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教材之六法
2023-05-30李群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会“打通”教材和辅助性内容之间的联系,实现文本向外的延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自然也与之同步发生改变。“打通”教材之六法是指增进教材与教材、教学与考试、案例与理论、历史与今天、阅读与写作、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改;教材;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为增强趣味性、拓宽知识面、深入理解文本,教师们常常会引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性内容,实现文本向外的延展,这种做法笔者称之为“打通”。拟通过“打通”教材与教材、教学与考试、案例与理论、历史与今天、阅读与写作、知识与应用,进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什么教学中要注意“打通”?因为新课改承载着新理念,如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创设情境等。此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自然也应与之相适应。如果说,传统教学中的“打通”是教师的一种自由选择;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打通”则成为教师的主动追求。只有更灵活、更丰富、更高效的课堂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一、“打通”教材与教材,加深和丰富对作品的认知
部编版语文教材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概念,单元内或跨单元的某些课文存在相关性,教师可以把这些篇目整合起来教学。如果类似场景重现,知识就会得到强化;如果内容有所差异,知识就会形成補充;如果出现鲜明对比,认知就会打开新的局面。例如,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结合来教学,会加深和丰富学生对孔子的认知。上述两篇文本都有“礼乐治国”的思想,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明确指出“为国以礼”,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反对季氏擅权弄国、讨伐颛臾的僭越行径,也体现出以礼治国的思想。
不同场景下,孔子对弟子的态度不同,丰富了学生对孔子的认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引导和鼓励曾皙时循循善诱;面对不够谦虚的子路,孔子只微微一笑,不失温柔敦厚。但《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孔子对未能劝阻季氏讨伐颛臾的弟子冉有则表现出愠怒。
二、“打通”教学与考试,让学习的目标更清晰明了
高考试题是新课改的直接呈现,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改的理念,能使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教师结合考点来授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教材为案例来突破考点,让教与考形成有效呼应,增强学习的目标性。以高考小说阅读题目对“物象”的考查为例: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中阅读《麦子》一文,回答问题“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注重对“物象”的分析指导,学生见到此类考题,就会淡定自若。例如,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林冲在山神庙复仇时,为何用花枪搠倒差拨和富安,杀陆谦却要用尖刀?”一是呼应前文。林冲从李小二处听说仇敌到来,专为杀敌而买刀,此刀合适用在陆谦身上。二是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陆谦与林冲本为至交,后来陆谦却为虎作伥,成为迫害林冲的帮凶。林冲对陆谦的恨超过差拨和富安,用短兵器近距离复仇比用长花枪刺死更解恨。林冲在杀陆谦之前愤怒地说:“杀人可恕,情理难容”。此前,林冲性格中的隐忍是主流,但读到“向心窝里只一剜”,我们就能感知到林冲对陆谦的“狠”与“恨”,至此林冲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打通”案例与理论,使二者相互补充、验证
王本华教授在谈到新编教材栏目设计的主要特点时指出,单元学习任务的结构化设计包括“向外的阅读延伸,阅读方法的建构”。新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要求,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借此掌握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这两部著作学生读起来都有难度,所以,阅读时教师需“打通”案例与理论:深奥的学术论著需借助案例来辅助理解,精妙的文学作品也需借助理论来提升对作品内涵与技巧的认知。
《乡土中国》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差序格局、长老统治、横暴权力等;并且,因为时代变迁导致现象产生差异,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的某些观点,如《家族》一章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的纵轴,夫妇反而成了配轴”。此时,教师可以借助鲁迅的小说《祝福》来阐释封建族权: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婆婆却有权把她卖掉;第二任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让她无立锥之地,不得不再次来到鲁镇。学生会发现,《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在传统的社会里是能得到验证的。“打通”案例与理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而且学生还会懂得《乡土中国》进入教材的意义——有助于加深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
四、“打通”历史与今天,看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脉络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和发展中依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记录文化的是古诗文,如今通用的是白话文,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尽管大多数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上花了很多力气,但学生依然不感兴趣。教学若能“打通”时空的界限,实现今古遥接,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接轨,就能让学生看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惊叹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进而爱上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先“制民之产”后“庠序之教”的观点在《论语·子路》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孔子和冉有来到卫国,孔子说: “(这儿)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之”。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先富后教”的政治思想。再上溯到《管子·牧民》,类似的观点还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孔子、孟子都意识到物质丰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教化。只不过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把“则”改为“而”,后世更为熟知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时间的纵轴向后延伸,我们会看到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代中国倡导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思想,既有对历史的传承,也有“两手抓要同步推进”的发展。
五、“打通”阅读与写作,促进二者共同提高
王本华教授提出“处于转型期的阅读教学,要把听说读写打通起来考虑,共同服务于核心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写也与此相应,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形成呼应,以学教写,以写促学。”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为主题,体现了“铸魂育人”的理念,契合高一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感知了前人的青春使命与思考,在人生新的起点,对自己该如何度过有意义的青春也展开思考。而且,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青春”为主题创作现代诗歌,这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规划有意义的人生的需要。尽管学生的语言有些稚嫩,但把这青春岁月和飞扬的青春記录下来,让岁月有痕,让人生留印,多年后回望,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笔者让全班学生以“青春”为主题创作现代诗歌,最后精选出5位学生的优秀作品投稿,有5首诗发表在2022年2月的《现代青年》上。这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掀起了一股诗歌创作的热潮。
六、“打通”知识与应用,提升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一核”为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和“四翼”中的“应用性”要求,意味着学生必须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鸿门宴》中的宴会座次为例,“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由此可知,宴席的四面座位,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学生掌握。但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枯燥的,此时若能创设一个情境,让问题与学生切身相关——“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饭局,你知道自己应该坐哪儿吗?”——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也就容易为课堂所吸引。所以,“统编教材编者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解决实际生活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
乘着新课改的东风,教师需改进教学方式,以上六个“打通”是笔者的一点思考。或许,在教学中注意了这几个“打通”,教学的过程会“细雨无声润碧草”,教学的效果也会“桃李嫣然待明朝”。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新时代的阅读教学[J].好作文,2021(5).
[2]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高源.青春的战局[J].现代青年,2022(2).
[5]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J].人民教育,2019(20).
[6]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作者简介:李群(1974— ),女,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古诗文教学、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