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急诊患者的护理要点

2023-05-30谭彩慈

健康之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骨科肢体情况

谭彩慈

骨科急诊患者往往存在伤势重、面积广的特点,常伴随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等,严重者并发感染,随时存在生命危险。因此,医护人员能否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非常重要。但现阶段,多数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将重点放在救治上,从而忽视护理。为此,本文针对骨科急诊患者的护理要点進行科普,以期提高大家对骨科护理的重视程度,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术前护理

发生创伤、骨折的患者在入院接受手术前,需先行进行处理,充分将患侧肢体的衣袖脱去、剪开,及时清理污垢,保证创口清洁。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用药物冲洗,用清水即可,避免出现感染等不良事件。同时,还要对患肢进行全面观察,如出现活动性出血,记录好出血部位、情况、严重程度,及时使用止血带处理。止血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时放松,每1 h放松5次左右,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肌肉痉挛、局部组织坏死等。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全面查看患者肢体损伤情况,涉及皮肤完整程度、出血量、肿胀程度、伤口状态、骨组织是否畸形、出血等,评估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进一步分析患者骨折、关节脱位发生情况,上报医师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上述操作均需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免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此外,需要监测急诊骨折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血压、脉搏、体温等,根据医嘱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术中护理

急诊骨科患者可能伴有多处损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中密切配合急救医师完成各项操作,尽可能提高救治率;同时,掌握患者基础情况,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危险,及时发现术中异常情况,并对症处理,避免因感染、并发功能衰竭等情况,危及患者生命。术中还需做好保温工作,低体温属于术中常见不良情况,此时护理人员需要调整手术室温湿度,提前准备好恒温毯;术中输注的液体、冲洗液体均需要经过水浴加热,保持在标准温度以上才可给予输注或冲洗;术中尽可能减少患者躯体暴露范围,使用棉被等覆盖未损伤部位,避免体温流失。

术后护理

对于急诊骨科患者,术后持续、长效的生命体征观察和疼痛评估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心电图、呼吸、血压等监测应贯穿急诊始终,上述指标是反映患者机体稳定性的重要参考。了解患者疼痛情况,以实际疼痛为依据选择合理的镇痛方法,如患者疼痛较轻,尽量不使用药物镇痛,可采取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以提高疼痛阈值。需要注意,患者若无法耐受疼痛,应遵医嘱配合适当的镇痛药物,同时做好不良反应监护。

术后需要观察病情变化。以手外伤急诊入院患者为例,对其末端血液循环、皮肤颜色进行动态观察,观察是否发生异常。当出现体表温度降低,肿胀明显等,提示存在血液循环异常,要及时处理。体温能够反映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可结合切口、伤口周围是否渗液进一步确认。为预防感染,敷料应做到整洁、完整。对于部分骨折后固定支架、石膏固定的患者,需要观察是否固定妥当、安全。

体位是影响骨科急诊患者治疗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术后取舒适体位,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准备功能垫;根据手术方式、骨折部位的不同,正确摆放肢体。此外,家属应多关注患者术后饮食,这是保证营养供给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机体康复水平。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早期以流食为主,逐渐向普食过渡。此过程中,选择优质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为宜,忌辛辣、刺激。不同患者在病情、过敏史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家属多加照料,在营养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患者个人饮食偏好,以提升食欲。

术后包扎、制动的注意事项

首先需明确的是,骨科急诊患者术后包扎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伤口、避免污染,最主要的是对伤口起到一定压迫,避免深部组织损伤、肢体肿胀等,且能预防严重受损的肢体出现静脉充血等,改善局部血运。患者术后包扎时,需要注意损伤的相邻皮肤面的隔离与保护,比如手指损伤,两手指之间需要隔开,否则容易造成糜烂。包扎前,需充分考虑损伤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环绕包扎。

患者术后可能由于机体免疫力低、创伤因素等原因出现组织反应,而良好的术后制动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考虑患者功能受限情况和功能位。但需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修复的组织再次移位、断裂等,应根据实际损伤情况给予一段较长时间的制动护理。比如肌腱吻合术患者以3~4周制动为宜,骨折患者石膏固定制动一般需要4~6周的时间,关节脱位复位患者则一般制动4周。

心理护理

骨科急诊患者往往由于对创伤等事件存在一定后怕感,导致心理状态不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康复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此时,需要从护理人员、患者、亲朋好友三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要动态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尤其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充分保护其隐私,在给予尊重后再进行交谈。可从专业化角度分析情绪不良的原因,鼓励患者通过写日记、语言交流等方式及时表达,指导其掌握一定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同时,护理人员可强化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宣教,使其明确心理状态对整体健康水平产生的影响。

从患者角度来看,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具备一定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应当与护理人员沟通,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技巧,平时有意识地控制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亲友的关爱和理解是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创伤的重要途径。亲朋好友需要明确患者的心理需求,与之交流、互动,多给予陪伴和照料,理解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如出现小情绪、小波动,换位思考,共渡难关。当然,患者的亲朋好友还需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避免自身负性情绪干扰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猜你喜欢

骨科肢体情况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特殊情况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