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理财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3-05-30刘能华田振
刘能华 田振
养老理财以其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未来资管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了养老理财在养老金融中的差异化定位,用SWOT工具较全面地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机遇和挑战、优势与劣势。本文调研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养老理财产品,高净值及私银客户更注重养老财富管理,中老年客户对养老理财产品更为关注;养老理财试点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固收为主,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本文最后就提升养老理财专业能力、推进养老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金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为服务把握养老理财业务发展机遇,推动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了养老理财的差异化定位,对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进行了SWOT分析,并结合当前养老理财试点情况,就推进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养老理财在养老金融中的差异化定位
养老金融本质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实现养老资金融通、养老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以及获取收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号)指出“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根据《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6号,下称“银保监16号文”),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是指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相关监管规定,由符合条件的理财公司发行的,可供资金账户投资的公募理财产品。
养老理财在养老金融中的重要性
从符合监管要求的“养老金融”业务体系来看,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业务应该是未来个人养老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业务,也是未来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总规模29.15万亿元,占比36%;投资者数量为9145.40万,较年初增长12.49%,同比增长49%。银行理财在资产端、渠道端、客户端、综合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显著。《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61%的调查对象愿意购买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占比第一;愿意购买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的比例分别为46%和26%,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养老理财的差异化定位
监管政策允许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四类个人养老金融产品(表1),其投资策略、产品收益、持有期限、客群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化定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金融需求。相比其他养老金融产品,养老理财产品具有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的特点。
一是稳健性。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为主,风险相对较低,回撤率较小,投资策略和理念更为稳健,并实施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资管新规全面实施后,养老金理财产品也有“破净”的可能,但相比公募基金等,一般会设定更低的波动率和回撤目标。
二是長期性。试点阶段养老理财产品的期限都在5年及以上,个人养老金账户正式启动后,未来发行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最短持有期原则上1年,鼓励3年以上。银保监16号文同时指出理财公司的考核不能短期化。
三是普惠性。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低,起购点一般为1元,有的低至0.01元,方便广大劳动者投资;产品的托管费、管理费等费率更加优惠,试点阶段大幅减免。
当前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养老理财业务恰逢其时
人民有期待: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催生出巨大的养老金融需求。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7%,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中国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婴儿潮”(1962—1972年间出生2.6亿人)期间出生的人将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形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退休潮”。随着老年群体快速扩大,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将迅速提升。
国家有政策:近几年相关文件密集发布,养老理财发展迎来重要的时间窗口。2021年9月,养老理财产品在“四地四机构”开展试点,2022年2月范围扩大到“十地十机构”。2022年4月,国务院7号文开启了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新时代。2022年11月,36个城市(地区)率先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至此,个人养老金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实施细则日渐完善。
财富有基础:我国居民45.5%储蓄率为发展养老理财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14.4万亿元。2021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2.5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0.69%。在我国储蓄率维持45.5%以上高位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养老理财等产品获得更好的收益,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发展养老理财面临不小的挑战
第一,居民养老储备意识还不够强,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居民大多缺乏有效的养老财务规划,观念仍停留在“以房养老”“养儿防老”等传统思维阶段。同时,养老理财产品选项较多、结构复杂,如何帮助居民制定科学的养老财富规划、提高养老金融意识、培养长期投资理念,是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一个重要着力方向。
第二,相比其他资管产品,养老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制度体系仍须完善。一方面,养老理财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零散分布于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同业机构部、子公司等不同业务单元,流程复杂、沟通成本高、产品研发创新周期长、市场响应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养老财富管理尚未真正形成横向“大类资产配置”与纵向“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相结合的“养老财富规划”体系。
第三,资管新规打破传统“保本”观念,养老理财产品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保值增值难度不小。一方面,银行理财客户自负盈亏的观念尚未普及,养老理财保本增值需求与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自担的属性存在天然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70%以上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如果债券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产品净值下滑可能会引发恐慌,从而对银行产生较大的声誉压力。
第四,长期优质投资标的稀缺,对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中枢逐步回落,利率中枢下行,市场上优质的长期资产和项目一直较为稀缺,这使得养老理财产品与其他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别度不高,长期投资与较高收益难以体现。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商业银行的基础和优势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客户规模、销售渠道、风险管控、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第一,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具备一定的客户基础。养老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有规模庞大的客群作为支撑,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与普通百姓联系密切,获客机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客户基础比较强大。中老年客户占了银行理财客户的很大比例,对于养老理财产品的需求也比较旺盛,为养老理财业務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也更有利于开展投资者教育。
第二,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具备销售渠道的优势。商业银行的网点规模比较庞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众多,线上线下相互协同、互相配合,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销售渠道。理财子公司的销售渠道也日益多元化,母行渠道、代销渠道、直销渠道等多点开花。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战略和特点,综合利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促进养老理财业务的发展。
第三,商业银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具备风险管控的优势。在当今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养老理财产品也有“破净”的可能性。根据银保监会的有关规定,个人养老理财产品要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等特征,这就要求风险管控工作必须做到位。商业银行有着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控能力较强,适合发展养老理财这种对稳健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商业银行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客群对期限较长的养老理财产品认识不足。养老理财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对其了解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养老理财的投资期限普遍比较长,客户对其流动性、稳健性等问题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对养老理财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区别也并不是很了解。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宣传养老理财产品,使得客户尽快地了解、认可并接受养老理财产品。
第二,发展养老理财业务需要商业银行有较强的协同作战能力。养老理财业务涵盖客户端、投资端和销售端,需要多部门与理财子公司全面协同配合。目前,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规划较为模糊,业务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空白,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商业银行对养老理财业务加强统筹规划和内部协调,理顺不同单元的职责边界,形成集团内发展养老理财业务的合力。
第三,养老理财多项费用减免,前台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的展业积极性有待激发。根据监管要求,个人养老金产品强调普惠性,养老理财试点阶段的销售费、固定管理费等全免,仅收取0.01%托管费,经营单位与客户经理缺少相应的物质激励,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不利于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推广。
第四,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有待提高。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普遍比较长,为应对优质的长期资产和项目稀缺,未来个人养老金客户的投资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养老理财产品未来或将更多地向权益类等投资转移,银行理财子公司必须打造“全资产、全策略”的资产配置能力,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当前养老理财试点情况
截至2022年底,试点机构共发行50只养老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千亿元,已与试点了4年的养老目标基金总规模持平。养老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类、封闭式、较低风险评级为主,业绩比较基准一般为5%—8%。
养老理财试点阶段购买人群主要是中老年、女性、高净值客户
养老理财凭借其特殊优势迅速匹配多地客户的养老需求。从调研数据来看,不仅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客户有较高购买需求,南京、合肥、佛山等非试点地区的客户也有购买养老理财的热情。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是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的女性客户占比高达73.05%,是男性客户的2倍多。二是高净值及私银客户更注重养老财富管理。三是中老年客户对养老理财产品更为关注。60岁以上人员占比24.36%,50—60岁的客户占比28.86%,而30岁以下的客户占比仅21.04%。
养老理财试点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固收为主,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当前,具有资质的养老理财公司积极参与养老理财试点,但产品同质化较严重,还未真正形成满足养老核心属性、产品多元、资产配置高效的产品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产品收益率不高,各家产品表现分化。受2022年11月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多家理财公司的养老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图1)。二是产品均设立收益平滑基金,但计提比例、频率等存在差异。目前,光大和招银养老理财的计提频率相对更高,更好地平滑产品收益波动。三是产品分红方式均为现金,分红条件与频率不同。如,工银和中银理财要求满2年且产品单位净值大于1后,分别按年和月分红。四是产品的资产配置以债权等固收资产为主,多元化有限。工银、建信、光大、招银与贝莱德建信5家理财公司的养老理财产品以债券为主。即使是混合类理财产品,债权类资产占比也相对较高。
推进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建议
发展养老金融,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发展财富金融的重要内容。2022年11月25日,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一年),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短期内,由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封闭运行、持续缴费的特征,一旦开立将长期锁定,持续引入增量资金,23家入围银行将加大资源投入抢夺客户。中长期看,各家银行产品收益率、投资顾问能力、业务创新水平、风险管控能力是比拼的关键。
第一,服务国之大者,找准养老理财业务发展的差异化定位。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收益率高于养老储蓄而波动性小于养老基金的理财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监管要求,将养老资金投资到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生物制药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上。
第二,围绕投资者教育,促进提升居民自我养老储备意识,协助客户逐步建立长期投资观念。短期来看,促进居民自我养老储备意识提升,积极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居民积极开户并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和周期的养老理财产品。长期来看,要将投顾业务深入嵌入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链条,协助客户逐步建立長期投资观念,避免“追涨杀跌”的短视行为,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帮助客户穿越经济周期,追求长期稳定回报。
第三,建立集团联动的发展机制,提高财务资源的战略投入质效。养老理财业务涉及客户端、产品端、资产端,需要商业银行相关部门和子公司加强集团内部协调,同时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尤其是试点银行,要利用好政策机遇期,公私联动,巩固先发优势。要提高财务资源投入质效,以养老理财差异化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金融需求。
第四,提高投研能力和跨资产配置能力,创新产品解决养老理财流动性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抢抓投研能力和跨资产配置能力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形成现金管理、类现金、短期债券、中长期债券等稳健均衡型为主,混合型、权益型理财为有益补充的养老理财产品谱系。适当提高优质非标资产、低波动资产(如优质非上市股权)的占比。适当延长产品投资期限,提高业绩基准和市场吸引力。在监管政策范围内,研究养老理财产品转让、质押贷款等应用创新,提升养老金融产品流动性,增强客户购买体验。
第五,建立养老金融产品经理队伍,促进养老金融人才队伍的扩员、转型和增效。要多措并举,通过培训赋能、业务认证等方式,加快提升业务人员在养老金融专业知识、市场趋势把握、客户需求分析、资产配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培养一支“懂政策”“懂客户”“懂市场”“懂配置”的养老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在分支行等业务前台,要增强客户经理的养老金业务技能,让有关政策能真正落地。
第六,提高养老金理财的风险管理能力,守好劳动者的“保命钱”。养老资金是客户的“保命钱”,其稳健经营非常重要。一是加强投资风险意识的宣教,特别是债券市场波动较大,客户需要更新传统的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观念。二是完善养老理财产品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制定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养老理财产品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三是主动对接监管,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不断强化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
(刘能华为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田振、唐成千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