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少男少女》的故事
2023-05-30秦晓舟
1992年,我第一次离开粤北老家,独自来到繁华的广州求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时常感到些许寂寞。
课余时间,我喜欢阅读。恰好附近的邮局门前有个小有名气的集雅书屋,那是我不时会去光顾的地方。那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杂志,这对于像我这样爱书如命的青年学生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在那里,我邂逅了《少男少女》。它新潮时髦的包装吸引了我。我立马将那本杂志拿在手里,饶有兴味地翻看起来,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章所俘虏了。
当时,我加入了校广播站,担任学生记者,为学校广播站撰写广播稿,报道校园里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我第一次接触新闻写作,知识匮乏,学识不足,写起新闻稿来,心有余而力不足。
恰好那时,《少男少女》举办了小记者培训班,我就报名参加了系统的培训。我认真对待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完成培训班老师布置的四次作业,收获不小。
我还记得,当时我的辅导老师是李国伟老师。他通过写信的方式给我具体的指导,像朋友谈话一样,非常和蔼可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青年学生极大的鼓励。
受到李老师的器重,当时我的一篇习作被选编进了《记者班学员优秀作品选》。我是班里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这令我兴奋了许久。
通过记者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只有四次作业,但为期半年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
后来,我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大学文凭。我认为,《少男少女》和小记者培训对我影响颇深。在完成基础班的学习之后,我又听从李老师的建议,再报读了一期提高班。可以说,我先后在小记者培训班足足学习了一年。
与此同时,我在学校广播站的工作也是如鱼得水。除了为广播站写稿之外,我还被安排去编辑《心桥》《大家谈》等专题广播节目。我把在小记者培训班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上来,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广大小伙伴喜欢。
《少男少女》的好多内容成了我们那个节目的绝佳素材。我还挺有成就感的,很想感谢当年的李国伟、许功铖等指导老师,虽然我和他们未曾谋面,但我至今仍珍藏着李老师和许老师写给我的那些回信。他们的那些话语激励着我一路披荆斩棘,让我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老师指导我的方式很特别,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当我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之后,我也喜欢用这种批改作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在他们作文后面,我也喜欢写上一些话,跟学生进行交流,给予他们一定帮助。这种做法,我一直沿用至今,颇受广大学生欢迎。
在小记者培训班上,我除了学习新闻知识之外,还有幸认识了一大批和自己年纪相仿、来自天南海北的筆友。我们志趣相投,鸿雁传书,相互交流,为彼此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广袤世界的窗户。感谢《少男少女》,是它为我们牵线搭桥。书信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文笔,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练笔方式,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写作水平。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笔友们的联系被迫中断了。现在,我还会时不时想起当年那些在小记者培训班相识的朋友们,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自从遇到《少男少女》后,我每期都会迫不及待地买来看。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一般,我的零花钱本来就不多,但我还是坚持省钱来买每期的《少男少女》。我觉得,《少男少女》是我的精神食粮,和饭菜一样,不可或缺。
可惜的是,我在毕业离开学校时,不慎遗失了许多物品,其中也包括那些我收藏起来的《少男少女》。后来,年纪大了,工作也繁忙起来,我就没怎么阅读《少男少女》了。
如今,网络发达了,大家阅读纸质杂志的频率也少了。值得庆幸的是,《少男少女》也与时俱进,开通了电子版杂志,方便广大读者阅读。
近日,我无意中查看《少男少女》电子版,得知《少男少女》已经不知不觉陪伴大家走过了三十多年风雨,而我这个当年的小读者也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往事历历在目,《少男少女》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那句古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此,我祝《少男少女》越办越好,继续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美妙乐园,继续坚守这块属于广大青少年的文学阵地,再圆更多小作家的梦想。
作者简介
秦晓舟,原名陈建东,广东始兴人,祖籍梅州,中山大学自考毕业生,文学学士。现任职于惠州市民办学校,担任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