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积极心理资本与生涯适应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05-30于晓琳王姝娴
于晓琳?王姝娴
摘 要 为探讨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在其中的影响机制,采用自我同一性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以及生命意义感量表对81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能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这种作用不仅分别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的单独中介作用实现,还可以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有一定的增强效应,且这种效应可通过提高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发挥作用,为提升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提供启发。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生命意义感;高中生
分类号 B844
DOI:10.16842/j. cnki. issn2095-5588.2023.05.004
1 引言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其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并深入了解健康生命的价值。由此可见,培育生命意义感是高中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领会、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明确生命中的目标、任务或使命,包括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两维度(张姝玥玥等, 2010; Steger, 2009)。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频发,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20岁年龄组意外伤害死亡中的第一死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21)。依照意义治疗创始人弗兰克尔的观点,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皆是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维克多·弗兰克尔, 2010; Steger et al., 2008)。为形成连贯的、可理解的生命意义,个体需要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整合和概括过去、现在的生活经历及未来的人生走向(Vazeou-Nieuwenhuis, 2016),这势必涉及个体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对自我认识的统合,并在积累心理资源的基础上逐渐生出应对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产生“有意义”的感觉,即生命意义感。对于急需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高中生来说,其同一性的构建程度、积极心理资源的积累水平以及应对生涯变化发展的能力状况是影响生命意义感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高中生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加强生命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生命意义形成的基本需要满足模型(以下简称“满足模型”)指出,当自我的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将获得并感悟到生命意义(Martela et al., 2018; Van den Broeck et al., 2016)。反之,自我与环境之间将陷入不平衡状态,从而体验到无意义感和痛苦。因此,自我探索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张荣伟, 李丹, 2018),这对于处在建立自我同一性关键期的高中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郭金山,车文博, 2004)。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義感关系紧密(Steger &Kashdan, 2007),二者是青少年自我协调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同一性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张舒, 刘亚楠, 2016;Hye& Tae, 2018)。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自我同一性正向影响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影响很可能是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的共同作用实现的。一方面,根据满足模型的观点,处于自我与环境不平衡状态中的个体想要对抗痛苦、重获生命意义,将会从外在归因逐渐转向内在的自我探索(张荣伟, 李丹, 2018),这时急需对自身积极心理因素投入更多关注,才能有助于生命意义的获取(张荣伟等, 2020)。不止于此,该模型还认为,若个体自我探索成功,其存在感得以增强,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有利于自我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最终获取生命意义(张荣伟, 李丹, 2018)。实际上,该模型所提及的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即为积极心理资本,包括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和乐观四个关键因素(张阔等, 2010; Luthans et al., 2005),其与自我同一性(林井萍等, 2018)和生命意义感(张晓州等, 2019;周芳洁等, 2015; Schlegel et al., 2009)之间的紧密关联均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与同一性混乱的个体相比,同一性成功构建的个体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乐于接受挑战并坚韧刻苦,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吴静, 2012),这均体现出不同自我同一性水平的个体在积极心理资本关键因素上的表现差异。同时,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体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因素(张晓州等, 2019),对生命意义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张晓州等, 2019;周芳洁等, 2015; Schlegel et al., 2009)。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不仅对未来怀有乐观期望(Huang & Luthans, 2015),还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行为,使其生活满意度和身心愉悦感得以显著提升,真正体验到生命意义感(周芳洁等, 2015)。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另一方面,自我与外部世界不断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实质上对应着个体的生涯发展(关翩翩, 李敏, 2015)。满足模型中反复提及的这种在自我与环境之间需不断动态调整的平衡能力即为生涯适应力,具体是指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甚至是重大事件时的心理资源,以及个体适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包含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赵小云, 郭成, 2010; Savickas, 2005),其与自我同一性(李亚真等, 2008; 王翠荣, 2012)、积极心理资本(陈莹, 2022)和生命意义感(杨强等, 2021)之间均具有明显关联,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诚然,每个人对其自身的生涯规划势必建立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这表明个体成功构建自我同一性有利于生涯发展,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生涯规划认同感。研究发现,处于不同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涯成熟度水平,表现为同一性形成地位越高,生涯成熟度也相应越高(李亚真等, 2008)。并且,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也表明,自我同一性水平对生涯成熟度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经过自我探索后,将逐渐明确自身生涯方向,对职业目标的选择也不断趋于合理(王翠荣, 2012)。同时,生涯适应力对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现为当个体将生涯纳入生命生活中时,其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将得到提升,从而更加领会自己的生命意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目标、任务和使命,其生命意义感水平也随之提高。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生涯适应力在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由此可见,基于满足模型,积极心理资本与生涯适应力在自我同一性影响生命意义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即自我经过拓展与整合后,其结构得以完善,有助于更好地挖掘个体积极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使个体可以在面对生涯发展任务的过程中更加迅速地适应生涯角色的变化以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主、关系和胜任需要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随之形成一种整合的愉悦感,最终感悟到生命意义(岸本鹏子等, 2022; 商士杰等, 2016)。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在自我同一性影响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满足模型为理论基础,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改进高中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提供实证参考。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以江苏省某中学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征得其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810份,剔除未完成问卷和随意作答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73份(有效率95.43%)。其中,男生344人,女生429人。高一276人,高二227人,高三27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6.59±0.91岁。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我同一性量表
由加藤厚编制,张日昇(2000)修订,包括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维度,共12题。采用6点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自我同一性发展越好。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结构效度良好,χ2/df=1.90,CFI=0.98,TLI=0.96,RMSEA=0.04,SRMR=0.02。
2.2.2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由张阔等(2010)编制,包括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四个维度,共26题。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越好。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结构效度良好,χ2/df=2.52,CFI=0.93,TLI=0.90,RMSEA=0.05,SRMR=0.03。
2.2.3 生涯适应力量表
由Hou等(2012)修订,包括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主、生涯信心四个维度,共24题。采用5点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生涯适应力越好。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结构效度良好,χ2/df=2.73,CFI=0.93,TLI=0.90,RMSEA=0.05,SRMR=0.03。
2.2.4 生命意义感量表
由Steger等編制,王鑫强(2013)修订,包括拥有意义和追寻意义两个维度,共10题。采用7点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生命意义感状况越好。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结构效度良好,χ2/df=7.18,CFI=0.95,TLI=0.91,RMSEA=0.09,SRMR=0.03。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8.3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包括选择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匿名作答及部分反向计分等程序控制手段,并在数据收集后,采用方法潜因子控制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加入方法因子后,模型拟合指数并未出现明显改善,表明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详见表1。
3.2 各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和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详见表2。
3.3 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间的关系: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采用Mplus 8.3检验自我同一性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85, t=30.15, p< 0.001),模型拟合度为χ2=44.23,df=4,p< 0.001,CFI=0.97,TLI=0.92,RMSEA=0.11,SRMR=0.03,符合测量学要求。假设1成立。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将性别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加入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两个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假设模型χ2=310.05,df=48,p< 0.001,CFI=0.93,TLI=0.90,RMSEA=0.08,SRMR=0.05,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其次,检验假设模型中的每一条路径,结果表明(图2):(1)自我同一性正向预测高中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资本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2成立。(2)自我同一性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生涯适应力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生涯适应力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假设3成立。(3)自我同一性正向预测积极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生涯适应力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即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假设4成立。
根据路径分析原理,如表3所示,分析模型中的直接路径“自我同一性→生命意义感”,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52。模型的总间接效应包括间接路径1(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间接路径2(自我同一性→生涯适应力→生命意义感)和间接路径3(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生命意义感)三条路径,且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总间接效应值为0.34,说明自我同一性既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也可以通过上述中介路径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
4 讨论
本研究以满足模型为理论基础,关注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自我同一性可直接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也可通过加强积极心理资本,继而提高生涯适应力来提升其生命意义感。这有助于深入了解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形成机制,并为未来的针对性辅导提供实证依据。
4.1 自我同一性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生命意义感存在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1,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Hye & Tae, 2018)。同一性的确立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关系到其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体验自身价值和人生意義的程度(张日昇昇, 陈香, 2001)。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同一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不断进行时间维度上的自我整合,其世界观相应就会更加连贯,同时也就更倾向于反思自己的未来目标,从而增强自我存在感和自我决定感(许拥旺等, 2015)。从满足模型来看,以上均有利于个体与环境互动中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并有利于其最终获得生命意义感(张荣伟,李丹, 2018; Van den Broeck et al., 2016)。相反,同一性混乱的个体通常表现出对当前生活的自我投入感和目标感丧失,同时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极易陷入无意义感(Marcia, 1966)。
4.2 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同一性和生命意义感间起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2,其与自我同一性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均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林井萍等, 2018; 张晓州等, 2019; 周芳洁等, 2015; Schlegel et al., 2009)。根据满足模型的观点,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未获满足时,个体陷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并体验到无意义感和痛苦。为重获生命意义,个体将从外在环境中探索转向内在的自我探索(张荣伟, 李丹, 2018)。在这一阶段,个体对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关注程度将进一步决定其生命意义的获取(张荣伟等, 2020)。同时,若个体自我探索成功,又将随之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进一步有利于其自我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从而获得生命意义(张荣伟, 李丹, 2018)。由此可见,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能否适应环境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生命意义感的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此外,从积极心理资本的四个关键因素(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来看,有研究者认为,发展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获得生命意义的方式之一,希望和乐观也是高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表现(程建伟等, 2021)。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对自我具有较大信心,且对自我发展怀有更大希望,在不断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不畏困难,韧性十足,并能在目标实现时感受到更强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进而有助于通过以上良性循环体验到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周芳洁等, 2015)。
生涯适应力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生命意义感间起中介作用,且与积极心理资本共同构成自我同一性影响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模型,验证了假设3和假设4。实际上,从满足模型的角度来看,个体最终能否获得生命意义主要取决于自我在与环境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其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该互动过程实际上对应着个体的生涯发展(关翩翩, 李敏, 2015),在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即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赵小云, 郭成, 2010; Savickas, 2005)。也就是说,个体的生涯适应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情况,从而可以推断其生命意义水平(张荣伟, 李丹, 2018)。生涯适应力又势必需要以一定程度的自我同一性水平和积极的心理资源为基础,进而在面对生涯发展任务的过程中更加迅速地适应生涯角色的变化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达成包含自主、关系和胜任需要在内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最终感悟到生命意义(岸本鹏子等, 2022; 商士杰等, 2016)。
4.3 研究价值与局限
在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探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为提升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本研究为高中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即围绕高中生群体的几项重要问题,包括自我同一性形成、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职业生涯发展和生命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提示针对尚未成功建构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培育时,需着重建立其积极心理资本,并加强生涯适应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提升生命意义感,同时也可以为其未来发展积极赋能,从而实现统筹兼顾的目的,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支持力量。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需未来研究进一步完善:(1)针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水平的探讨以生命意义感总分为指标,也有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的两个维度之间可能是彼此独立的关系(张姝玥玥, 2019;Fischer et al., 2020; Steger et al., 2006),并且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例如,生命意义感两维度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下被发现呈负相关关系,在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文化下则呈正相关关系(Steger et al., 2008)。这表明生命意义感两维度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张姝玥玥, 2019)。目前以生命意义感总分为指标(马茜芝, 张志杰, 2020;Trzebi ski et al., 2020)和对生命意义感分维度单独讨论(Steger et al., 2006; Steger et al., 2008)的做法均有采用。鉴于本研究探讨的是高中生群体生命意义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因此选用生命意义感总分作为考察指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化高中生在生命意义感两维度上各自的形成机制并进行更有意义的深入探讨;(2)以自我同一性总分为指标,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同一性发展越好。实际上,根据张日昇昇(2000)的观点,个体在同一性三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还可进一步区分出包括同一性形成和同一性扩散等在内的六种自我同一性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类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群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不同同一性地位的类别群体在生命意义感形成机制上的异同,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生命意义感干预研究奠定基础;(3)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时间推移呈现持续性发展的态势(徐娜等, 2011)。同时,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水平也会随自身成长发生动态变化(蒋海飞等, 2015)。对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并处于人生观建立关键时期的高中生群体来说,通过纵向追踪研究考察该群体的复杂动态心理变化机制更有价值,本研究的方法有局限性,对此尚无法探讨,还需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
5 結论
(1)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积极心理资本、生涯适应力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能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
(2)自我同一性不仅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涯适应力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生命意义感,还通过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生命意义感。
参考文献
岸本鹏子,李强,林珊珊(2022). 基本心理需要团体干预对低生命意义感初中生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杂志,30(5),1257-1262.
陈莹(20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家庭亲密度对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主动性人格和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效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0 (8), 1192-1196.
程建伟,郭凯迪,高磊(2021). 社会支持对贫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9 (1),152-156.
关翩翩,李敏(2015). 生涯建构理论:内涵、框架与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23(12),2177-2186.
郭金山,车文博(2004).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心理科学,27 (5),1266-1267.
蒋海飞,刘海骅,苗淼,甘怡群(2015).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 心理科学,38 (1), 123-130.
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2008). 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31 (2),447-450.
林井萍,陈龙丹,刘守乾(2018).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抑郁、自我同一性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45 (11), 2013-2016,2022.
马茜芝,张志杰(2020). 高中生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同伴依恋和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6 (2),168-174.
商士杰,白宝玉,钟年(2016). 家庭社会阶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 (6),1108-1111.
王翠荣(2012). 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生涯成熟度、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教育与职业,(20),77-79.
王鑫强(2013).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1(5),764-767,763.
维克多·弗兰克尔(2010). 活出生命的意义. 北京:华夏出版社.
吴静(2012). 从自我同一性、心理资本到工作绩效—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2),98-102.
徐娜,王国霞,盖笑松(201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4),137-140.
许拥旺,张卫,许夏旋(201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3-87.
杨强,龚婧婧,许丽媛,游津津,叶宝娟,张莹莹(2021). 父母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9(4),846-849.
张阔,张赛,董颖红(2010).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8(1),58-64.
张日昇昇(2000). 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 心理科学,23 (4),430-434,510.
张日昇昇,陈香(2001).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1),11-16.
张荣伟,李丹(2018). 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基于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26(4),744-760.
张荣伟,连榕,李丹,Pual T. P. W.(2020). 意义疗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基于存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学探新,40(3),195-202.
张舒,刘亚楠(2016). 自我同一性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作用. 心理学进展,6(5),588-594.
张姝玥玥(2019). 青年学生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姝玥玥,许燕,杨浩铿(2010). 生命意义的内涵、测量及功能. 心理科学进展,18 (11),1756-1761.
张晓州,罗杰,彭婷(2019).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6),16-21,46.
赵小云,郭成(2010).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8(9),1503-1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21).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周芳洁,范宁,王运彩(2015). 大学生大五人格、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3(12),1866-1871.
Fischer, I. C. ,Secinti, E. , Cemalcilar, Z. , & Rand, K. L. (2020) . Examining cross-cul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urkey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 (10) , 1341-1358.
Hou, Z. J. , Leung, S. A. , Li, X. , Li, X. , & Xu, H. (2012) .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 — China form: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0 (3) , 686-691.
Huang, L. ,& Luthans, F. (2015) . Towar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 Creativity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lied Psychology, 64 (2) , 444-472.
Hye, J.,& Tae, K. (2018) . Family strengths, ego-identity, 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erceiv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 Development, 9 (8) , 901-907.
Luthans, F. , Avolio, B. J. , Walumbwa, F. O. , & Li, W. (2005) .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 (2) , 247-269.
Marcia, J. E. (1966) .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 , 551-558.
Martela, F., Ryan, R. M., & Steger, M. F. (2018). Meaningfulness as satisfaction of autonomy, competence, relatedness, and beneficence: Comparing the four satisfactions and positive affect as predictors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9 (5) , 1261-1282.
Savickas, M. L. (2005)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 In S. D.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to work (pp. 42-70) . Hoboken: Wiley.
Schlegel, R. J. , Hicks, J. A. , Arndt, J. ,& King, L. A. (2009). Thine own self: True self-concept accessibility and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 (2) , 473-490.
Steger, M. F. (2009) .Meaning in Lif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Steger, M. F. , Frazier, P. ,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 (1) , 80-93.
Steger, M. F. ,&Kashdan, T. B. (2007) . St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meaning in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ver one yea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8 (2) , 161-179.
Steger, M. F. , Kawabata, Y. , Shimai, S. , &Otake, K. (2008). 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 (3) , 660-678.
Trzebi ski, J. ,Caba ski, M. , &Czarnecka, J. Z. (2020). Reaction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influence of meaning in life, life satisfaction, and assumptions on world orderliness and positivity.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25 (6-7) , 544-557.
Van den Broeck, A., Ferris, D. L., Chang, C. H., & Rosen, C. C. (2016) . A re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t 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 42 (5) , 1195-1229.
Vazeou-Nieuwenhuis, A. (2016) . Connecting the dots from a distance: Does mentally travel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increase searching for lifes mean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3 (2) , 16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