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莱州司仓参军李万墓志考释
2023-05-30孙衍胡慧欣
孙衍 胡慧欣
摘 要:通过对李万墓志的释读,重点考述了墓志所涉及的赵郡李氏世系及李万本人的生平、历官等相关问题。李万墓志为研究唐朝选官制度及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资料提供了新线索。
关键词:李万;赵郡李氏;安史之乱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05
0 引言
笔者收藏有一张《燕故莱州司仓参军李府君墓志铭》拓片,经调查得知,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墓志纵38厘米,横37厘米,正书20行,满行20字。未见志盖。
墓志录文如下(文中/为转行):
燕故莱州司仓参军李府君墓志铭并述/
范阳卢纵撰/
公讳万,字伯盈,赵郡赞皇人也。昔老聃迈德,自周干/木,三世将赵。克济厥美,贻之后昆。公王父太冲,有唐/祠部郎中。烈祖嗣业,同州司户。皇考虚己,蒲州安邑/令。弈叶一德,继轨前修。公生而炳灵,实禀淳粹。忠信/孝友,宣慈惠和。观书必通于诂训,属词必合于风雅。疏/鄙轻浮,好尚朴素。弱冠补太庙斋郎,卌调补东莱掾。/地迩海隅,邑多豪猾。兼领牢事,不贷奸人。察使举能,/奏课居最。寻返初服,家于洛师。虽天地鼎新而向晦/息宴,识真之士独许其高。天不憖遗,歼我良哲。以大/燕圣武二年七月三十日终于中都从善里之私第,享/年卌九。呜呼哀哉!以其年八月九日榷窆于河南龙/门乡之平原,礼也。有子二人,曰美,曰虞。孩提在疚,礼/越常伦。夫人清河张氏,怨终天之莫追,痛攀号之靡/反。有弟曰歆,曰华,曰苕,以余从询也。之游敢孤叔兮,/之托含悽啜泣。强述铭云:/
颀颀硕人兮,委天之和。惟精惟一兮,莫知其他。芳名/振耀兮,宦蹉跎。弃我而逝兮,将奈何。群弟恸绝兮,岩/之阿。松门掩翳兮,生茑萝。/
1 李万家族世系考
1.1 赵郡李氏的源流
查李万其人,史籍无传。根据墓志可知,李万“字伯盈,赵郡赞皇人也”。赵郡赞皇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赞皇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始析置房子为赞皇县,属栾州,大业中改属赵郡,唐属赵州。”志载“昔老聃迈德”。老聃,即老子,又名李耳。《高士传·卷上·老子李耳》载:“老子李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①在中国正史记载中,老子是李姓的第一人,故后世李姓多将老子附会为李氏始祖。墓志又载“自周干木,三世将赵”。干木,即干木大夫李宗。三世将赵,或指李同、李兑、李跻三代为赵将。《新唐书·卷七○上·表第一○上·宗室世系上》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②
志载“克济厥美,贻之后昆”,出自李隆基《端午》“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形容李氏祖先的荣耀与美德在后世子孙中传承发扬。李氏乃赵郡望族,宗党豪盛,其家族成员事迹主要见于《魏书》及《北史》。
《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案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牧。”③“武安君牧”即李玑次子、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新唐书·卷七二上·表第一二上》:“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赵纳顿弱之间,杀牧……牧三子:汨、弘、鲜。汨,秦中大夫、詹事,生谅、左车、仲车。左车,赵广武君,生常伯、遐。遐字伯友,汉涿郡守,生岳、德、文、班。岳字长卿,谏议大夫,生秉、义。秉字世范,颍川太守,因徙家焉。生翼、协、敏。敏,五大夫将军,生谟、道、朗。谟字道谋,临淮太守,生哆、华、旭。哆字子让,上党太守,生护、元。护字鸿默,酒泉太守,生武、昭、奋。武字昭先,东郡太守、太常卿,生赞、修、弈、就。修字伯游,后汉太尉,生谅、叔、训、季。谅字世益,赵国相。生膺,字元礼,河南尹。生瓌、瓒,瑾。瑾字叔瑜,东平相,避难复居赵,生志、恢、宣。”④
《北史》载:“左车十四世孙恢,字仲兴,汉桓,灵间,高尚不仕,号有道大夫。恢生定,字文义,仕魏,位渔阳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晋。平字伯括,为乐平太守。机字仲括,位国子博士。隐字叔括,保字季括。位并尚书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时谓之四括……机子楷,字雄方,位书侍御史,家于平棘南。有男子五人,辑、晃、棨、劲、睿。辑字护宗,晃字仲黄,棨字季黄,劲字少黄,睿字幼黄,并以友悌著美,为当世所宗,时所谓四黄者也……睿位高平太守,二子、勖、充。其后,慎、敦居柏仁,子孙甚微。义南徙故垒,世谓之南祖。勖兄弟居巷东,盛兄弟居巷西,世人指其所居,因以为目,盖自此也……勖字景贤,位顿丘太守。勖生赵郡太守颐,字彦祖。颐生勰、系、曾,各有令子。”⑤
志载“公王父太冲,有唐祠部郎中。烈祖嗣业,同州司户。皇考虚己,蒲州安邑令”。李万曾祖李太冲、祖父李嗣业、父亲李虚己均不见于史籍。洛阳出土的《唐故蒲州安邑县令李府君墓志》载:“府君讳虚己,字并同,赵郡赞皇人也。昔者韩信尊师,广武悬其胜负。且渠傲礼,高平制其逆顺。迁洛而骍旌与盟,涉河而黄龙配极。至濮阳文侯希礼生遂州总管孝威,衣冠推邺下之盛,姻族擅山东之美。遂州生我祠部郎中太冲,祠部生同州司户参军嗣业,先朝论姓氏者曰‘太冲无兄,言‘赵李之冠难其右也。”由此可知,李万五世祖为李希礼,四世祖为李孝威。而李希礼、李孝威事迹均见于《北史·李顺传》。李希礼主要活跃于东魏、北齐时期,“字景节,性敦厚,容止枢机,动遵礼度。起家著作佐郎,修起居注。历位太常少卿,兼廷尉少卿,行魏尹事,豫州刺史。仍居议曹,与邢邵等议定礼律。卒于信州刺史”。李孝威活跃于隋代,“字季重,涉学有器干,兄弟之中,最为敦笃。位太尉外兵参军,修起居注。仕隋,礼部侍郎、大理少卿”。“昔者韩信尊师,广武悬其胜负。且渠傲礼,高平制其逆顺”中的“广武”即赵国广武君李左车,“高平”即北魏高平郡王李顺。《魏书》载:“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父系,慕容垂散骑侍郎,东武城令,治有能名。太祖定中原,以系为平棘令。年老,卒于家。赠宁朔将军、赵郡太守、平棘男。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神瑞中,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始光初,从征蠕蠕。以筹略之功,拜后军将军,仍赐爵平棘子,加奋威将军。”⑥李顺为“李氏三祖”之“东祖”,赵郡李氏传袭至李顺时已处于极盛时期,其家族势力在北朝政权中举足轻重,可与当时的北魏四家“崔、卢、郑、王”并称。李顺在拓跋焘在位时,先后从征柔然,征伐大夏的赫连昌、赫连定,并12次出使北凉,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且渠傲礼,高平制其逆顺”即表现了李顺斥责北凉国主沮渠蒙逊不为礼,并使其“拜服尽礼”的事迹。后李顺极力阻止拓跋焘讨伐北凉,被崔浩揭发“不忠误国”,遂被诛杀。之后,李顺四子李敷、李式、李弈、李囧显达,李顺被追封为高平宣王。李万七世祖为李式,六世祖为李宪。《魏书·卷三六·列传第二四》:“敷弟式,字景则。学业知名。历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西兖州刺史,濮阳侯……式子宪,字仲轨。清粹,善风仪,好学,有器度。……永熙中,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儀同三司、尚书令、定州刺史,谥曰文靖。”⑦
据《李虚己墓志》载,李万之父李虚己“起家以明经高第,历陈州司兵、濮州司户参军、于潜、安邑二县令”,可补李万志文中李虚己的仕历情况。
综合史籍和墓志,李万家族世系虽越千年而传承清晰。由此可证,赵郡李氏子息甚多,且多与北方高门望族甚至皇室联姻,缔造了“衣冠推邺下之盛,姻族擅山东之美”的家族累世兴旺的辉煌,故时人论曰“赵李之冠难其右也”。
1.2 李万的其他家族成员情况
李万有子二人:李美、李虞,史籍未载。
夫人清河张氏,未详其人,但据《张氏宗谱》记载“天下张姓出清河”,清河张氏在隋唐时为名门大族,由此可印证前文李氏姻族之盛的观点。
据《李万墓志》载,李万有弟三人,分别是李歆、李华、李苕,而《李虚己墓志》则多录一人李韶。《新唐书·赵郡李氏世系表》中仅录李虚己三子,即李万、李韶、李苕,李华为李恕己之子,未录李歆。故此两方墓志可互为补缺并校史籍之误。李韶官延陵丞,李苕官越州录事参军,李歆未知,而李华则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其生平事迹可见《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列传第一四〇下》载:“李华字遐叔,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擢第。天宝中,登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⑧《李虚己墓志》载,李华“蹈百行之极,函六义之精,未冠而名擅登科,及亲而欢从奉檄”。李华善属文,与兰陵萧颖士友善,世称“萧李”。与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萧颖士、邵轸善、赵骅等共倡古义,时人称之“殷颜柳陆,李萧邵赵”,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安史之乱中,李华扈从唐玄宗不及,被叛军俘获并授予伪职。《新唐书·卷三〇三·列传第一二八》载:“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⑨
1.3 李氏家族的迁徙
李氏始祖李耳为陈(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后入秦。后世干木大夫李宗被魏封于段(今山西省武乡县),其后世居赵地。李昙被封为柏人侯,葬于柏人西(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后李氏分房,李崇为陇西房,李玑为赵郡房。自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今河北省邯郸市),号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自东汉李楷时徙居平棘南(今河北省赵县),通号平棘李氏,而后其子孙多次分枝迁徙。根据资料显示,李宪墓志于同治九年(1870)出土于河北赵县西段村,而李希礼墓志于1975年出土于河北赞皇南邢郭乡南邢郭村。由此证明,自李希礼时李氏一支迁徙至赞皇。李万及其父李虚己墓志皆云志主为赵郡赞皇人,且李虚己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卒于“东都鼎门之外第”,次年“榷窆于河南龙门之北原”。“外第”指正宅以外的住宅,可证李虚己为寓居在河南洛阳,其家仍为河北赞皇,这点从前文“华母在邺”可以证实。而李万“家于洛师”“终于中都从善里之私第……榷窆于河南龙门乡之平原”,其“私第”、葬地与其父相一致,证明了李万家族定居洛阳的史实。由此可判断李万一支李氏家族迁徙路线为陈→段→柏人→赵郡→平棘→赞皇→洛阳。
2 李万的生平及仕宦经历
将《李万墓志》与《李虚己墓志》比较分析,可确定李万的身份及其家族仕宦情况。依照墓志记述,李万卒于大燕圣武二年(757)七月三十日,享年四十九岁。按古人年岁皆为虚岁,以此推算,李万当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少年时期的李万“生而炳灵,实禀淳粹。忠信孝友,宣慈惠和。观书必通于诂训,属词必合于风雅。疏鄙轻浮,好尚朴素”,颇具世家子弟的教养和风范。
李万“弱冠补太庙斋郎”,并未提及科举经历,其入仕方式当为以门荫入仕。在唐朝门荫制是与科举制并行的选官制度,世家子弟凭借先人宦绩而入仕。唐朝太常寺置太庙斋郎一百三十人,其所领两京郊社署置郊社斋郎一百一十人,鸿胪寺司仪署置斋郎三十人。唐初规定选补斋郎要从七品官子弟中简选,且限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需粗通文义、仪容端正。开元时期,斋郎简选门槛提高,太庙斋郎“取五品以上子孙,六品清资常参官子补充”。李万之父李虚己官至蒲州安邑令,其祖父李嗣业官至同州司户,品阶均为正七品,故李万乃延唐初制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太庙斋郎的释褐放选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任职年久逐步迁升室长、掌坐、掌次等,考满后直接授官,期间至少需要十四五年;另一种做斋郎待考满后,经六考于吏部简试,如贡举法,中第者于吏部注冬集散官,不第者番上如初,再经六试而仍不第者亦酌量予注散官,此间至少需要六至八年。李万四十岁“调补东莱掾”,其任职斋郎时长约二十年,应属期满后直接授官。
开元二十六年(738),李万官至莱州司仓参军,即东莱掾。掾,又称“曹掾”“掾史”,掌管一曹事务。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因北齐州、军、府仓曹参军事之职,于州置司仓参军事。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改司仓参军事为司仓书佐。唐武德初复改郡为州,改司仓书佐为司仓参军事,上中下州均置,掌仓贮、租赋、财货、市肆之事。下设司仓佐、司仓史以佐司仓参军事办事。诸州各置一人,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
当时的莱州“地迩海隅”,管理松懈,导致“邑多豪猾”,作奸犯科者颇多,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李万任职莱州司仓参军后,除掌仓贮、租赋、财货、市肆之事外,还“兼领牢事”,负责整顿地方治安,做到“不贷奸人”,由是莱州田赋征收、刑狱诉讼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得到改善。此后,李万政声远播,“察使举能,奏课居最”,为时人称赞。李万任职莱州在现存莱州志书中均无记载,此处可补史阙。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万“寻返初服,家于洛师”。安军反叛之初,兵锋正盛,唐军一路溃败,颇有改朝换代之势。士人阶级虽心存唐室,但对现实却无奈接受,这一点在《李万墓志》“虽天地鼎新而向晦息宴,识真之士独许其高”中得到真切的体现。安禄山占据东京洛阳后,于次年(756)正月初一建大燕国,年号“圣武”。《新唐书·逆臣传》载圣武二年正月安庆绪篡弑安禄山之后,“既袭伪位,改载初元年”⑩,但《旧唐书》与《李万墓志》在这一年仍采用“圣武二年”纪年,表明这一年叛军控制区域仍使用安禄山年号,所谓“改元载初”一事与史实相悖。
3 结语
众所周知,“大燕”国祚短暂,仅历七年,且大部分失地官民心向唐室,多用大唐年号,存留下来的燕国墓志数量稀少。据统计,现存出土的约六千方唐代墓志中,大燕年号墓志仅三十余方,因此《李万墓志》的价值十分珍贵。
《李万墓志》的整理与研究填补了传世文献所载史料的不足,对研究赵郡李氏家族世系有正史、补史的价值。通过对墓志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唐朝的选官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志文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乱背景下沦陷区士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以及“燕”政权统治内部的矛盾,首次直观地描述了中唐时期莱州地区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补充和研究莱州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史料。
注释
①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老子李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上:表第一○上:宗室世系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③⑤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二上:表第一二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⑥⑦魏收.魏书:卷三六:列传第二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⑧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列传第一四〇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〇三:列传第一二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⑩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逆臣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