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平市博物馆藏龙泉窑青瓷鉴赏

2023-05-30林正锋

佛山陶瓷 2023年3期
关键词:龙泉窑青釉

林正锋

摘 要:龙泉窑位于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县,历史上以生产青釉瓷器而著称于世。龙泉青瓷曾行销世界,在各地出土文物中常有龙泉青瓷的身影。南平地区与龙泉县毗邻,境内也多有龙泉青瓷出土。本文选取南平市博物馆收藏的24件宋、元、明龙泉窑精品瓷器,从一定程度上揭示龙泉青瓷的发展概貌。

关键词:龙泉窑;青釉;南平市博物馆

1 前言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以生产青釉瓷器而著称的窑口,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因地而名。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龙泉窑瓷业的生产历史,为北宋早期至清代中叶以后的大约700年左右。福建省南平市,位于闽北,境内多地与龙泉县接壤,两地来往紧密,瓷业风格也深受影响。近几十年来,南平各地发现了不少龙泉窑的产品,目前收藏在南平市博物馆的就有数十件。这些龙泉青瓷不仅类型丰富,有碗、盘、杯、碟、洗、罐、瓶、炉等;而且年代跨度大,从宋至明的藏品都有。本文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参考各地出土文物,按时代顺序,对馆藏龙泉窑代表性瓷器的造型、釉色、工艺等方面进行鉴赏。

2宋代龙泉窑青瓷

北宋早期,龙泉窑处在初创阶段,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较大,器物以盘、碗、壶为主,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北宋中后期,龙泉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厚胎薄釉,釉面呈青灰色或青黄色,刻划花装饰工艺已较为普及,常见牡丹、莲瓣等纹饰。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厚胎薄釉与厚胎厚釉瓷器并存,并出现了黑胎和白胎两种青瓷,黑胎量少,以白胎青瓷为主。在釉色上,采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釉面厚如凝脂,青比美玉,创新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除继续生产日常用品外,还生产大量陈设器、供器、仿古器皿。装饰技艺方面主要采用浮雕、贴花等手法。

2.1北宋龙泉窑青釉五管盖瓶

口径8.6厘米、底径8.2厘米、高20.9厘米、通高25厘米。盖呈宽檐圆帽状,盖顶部堆塑一鸟作蹲卧状,盖面刻划斜竖纹。瓶直口、短颈鼓腹,圈足,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釉层较薄。足底未施釉、圈足磕缺处露灰色胎。颈、足之间呈三层塔式,逐级加宽。第一、二层刻划相反方向的篦梳纹;第二、三层交接处均匀置五根花口圆管,中间刻划粗竖条纹。第三层刻划藏枝牡丹纹。五管瓶是北宋龙泉窑的代表性器型,一般认为,它是用来盛放五谷杂粮,随墓主人入土的一种明器。

2.2南宋龙泉窑青釉“河滨遗范”款葵口碗(图2)

口径15.1厘米、底径5.2厘米、高5厘米。敞口、斜壁、圈足。器身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有小开片,内底处釉层较厚,玻璃质感强。五葵口,沿葵口内壁有五条等分的白色出筋。内底圆心中间印阴文方形“河滨遗范”四字楷书款。“河滨”是舜制陶的地方,“遗范”指前人留下的可作楷模的规范。“河滨遗范”是龙泉窑特有的款识,目前出土的同款纪年瓷器为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带有七字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的葵口碗,“庚戌年”具体哪一年,学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指绍熙元年(1190),也有认为指淳祐十年(1250)。

2.3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碗

口径19.9厘米、底径5.2厘米、高8.1厘米。敞口、斜弧壁、圈足。内外施青釉,外壁饰仰莲瓣纹。圈足高窄、圈足底露胎、呈灰色。南宋时期碗类的出现过程为:葵口碗(早期)→“河滨遗范”碗(中期)→折腹碗(晚期)→束口碗、莲瓣纹碗(南宋末)。

2.4南宋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口径5.9厘米、底径5.9厘米、高15.5厘米。小盘口、直颈、折肩、瓶身为直筒型、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一耳残缺。施青釉,釉色偏黄,釉面开片。圈足底露胎、呈灰白色。

2.5南宋龙泉窑青釉贯耳瓶

贯耳瓶一对,尺寸大体一致:高17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5.4厘米。口微外撇、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对称堆塑一对管状耳。施青釉,釉色偏灰。圈足底部一圈露胎,呈灰白色。瓷质贯耳瓶仿自青铜投壶,流行于两宋,后代皆有烧造。

2.6南宋龙泉窑青釉双耳三足炉

口径6.9厘米、底径3.4厘米、高8厘米。敞口、束颈、鼓腹、底中间饼足不着地,腹下三兽足。口、颈部堆塑一对竖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冰裂纹、晶莹润泽。三足底露胎,呈铁锈色。

3元代龙泉窑青瓷

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达到最大,这一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大多胎体厚重,重视刻花、贴花、印花、露胎贴花、点褐彩等装饰技法的使用。除继续生产宋代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樽等。为满足快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在制作上廣泛使用压坯工艺,对胎质的要求也有所降低。从整体上看,元代龙泉窑瓷器质量较南宋有所下降,高档瓷器所占比例较小。

3.1元龙泉窑青釉褐斑双环耳瓶

双环耳瓶一对,尺寸基本一致:口径6.4厘米、底径8.8厘米、高26.5厘米。微侈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微外撇。颈部堆贴一对长方耳,挂不游圆环。施青釉,釉色葱翠,青釉中饰以褐色斑彩,釉面布满不规则冰裂纹,玻璃质感较强。颈部、腹部有明显的接痕,用凸弦纹掩饰。圈足呈铁锈色、磕缺处露灰白胎。在青瓷上施加点彩的工艺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两晋时越窑、瓯窑等较为盛行。龙泉窑在元代才广泛使用点褐彩工艺,是元代龙泉窑瓷器的代表性装饰之一。

3.2元龙泉窑青釉褐彩杯

口径7厘米、底径3.9厘米、高3.8厘米。敛口、浅腹、弧壁、卧足。施青釉,在口沿、内底、外壁上施加褐斑。足底露胎,呈砖红色。

3.3元龙泉窑青釉净瓶

口径3.4厘米、底径6.7厘米、高29.7厘米。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通体施青釉,釉面不够均匀,近半似蒙了一层灰色,可能是窑火控制不佳造成的。净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龙泉窑烧造的这种青釉净瓶,因其造型像“吉”字,常称之为“吉字瓶”。

3.4元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

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高9.4厘米、通高10.7厘米。盖成荷叶形,盖沿有六个向上曲折的折沿,盖中部有放射状由窄至宽的纵凸纹棱。罐直口微敛、鼓腹下收、圈足。器身有一周纵形宽凸棱,凸纹部分色淡似“白筋”。施粉青釉,罐口、盖檐下部及圈足底露胎,呈灰白色。

3.5元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瓷盖罐

口径9.9厘米、底径9.5厘米、高7.5厘米、通高9厘米。盖制成荷叶形,盖沿有六个向上曲折的折沿。罐直口微敛、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开冰裂纹,有几处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盖底无釉、呈砖红色,盖沿、罐口沿和圈足底呈铁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3.6元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口径6.7厘米、底径3.8厘米、高4.8厘米。平口内折、筒腹、圈足。底部三足,离地而垂,纯做装饰。施粉青釉,器壁饰弦纹。内、外底露胎,呈砖红色。

3.7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盘

口径14.6厘米、底径8.3厘米、高3.5厘米。敞口、浅腹、圈足。施青釉,内底心模印花卉纹。底中心有釉,外环有宽阔的涩胎支烧痕,呈火石红色。

3.8元龙泉窑青釉双环耳瓶

口径4.7厘米、底径5.4厘米、高16.5厘米。撇口,长颈,筒腹,圈足。颈中部装双环耳一对。颈、腹处刻划弦纹。施青釉,釉面晶莹润泽。圈足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3.9元龙泉窑青釉印花龙纹带盖长颈瓶

长颈瓶一对,尺寸基本一致:口径7.4厘米、底径8.5厘米、通高42厘米。圆盖、盘口、长颈、溜肩、鼓腹、浅圈足。施青釉,其中一件釉面有冰裂纹。颈部压印缠绕的龙纹,腹部刻划两道弦纹。盖底无釉,呈火石红色;盖下沿、瓶口沿、圈足底部一圈呈铁锈色,呈现“紫口铁足”的特征。

4明代龙泉窑青瓷

明朝初年的洪武、永乐年间,龙泉窑承接了部分宫廷订单,生产宫用器皿,这部分瓷器体型较大,厚胎厚釉,制作较为精细。但整体上看,龙泉窑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民用器物大多胎体厚重,制作较为粗糙,胎体灰白或者深灰,釉色普遍呈青灰色或青绿色。装饰技法以模印和刻印为主,动物、人物、吉祥文字纹样流行。

4.1明龙泉窑青釉魁星踢斗纹砚屏

底长12.7厘米、底宽7厘米、高19.2厘米。砚屏为方形,立于方形四足底座之上,砚屏正面雕塑“魁星踢斗”(又称“魁星点斗”)的纹饰,魁星一手执笔,一脚站鳌头、一脚向上后踢,脚上方为一斗,右上部为北斗七星纹样。屏壁下方还有波浪、海草纹衬托。砚屏背部立两圆管,可作插器用。通体施青釉、底磕缺处露灰白色胎。

4.2明龙泉窑青釉凤尾瓶

口径16厘米、底径11厘米、高48.3厘米。撇口,粗长颈,圆肩,鼓腹下收,圈足,圈足微外撇。颈部中央及腹部分别堆贴模印折枝、缠枝牡丹纹。肩、腹处与腹、胫处用弦纹分隔装饰区,肩部划饰重线旋涡纹。胫部刻划细密莲瓣纹。灰白胎,胎体厚重致密。器内外施粉青釉,釉层透明,光亮莹润,釉面布满冰裂纹。外底涩圈刮釉,呈灰白色。

4.3明龙泉窑青釉刻划牡丹纹梅瓶

口径7厘米、底径10.3厘米、高35.3厘米。直口,短颈、斜肩、长腹、胫部瘦而下侈、圈足。唇起弦纹两道,颈部刻划竖条纹。肩部两道弦纹,中间一圈花瓣纹。腹部刻划缠枝牡丹纹,通体施青釉,布满冰裂纹。圈足处露胎,呈铁锈色

4.4明龙泉窑青釉长颈瓶

口径4.8厘米、底径5.8厘米、高22.8厘米。唇口、长直颈、溜肩、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布满冰裂纹。外底涩圈刮釉,底足一圈露胎,呈砖红色。

4.5明龙泉窑青釉划花筒式三足炉

口径18.2厘米、底径8.2厘米、高12.6厘米。敞口、口部折沿内伸,桶形腹、上宽下敛,平底下承三兽足,外底向外凸出、不着地。施青釉,上下各一道弦纹,中间蓖划方格纹。内底和外底不施釉,露胎处呈灰色。

4.6明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口徑11.3厘米、底径7.2厘米、高7.4厘米。平沿外折、直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足面印卷云纹。通体施青釉,布满冰裂纹。足底露胎,呈砖红色。

4.7明龙泉窑青釉碗

口径16厘米、底径6.9厘米、高7.4厘米。撇口、弧腹下收、圈足。施青釉、釉色较莹润。外底中心有釉,外为环状涩胎支烧痕,呈砖红色。

4.8明龙泉窑青釉划花莲瓣纹葵口盘

口径12.4厘米、底径5.9厘米、高3.2厘米。葵口微外撇、折腹、圈足。通体施青釉,器内壁刻划变体莲瓣纹及数道波浪纹,外壁刻划变体莲瓣纹。外底中心有釉,外为环状涩胎支烧痕,呈铁锈色。

4.9明龙泉窑青釉“寿”字纹盘

口径30.7厘米、底径15.1厘米、高5.5厘米。敞口折沿,花瓣式弧壁,圈足。里外施青釉,盘心处印“寿”字,圈足底露胎无釉,呈灰色。

5小结

龙泉窑是青瓷的最后高峰,通过对馆藏宋至明代龙泉窑精品的介绍,可以大致了解龙泉窑由兴起至鼎盛、再到衰落的基本过程,可以知道各个时期龙泉窑瓷器的基本特征。除本文所列举的瓷器之外,馆藏还有一些其它的龙泉精品青瓷,但限于篇幅,只能遗憾舍弃,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猜你喜欢

龙泉窑青釉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浅谈宋瓷
浅析中国古代青瓷的演变和发展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古陶瓷鉴定:从标形学到痕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