翟芳竹

成才之路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意识形态立德树人

翟芳竹

摘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起来,有助于高校应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形势,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弥补教育短板,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文章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C961;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3-0033-04

近年来,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理论教育比较重视,将理论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但忽略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孤岛化”境地。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不具备较强的亲和力,也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思政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采取的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化特征,使得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积极做出调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在一系列政策的持续驱动下稳步推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2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都明确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将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甚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从高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来看,自2014年起,上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内容之中;2015年,上海市展开了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2017年,上海市又启动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点重点项目;2020年8月,由上海市教委统一部署、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研讨会顺利举行,会上展示了上海高校多年来课程思政的好成果、好做法、好经验。以上海高校为示范,全国各省各高校纷纷展开各种探索,如广东省充分依托遴选出来的“课程思政”特色示范教育项目的试点地区和先进高校,积极组织招聘“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打造“课程思政”特色示范教育课堂,鼓励各高校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试点。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内涵,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存在一种分歧,即“课程思政”所指的“课程”是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分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建军给出了较清晰的解答,他认为“课程思政”有其广义的概念,也有其狭义的概念,从演变过程来看,处于一种从广义向狭义发展的趋势,现在人们谈到“课程思政”的时候普遍是从狭义的概念去理解,认为它指的是除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其他课程利用起来,发挥它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对众多专家学者关于“课程思政”概念及内涵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可以给高校“课程思政”下这样一个定义:“课程思政”指的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它以课程为载体、思政教育为灵魂,它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面“单枪匹马”的现实窘境,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全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力支撑

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较成熟的思想观念,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但是社会中一些不良影响因素很容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应将课程思政和其他课程紧密联系到一起,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高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学生应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高校还要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确保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高校各个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自身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基本要求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指明方向,积极建立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中,育人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目标和工作任务,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承擔育人责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并制订出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充分落实各主体的职责和责任,以此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可以通过思想理念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思想上的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未成熟和实践中的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未细化,导致减慢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削弱课程思政建设实效。首先,在思想上,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未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最后一项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目前这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虽有形成的趋势,但仍不成熟。例如,部分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仍旧在思想上有着不一致的观念,互有“偏见”,存在“隔阂”。其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各学科教师缺少沟通交流,导致信息闭塞,育人效果大大减弱。而各学科教师在协同育人观念上没有达到一致性,也会减慢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

2.各院系“课程思政”主动协同育人的自觉性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的不同院系不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工作效率不高。高校的不同院系,通常都比较注重自己专业的知识教育,各专业教师也只关注专业教学效果,而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缺乏重视。不同院系之间也没有形成密切关联,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当完成了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之后,或是相应的教学环节结束之后,没有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并且制定教学目标时虽然考虑到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是没有有效落实,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隔离在外。这样,就使得各院系缺乏良好的监督制度,无法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有效监督。

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

1.準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当前,各种思想在高校激烈碰撞,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有时也会让教师形成误导。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本校的教学育人工作指明道路。高校应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明确的办学方向,坚守住政治底线。基于课程思政角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需要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正确的认识,并全面了解其中的优势。高校应积极引导所有教师和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确保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教师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增强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地将教书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而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强化各课程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

从课程构建体系来看,当前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载体,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从以往的教学形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由一支固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采用固定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其他课程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少之又少,所以“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转变这种固有的教学思路和认知偏差。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思政课程”不仅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还能为“课程思政”具体内容的开发、“课程思政”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而这种支持是“课程思政”实现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但其他课程教师因为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较浅,难免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解。因此,高校有必要帮助其他课程教师认识和理解这一点: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会对其教学活动造成干扰,也不会减弱其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教学活动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增添人文性、思想性的味道。只有其他课程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才会形成精研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材、大力开发所教课程育人内涵的迫切需求,使其他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有机结合。总之,其他课程教师应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互补互通和高度协作。

3.建立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十分重要,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将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是当前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让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制度,做到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从而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制度保障问题,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商讨,然后将具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确定下来,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还要经过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的审阅,批准之后再开始实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高校应确保相关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制度中的有关要求来处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制度的颁布与实施,能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靠制度依据,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发展科学化,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此外,高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建立课程思政的人力保障机制,重视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努力使教师队伍的质量与课程思政的效果成正比。

4.搭建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交流平台

高校应注重加强各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他们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交流平台,让他们通过相互交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其他学科专业的特征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使“思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对于正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教师来说,同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内时事动态,积极探究自己所教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高校在各课程教师之间搭建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交流平台时,可以采取如下这些方式。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教师座谈会(参会成员主要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定期交流学生在不同场合的表现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突破学科边界,团结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以学科属性为划分标准,将相近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进行备课,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尤其是交流“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大家的观点和看法,在进一步的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中,有效地将相关学科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再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从事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工作,如让他们担任班主任,促进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后,可以利用网络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提高协同育人的素质和能力。

5.积极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能够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评价工作需要高校明确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严格遵循相关原则和相应标准,科学合理地开展评价工作,确保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出正确评价。此外,高校还应注意收集能够体现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质量,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效增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将育人成效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具体从课程、教师与学生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展开,依据本校的优势,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时对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建设契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已然是大势所趋。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需要高校各部门和各主体深入推进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12).

[2]蒲晓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及其实践策略[J].教育研究, 2021(09).

[3]赵红璐.新时期高校协同育人路径管理研究———评《跨界·融合·协同———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21(03).

[4]秦蔚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青年与社会,2020(08).

[5]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Explor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Zhai Fangzhu

(Yuncheng Advanced Normal College, Shanxi Province,Yuncheng 04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helpfu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curr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use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to make up for educational weaknesses, and build a "trinit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i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or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perate to educate peopl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意识形态立德树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