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思”而行:历史主题概念式教学策略

2023-05-30马宁

中国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思道路特色

马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是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性判断,厚植家国情怀。

一、思路:整体建构,把握阶段特征,明确探究程式,揭示概念主题

把本课置于本单元之下,把本单元置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的全过程视野之中,依据“单元—课—目”,即“大主题—中主题—小主题”的逻辑关系,抓住主要概念,提取核心概念,开展主题教学。

1. 设计策略—典型范例,概念引领

【探究程式】个例→类析→核心概念主题

·提供范例:学生收集材料;教师提供材料。

·整合信息:“个”的资料;“类”的资料。

·局部探究:探究“个”的资料,把握个别事物的本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及其巨大成就、“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整体建构:探究“类”的资料,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迁移重构:由“个”抽象到“类”,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结规律:揭示概念主题。

【揭示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彰显坚定的道路自信。

2. 教学实录

师:(PPT显示)结合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如下材料,讨论材料的主题。

材料1:新中国历史还有另一面,就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方向感。中共的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在相当程度上牵引着中共的政策方向。……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理想和目标的牵引。……在工业化建设启动之前,党内就不断出现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绪。……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苏联模式,“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深入人心的口號。

—萧冬连:《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共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载《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3期,第88页

材料2: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请概括材料的主题,思考 “一化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生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化三改造”受到社会主义理想和目标的牵引。

师:具体一些,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意识形态方面。

生2:学习借鉴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做法。

师:材料显示我们在学习苏联的同时,有怎样的局部创新?

生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与苏联不同的是,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师:很好!向社会主义过渡,我国与苏联目标上是一致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也是一样的,但我们在局部的具体做法上还是有创新。

【设计意图】概括主题,交代方法,锻炼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范例入口小,材料来自教材之外,容易感知,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由中国“一化三改造”的“个”到苏联的社会主义过渡政策的“类”,由相同的目标和形式的“类”再到“和平赎买”政策的“个”,形散而神不散。

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怎样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学生分组交流略)

师生归纳:三大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以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你如何理解?这说明什么实质问题?请举例说明。

生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生2: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实践创新。

生3:说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要遵循本国实际,实事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教训。

【设计意图】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此问题开放性较大,如学生能够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角度来“逆向”说明,应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证明其认知已经“迁移”。

师:同样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经历了实践—探索—再实践的历程。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则忽视了客观规律。“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在政策调整和思想统一上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体现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勇气和担当。由上我们可以概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近20年,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孜孜以求的探索是什么?

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师: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生:符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

师:对的,概括起来说,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独具特色的,有经验有教训,有顺境有逆境,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我们明白了历史渊薮,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中种种实践的创新伟力。接下来,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一下本课。

(PPT显示)

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主题)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中主题)

子目: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小主题)

师:阅读教材,例举新时期在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有哪些创举。

材料1:1985年8月28日,他(作者注:指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所谓伟大觉醒,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有了重新认识。所谓伟大革命,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萧冬连:《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共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载《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3期,第97页

材料2:改革开放……有哪些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呢?……第一,看准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二,有凝聚人心和共识的口号,有各方面相互配合的改革战略。……第三,改革采取渐进方式,以增量改革的方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第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的良性互动。…… 第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章百家:《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三点思考》,载《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14页

生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

生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3:三步走战略。

生4:“一国两制”。

师:结合以上材料归纳,这些创新举措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生1:实践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生2:实践了“如何改革开放,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生3:也回答了“为谁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伟大复兴”。

师:根据材料2对五个方面原因的概括,并结合史实,分别从改革方向、战略、方式以及中央与地方、改革与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概括说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本质特征。

(学生分组活动:分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为评判团。学生自由讨论,评判团推举代表评判,评判团主席做总结,教师归纳指导。)

甲组:大部分同学认为坚持改革方向很重要,如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乙组:改革渐进的方式很重要,比如,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试点,再推向全国农村,再城市;开放先沿海,再沿江,再内地,先经济领域,再政治方面。

丙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很重要。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发展,而改革与发展又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自信。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足够的道路自信。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重要的认识环节,探究、合作、思辨、迁移,由“个”到“类”拓展延伸,归纳“类”背后隐藏的规律。这一环节建立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达到“获得历史学习的经验”的目的。

二、思维:触及课的灵魂,整合主题,创设新情境,作出新解释

在通过整体感知理解、揭示概念主题之后,重要的是整合主题,聚焦核心概念,展开讨论,使思维迁移达到深刻的水平。

·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核心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与道路自信。

·思维导向:

○中国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探

○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1. 探究一:中国有特色—学习苏联,点上有突破

师:上面我们提到,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一五”建设中,我们借鉴了苏联经验,也有局部创新,可谓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有特色”。下面的材料也能够说明同样的问题,请问材料显示这一时期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突破?

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也指出:“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扩大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三个文件,做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的一些具体规定。

—包雅玮:《浅论建国初期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载《党史文苑》2008年第12期,第26页

生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但思想上和措施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改进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力。

生2:总的是借鉴苏联建设经验,个别举措、个别时期有创新或者突破,说明“中国有特色”。

【设计意图】总体与局部、中外对比分析,实现知识和认识的“逆推”和“迁移”,培养理性思维。

2. 探究二:有中国特色—开创发展,面上有突破

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经济内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中国有不同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一样。主要表现在1949年以后一直强调经济领域的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师:这是一个重大的面的突破,十四大以前的改革开放事实可以证明。请依据教材文本,列举事实,抽象概括,做出新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83页

抽象概括(思维层次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所以“有中国特色”,就在于以点带面、逐步推展、先试先行、总结推广,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

抽象概括(思维层次2):“有中国特色”还表现在以思想解放为先声,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以党的重大理论和基本路线为先导,举旗定向,如十二大、十三大。

抽象概括(思维层次3):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抽象概括(思维层次4):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设计意图】立足概念主题,思维层次1到4分别回答了“有中国特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级逐步推展,能级逐步提高,思维逐级加深,超出书本的抽象概括可以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达到迁移的水平。

3. 探究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走自己的路

师:以十四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中国特色”新阶段。

师生概括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事件和重大成就,编写基本问题,设计对话和活动。

·基本概括1: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问题1: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除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外,你还可以拿出范例证明该论断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一是加大了理解的“深度”:增强学生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层认识,明白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大贡献。二是加大了理解的“宽度”:让学生从手段上分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特定时期曾经灵活地利用“计划”和“市场”要素恢复和发展经济,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讨论既有聚集思维的训练,又有发散思维的培养。

·基本概括2:“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基本问题2:“一国两制”的首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迁移出如下思维认识:其一,“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其二,“一国两制”拓展了世界政治文明的新途径;其三,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必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基本概括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全方位外交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和平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本问题3: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我们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经验和方案?

【设计意图】基本问题超越书本既定结论,是检验学生在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复杂思维的有效手段,可引导思维的三个方面迁移:一是由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回扣道路自信,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二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全方位外交,“中国特色”全方位、全领域。三是伟大实践诞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实践。

三、思想:回应核心素养、时代发展和历史大势的要求,厚植家国情怀

没有思想引领的历史教学,其价值令人生疑。核心概念、迁移理解、主题思想是概念式历史教学的核心,思想认识与价值引领成为归依,三者渐进和融通促进历史教学实现立意与理念、学史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立足核心概念确立教学主题,立足迁移理解组织教学活动,立足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我对这一课的教学有三点交代。

第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置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下,抓住一個核心概念,确立一个教学主题,形成一个价值观念。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一堂课教给学生“离开学校忘记不了的东西”,那就是思想。

第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长河中观察,凸显中国道路的时代和世界意义,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第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势中进行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建基于殖民侵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给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人民幸福、共同富裕,五位一体,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四、结语:对历史教学的期许

有思路,有思维,有思想,历史教学当“三思”而行。我对历史教学有两点期许。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再造而非空洞说教。一节节历史课应该是思想的一次次淬炼,让学生身处课堂如同完成一次次精神洗礼与价值修行,家国情怀愈加浓厚,初心使命愈加坚定。用主题概念的方式,将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根植在青年学子的血脉之中。因此,必须清醒“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种固守成论、没有主题思想引领的历史课堂难堪大任。

第二,基于学史明智的精神成长而非死记硬背。历史是在认识了思想之后彰显其实质,学习历史是在形成了思想认识之后体现其价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一本历史教材教下来,学生脑袋里只剩下那么一点可怜的人与事。因此,必须清醒认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那种照本宣科、没有精神涵育的历史教学令人堪忧。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三思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三思法”直击平衡问题核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