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周期的引导路径探析

2023-05-30邢青张璐杰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突发事件

邢青 张璐杰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构建切实有效的舆情引导路径。文章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为高校提供了网络舆情引导紧急方案、网络舆情修复方案及常态化管理方案,为高校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提供可能。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42-03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发生于校园内部或学校受外部事件影响而突发的危害师生生命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1]。基于学者对网络舆情的解释得出,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指网民表达自己对损害学生权益、学校管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高校突发事件发表的论点、态度和情绪。

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约为9.89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854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图1)[2]。另据微博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5亿人次,日活跃用户2.41亿人次。新媒体时代,网民规模的迅速扩大与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带来了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舆情引导路径[3]。

一、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目前,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话题的广泛性。根据事件诱发因素对网络舆情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内源性突发事件舆情和外源性突发事件舆情。内源性突发事件舆情是公众对于学生生命安全、学校管理等事件的意见或言论。外源性突发事件舆情是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意见或言论。因此,文章将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细分为几种类型[4]7(表1)。

2.内容的主观性和情绪性。由于网民个体存在素养和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对突发事件产生的态度和看法具有主观性和情绪性。网络舆情内容的主观性和情绪性,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的“失焦”,产生集群效应。

3.内容形式多样性。当前,网络舆情包含文本、音频、表情包、视频等内容形式,使得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二、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传播者身份多重性。高校突发事件中,网民不仅可以是舆论的发起者,也可以是舆论的传播者、追随者。他们既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对事件的观点或态度,并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交互方式影响网络舆论的传播效果。

传播渠道多样性。各类应用程序兴起与发展,网民拥有更多平台选择权。高校突发事件暴发后,网民可选择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表达态度或观点。不同平台的功能特点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多种内容和表现形式,为大众全面了解事件提供可能。

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场中,网民意见表达往往在复杂互动环境里相互影响而形成,而非深思熟虑的产物。随着讨论热度不断提高,一部分观点被多数网民认可,而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群体也因追随者的加入而壮大,从而呈现群体极化、多极分化现象[5]。

三、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流变样态

(一)网络舆情主体

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由国家慢慢向全民转移,民众也逐渐享有更多话语权和言论自由。但当前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个体能够隐匿身份,摆脱现实束缚。在高校突发事件讨论中,因无需承担言论责任,网络舆情非理性更为凸显,无疑加大了理性引导舆情的难度。

加之部分网民出于从众心理,较晚进入舆论场的网民将不可避免地被主流观点左右,使得主流观点得以强化;持有小众意见和观点的人,则渐渐陷入了“沉默的螺旋”[6]。

(二)網络舆情客体

有学者认为,舆情客体是指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因此,网络环境中生成的网络舆情客体具有公共性特征。如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翟天临论文事件等,都属于公共性事务。

(三)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

由于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公众通过发起和跟随舆论来宣泄不满情绪、释放压力,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就是突发事件的引爆缘由[7]。

大量信息经过分割、特殊处理和转载后会以几何裂变的方式再次传播出去。在此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身份背景、认知及素养差异,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个体可构建出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多维度认知,并借助自媒体平台通过交流互动最终形成公共意见。

四、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周期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其生命周期,往往是从舆情暴发到舆情衰落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段时期[8]。

(一)潜伏期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在此时期,舆情热度有限,舆情处于可控状态。但如果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将有可能进一步发酵,使舆情达到或超过舆情风险临界值,使舆情发展进入增长期。

(二)增长期

当网络舆情形成一定规模时,网络舆情即进入增长期。在此时期,网络舆情不断接受新的刺激源,各种情绪内容裂变式传播。增长期初期,网络舆情尚未形成主流意见。到增长期中期、末期时,一种或多种有影响力的主流意见形成并强化。

(三)衰退期

当讨论热度到达极点后,便开始出现讨论热度降低的趋势,大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其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热点事件中。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和合理发声是加速网络舆情进入衰退期的重要推动力。

(四)恢复期

大众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关注度持续降低,将注意力转移到相关高校其他事件或社会其他热点话题。进入恢复期,危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停止增长,高校声誉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五、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高校可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出发,制定网络舆情紧急引导方案、修复方案及常态化管理方案,为高校探索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提供可能。

(一)网络舆情引导紧急方案

1.潜伏期方案

(1)建立舆论监测机制,了解舆论动向。潜伏期是引导舆情、掌握舆论主动权的最佳时期。在此时期,舆情热度有限,舆情处于可控状态。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舆论监测机制,将当前舆论焦点、舆论情绪、话题传播度、话题互动率等方面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实时掌握舆情动向。

(2)全面调查事件真相。为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中国危机管理第一人”游昌乔曾提出危机公关5S原则,即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和权威证实原则[9]。5S原则的落实,需要高校全面调查突发事件真相,厘清事件责任,并选择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公布调查结果,从而引导舆情向理性、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3)建立校内四级联动机制,疏导校内舆情。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主要分为校内舆情和社会舆情。校内舆情是相关事件网络舆情的源头,也是网络舆情潜伏期中主要的舆情部分。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班级—专业—学院—学校四级联动机制。各级负责人实时监测分管组织的舆情动向,最终将舆情监测结果汇总校方,有利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针对性疏导,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对高校产生负面影响。

2.增长期方案

建立“校内官微+社会媒体”式信息发布机制,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当网络舆情进入增长期时,社会舆情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校内舆情也将进一步“发酵”。此时,网络舆情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高校需建立“校内官微+社会媒体”式信息发布机制,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一方面,校内官微是高校所属的意见领袖,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内外公众关注的重点,对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在危机公关领域,里杰斯特曾提出 3T 原则,即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 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全面提供情况(tell it all)。高校应尽快发布全面、真实的信息,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10]。校内官微便是高校践行3T原则的第一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舆情增长期,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升高,高校通过社会媒体发布信息、表达态度也是必要举措。

3.衰退期方案

建立信息反馈与互动机制。当网络舆情进入衰退期时,大众对于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开始下降。在此阶段,高校发声对于舆情何时进入恢复期、舆情是否会反弹等问题走向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应建立信息反馈与互动机制。校内,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QQ群投票等多种方式,持续了解师生对事件的态度与诉求,与师生形成良好互动,树立学校正面形象。社会上,高校可以开放社会公众监督渠道和官微留言、私信功能,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大众舆情动向、引导社会舆情。同时,高校应准确把握舆情生命周期,实时调整应对方案,根据舆情分析指标,将不同态度与意见的群体区分、归类,分别沟通,以避免舆情共振趋同与群体极化[4]9。

(二)网络舆情修复方案

建立舆情修复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当网络舆情进入恢复期时,关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将重新回到可控的范围内。在此阶段,高校需要警惕潜在因素诱发的二次突发事件,同时也应建立起舆情修复机制,恢复高校声誉。舆情修复机制的建立,要求高校积极宣传真实、向上的校园文化,主动设置议题,借助校内官微及社会媒体,引导大众重新认识高校。

(三)常态化管理方案

在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内,校内舆情是刺激大规模网络舆情产生的关键。因此,做好校内舆情的常态化管理与监测,对于预防突发事件中不可控的网络舆情具有重要作用。

1.开展学生、教职工兴趣活动,培养师生归属感。在常态化管理中,高校应切实了解学生、教职工的兴趣诉求,大力开展学生、教职工的兴趣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打造校内沟通平台。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仅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应急方案之一,也应当成为常态化的管理手段。打造校内沟通平台,能够实时了解师生的困难和需求,尽可能消除内源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源头问题。

3.打造“高校代理人”。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意见领袖对于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规模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应打造“高校代理人”,培养归属高校的意见领袖。常态化管理中,“高校代理人”也将在提升高校影响力和亲和力中发挥主导作用。

4.发挥思政课程引领作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目前,思政课程是学生提高素养、了解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渠道。新媒體时代,思政课程也应该创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正确发表言论,客观理性看待网络热点和高校突发事件。高校也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面向全校的“思政大课堂”,定期开展对社会突发事件典型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并进行互动交流等活动。

参考文献:

[1]  詹文都,李红丹.香港高校的危机公关机制及其借鉴意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6):69.

[2]  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21-02-03)[2021-12-28].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3]  蔡心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J].新闻战线,2017(24):125.

[4]  黄小熳.高校危机公关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及有效引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

[5]  刘露.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86.

[6]  翟明杰.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J].东南传播,2018(7):109.

[7]  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

[8]  彭露瑶.经济背景下高校危机公关中的网络舆情分析及有效引导[J].营销界,2020(25):99.

[9]  游昌乔.危机应对的5S原则[J].中国中小企业,2004 (9):27.

[10]  李朝晖,赵彦莉.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  形成与引导研究[J].教育评论,2014(2):79.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10-22

修回日期:2021-12-28

作者简介:邢青(1994—),女,山西高平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优秀网络文化培育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突发事件
动物的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