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23-05-30鄢英莫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鄢英 莫娟

摘    要: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多元,岗位类别不同,在教育观念、方法和效果上的差异与不足等问题,高校应强化全员协同育人理念、组建协同育人工作小组、搭建协同育人共享平台、完善协同育人规章制度,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主体负责、多主体监督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实现协同育人效应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15-03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是保障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也就是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1+1>2”的整体效应。然而,根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跨学科专业、跨岗位类别,而且跨层级、跨阶段,这样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而协同的发展。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时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风气的影响,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差异性和不稳定性比较明显,在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方面的表现往往与社会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彼此提升认同度的复杂过程,是教育主体进行协同教育的过程,需要教育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共同目标。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层次、岗位类别的不同,以及受不同主体知识水平高低的影响、实践能力强弱的制约、思维方式及工作性质的侧重不同,而导致不同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上、方法上和教育效果上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甚至出现教育的盲目性和形式化,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因此,为了克服和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充分发挥教育的正效能,不同教育主体之间需进行协同合作。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巧和教学平台等方面实现互通共享,为了共同的目标,不同教育主体应共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统一于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目标。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横向相连、纵向相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困境的需要

首先,从育人理念而言,各主体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各主体既要有短期的规划,也应有长远的打算。各主体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协同合作完成整个教育过程,产生教育的最大效应。然而,在现实的培育过程中,各主体育人理念比较短视,缺乏长远的考虑,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如理论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往往只重理论教学,不愿意参加学工部、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轻视思想价值的引领;有些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只重视知识和实验的传授和帮带,把时间都花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不闻不问;辅导员本该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是联系各主体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少之又少,很少积极主动与其他主体沟通联系,未发挥其桥梁作用;还有些管理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只尽力做好岗位工作,轻视管理育人的功能。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育人理念存在偏差,各自为政,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其次,从育人方法而言,存在各不相谋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工作岗位性质不同,其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主体只需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而不需关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理论课教师只管上好理论课,不参与社会实践,出现理论与实践

“两张皮”的现象。另外,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来完成,需要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新媒体方式的有效融合。如学习通、钉钉教学平台、腾讯教学平台,等等,这些都需要育人主体的有效结合。然而,现实中却出现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任课教师对新媒体等教学手段不热心、不主动学习把握;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懒得关注和維护;技术人员只负责平台的开发与搭建,对平台的利用和使用似乎也不在其关注的范围,导致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不相融,甚至出现排斥、抵触现象,从而导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新时代新媒体、新方法的交互融合较难,形成各自管理、各不相谋的状况。

最后,从育人机制而言,存在各行其是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关系比较单一,形成单向化的沟通机制。具体表现为,各主体的沟通联系大多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部门内部沟通、传达和执行关系,跨部门的协同关系欠缺、沟通较少,沟通机制不健全;对各教育主体的评价与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评价指标不科学、不合理。各教育主体的考核往往局限于部门内部,缺乏对协同育人的考核要求。如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其科研成果和学生评价;对管理主体而言,主要考核其在某个学期或学年有没有出现工作失误、工作差错或重大问题;对后勤服务主体主要考核其是否按时上下班,是否完成岗位工作,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由于机制的缺乏,导致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被忽视,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无法同频共振,各做各的、各管各的,只是种好、管好自家“责任田”,主体协同育人效应难以发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教学主体、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完成,由于三类主体的岗位性质不同,其职责和任务也不同,三类主体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理念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明确三类主体的不同责任,增强不同主体的担当意识,整合不同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将教学、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主体负责、多主体监督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让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同样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建立交集,改变被动参与格局,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有效协同的规律、方法及策略,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升全员协同育人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成效,高校必须统一三类主体协同育人意识,即教学主体、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三者的全员育人意识,使其在充分发挥各自岗位的育人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并协同其他两类岗位主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围绕共同的培育目标,在教育管理目标、内容、方法和平台等方面有机融合,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效衔接,摆脱各自为政的工作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培养协同育人意识。为此,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宏观指导、加强培训;要开设专班教育,组织各主体代表座谈沟通、加强联系、相互配合与支持、协同推进具体工作,形成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的良好局面。正如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的,要充分发挥“十个”方面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强化各主体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最大化,避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不良现象发生。

(二)成立工作小组,推进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首先必须要有全面协同推进的顶层设计。因此,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院党政领导等干部组成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由小组成员在基于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统筹,制定出台主体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文件,明确教学、管理和服务不同岗位主体的育人责任,厘清三类主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关系,以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充分调动各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教学主体、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的氛围,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小组要明确联络人,保持与各学院、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和上通下达,及时接收和反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三)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协同育人资源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涉及高校多个部门,各主体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因工作岗位职责的不同,各主体对大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如教育主体侧重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问题;管理主体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服务主体更多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由于各主体对大学生情况的了解把握有所不同,且大学生群体具有动态、开放、不稳定性等特点,高校要在准确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工作方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搭建共享平台,如建立QQ、微信联络工作平台,信息发布、传递、处理等平台。通过这些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及时共享,信息及时传

送,问题及时处理,方法及时改进,结果及时反馈,实现各主体的有机融合,及时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出现各不相谋、独自管理的问题。对正面效应及时宣传报道,对负面效应及时控制影响,对棘手事件或问题及时联手,实现无缝对接和协同合作,既可达到高效处理问题、协同育人的目的,又进一步彰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功能、时效和价值。

(四)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主体协同育人成效

摆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有赖于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而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各主体间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协同育人的实效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首先,高校应明确各主体的岗位职责,厘清其协同关系。通过岗位职责,明确各主体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主要任务,以及配合其他主体完成各项工作的义务和责任,体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工作理念。既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主体,又使每个主体及所在部门相互配合与协作。其次,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规范。高校党委要发挥其协同主导的作用,进行顶层设计。高校党委根据高校的实际和工作需要,为各部门各主体协同育人确立指导思想,并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过程进行督查,履行权力与承担责任,以具体制度压实工作、落实见效。再其次,要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岗位等不同主体联合协同育人机制。如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与服务主体、学生导师与辅导员等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不同方面协同育人的功效。最后,要建立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监督评价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类主体是否认识到位、是否有效融合、是否积极联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通过相关的考核评价来验证。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如中期考核制度、终期评估制度,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应及时公布,让不同主体知晓、监督,起到鞭策和威慑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反馈制度和奖惩制度。通过反馈,及时使被评价主体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与他人的差距,以便今后不断地弥补和完善、改进与加强。对于做得比较好的要进行奖励,做得不好的要惩罚。

總之,高校应通过机制的构建,保障各主体间以协同理念为出发点,以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为育人目标,以协同实践为育人模式,以共享平台为育人桥梁,以团结协作方式整合各主体资源,协同各主体关系,保障各主体间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实现各主体间的相互融合及良性互动,形成有序的结构系统,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

[2]  张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系统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3.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2-01-14

修回日期:2022-03-11

作者简介:鄢英(1971—),女,江西丰城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2020SZK0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