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教学探索

2023-05-30王宁吴昊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王宁 吴昊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课程进行了适应新时代、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探索。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为历史坐标,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保持对社会生活的热切关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帮助学生树立适应新时代的性别观念,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子课程,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有待改进。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蕴含着新的性别文化,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形成冲击,课程设计有密切关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性别观念的必要。另一方面,学科壁垒限制了课程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阻隔了现实焦灼与生命痛感,导致学生学习能动性差、参与度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痛点,主讲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为指引

教育部办公厅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指出,新文科建设要“发挥文科教育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女性文学是一门社会性质强、价值观鲜明的学科,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实践,树立正确的女性观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

课程绪论部分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礎上界定相关概念,强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不是可有可无的力量,妇女解放也不是副产品,而是与阶级解放、人的解放相互推动的有机的整体。继而,梳理西方与本土女性解放的道路,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结合中国实际,领导妇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解放道路。其关键点在于融妇女解放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为一体。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妇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融入作家作品的分析解读之中。比如,介绍冰心、冯沅君、庐隐等“五四”女作家的作品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代女儿”的困惑与迷惘,引导学生揭示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在原因;在讲授丁玲、冯铿、谢冰莹、茹志鹃、杨沫等革命女作家的作品时,突显她们投身社会解放浪潮中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其创作呈现的妇女追求解放的历史影像、探求女性解放道路的独特性。

总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为历史坐标,历史之光照亮了文学文本的世界。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对正确分析、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建立新时代性别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将社会现实问题引入课堂

发展性是新文科的动态性内涵,即针对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探索、调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的性别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女神”“女汉子”“娘炮”“白富美”“傻白甜”等网络热词,以及女性恐婚恐育、“妈宝男”与“公主癌”、丈母娘育儿等热点问题,牵涉到青年的生存、发展、人格健全。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课程中,恰当引入当下的性别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使课堂“与我无关”的教学痛点因回应当代青年的现实焦灼与生命感受而得到缓解。

例如,在《陈衡哲》一节的讲授中,以陈衡哲的生平和相关文本分析为铺垫,引导学生讨论张桂梅拒绝“全职太太”捐款事件,进而认识女性的社会工作与家庭职责之间的关系。陈衡哲认为“无论是在家庭以外追求事业,还是在家庭之内专心母职,只要能切实为社会的向前、向善发挥积极作用,就是值得敬重和赞美的”。她的书写既渗透着陈衡哲家族女性长辈的影响,又带有维新运动以来“母教”“强国保种”的印记,还凸显出“五四”女性对母职的新思考。基于此,引导学生对“拒捐”事件展开讨论。学生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女性的社会工作和家庭劳务都是有价值的,现代女性应该在二者之间努力达成平衡;其二,女性的家庭劳动应该获得尊重,并和社会工作一样得到有效的衡量;其三,社会制度应该引导男性与女性共同分担家庭劳动和社会工作,两性自由选择。主讲教师在肯定三种观点合理性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道路认识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对经济、文化、家庭地位的重要意义。人们应该尊重女性个体回归家庭的选择,理解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职责之间的分裂感。但是,倡导女性“回家”则是历史的倒退,必须抵制类似言论的泛滥。

关注社会现实性别问题既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又切合女性文学研究的整体需要。有学者指出当下的女性文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20世纪80到90年代曾经出现的与社会思想文化对话或抗辩的情境,‘象牙塔中的理论探讨与时代生活以及当下创作之间未能很好地建立起密切的关联,为研究而研究的‘书斋化倾向比较明显。”确实,保持对现实性别问题的热切关注,是女性文学研究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重建“密切的关联”则不仅关乎女性文学研究的内在价值,更是女性文学研究课堂保持生机的关键。

三、以团队协作促进学科融合

“融合性是新文科建设的学科特征”,这一点尤其符合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实际。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有着鲜明的现实关怀与文化意识,学科融合视阈尤为重要。因而,主讲人着力建设课程团队,引入多种学科资源,使学生在综合文化视野下形成对女性文学的深刻认知。

主讲人邀请在近现代文学、民间文学、语言学方面有研究专长的老师组建教学团队,相应的,将学生分为史料组、文学文化组、语言文化组。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展开分析。

例如,在开启第一章“自己的声音”之前,语言文化组在教师指导下研讨了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了“妇”“男”“女”“娶”

“嫁”等汉字的演化、“她”的造字、“男×女×”构词方式,以及父亲的姐妹长幼不异名而父亲的兄弟要分出伯伯和叔叔等现象,进而分析了语言文字体现的传统女性的文化地位:被动、他者、边缘。在此前提下,学生讨论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与审美,古代文学中的“天使/妖女”二元模式,并对“五四”时期女作家的写作之所以是“自己的声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为理解“五四女儿”们的欢欣与迷茫、认识“五四”女性写作的价值与局限奠定了基础。

再如,在讲授20世纪30年代女性文学之前,史料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生活进行了深入了解,小组代表从劳动就业、学校教育、婚姻家庭、服饰审美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认为“部分知识女性参加社会工作、奔赴根据地的情况和根据地妇女生活开始发生的新变化”是与20世纪20年代女性生活最根本的不同。通过一组组数字和老照片,学生感知到时代的气息。接下来,无论是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写作全貌的认识,还是对具体作家的文本进行分析,学生都能够自觉地与历史背景相关联。久而久之,学生逐步养成借助跨学科资源进行文本分析的自觉性。

作为尝试学科融合的主要途径,学科交叉的团队建设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多个领域进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拓展了课程的视阈与深度,努力对接了学术前沿。与此相适应,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重构。

四、建构性别平台推动课程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术界进行了一次“静悄悄的转型”。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视角,拓展了“女性文学“的范畴。性别研究不但对两性作家文本的性别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而且对文学活动、文学批评、文学史建构中的性别现象进行研讨。对于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来讲,引入“性别”的概念范畴既是对接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学科融合的必由之路。主讲人从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其一,在讲授每一章之后,布置文学文化组的学生介绍同时代男性写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对照20世纪30年代两性作家的创作,学生认为在男性作家的写作中,社会关注、阶级意识同样有所增强,而他们往往把社会的、审美的理想综合在女性人物身上,女性的经验很少得到表达。

其二,在讲授女作家的创作时,可以讨论的方式请学生对同时代或同题材的男性作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比较罗淑的《生人妻》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比较萧红的《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再如,当时在知识女性参与革命、劳动妇女的解放、妇女的身体审美等主题上,革命女作家与赵树理、孙犁、王林等男作家的文本有所不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两性作家在题材选择、体裁运用、主题表现、艺术构思、美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使学生感悟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特点与局限性,理解男性作家书写对女性生命经验传达的努力、无意识的遮蔽、策略性的回避等。

课程内容的上述调整很大程度上对改变课程主体起到作用。女性文学课程不是女教师给女学生讲女作家,在女性空间自说自话。而是要构建学生共同参与文学世界、促进两性健康发展与和谐的一个平台。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团队的组建性别比例需是均衡的。四人组成的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史料组的指导教师是女性,文学文化组、语言文化组的指导教师是男性。内容的调整和指导教师的参与,促使越来越多的男生选课,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有利于推动讨论的科学与辩证。

总之,“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课程在新文科理论指引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切合学生职业需求的创新改革。廊坊师范学院自开设此课程以来,不但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进一步达成师范生班级指导、综合育人的毕业要求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这门课程抱有持续的热情,选课者多数能够将性别视角恰当運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据反馈,课程对部分学生考研有所助益,并对其职场、家庭与人生形成长远的影响。当然,课程改革目前还在实验阶段,笔者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与不足,持续改进,努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一流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乔以钢.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5).

[2]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廊坊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史”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宁(1979— ),女,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研方向为现代中国文学与性别文化。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