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惯习理论视域下译者主体性表征分析

2023-05-30郑欣琪南华

雨露风 2023年1期
关键词:布迪厄葛浩文能动性

郑欣琪 南华

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翻译学兴起了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借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概念与理论模式分析影响翻译实践中所受各种社会制约的因素。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1]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得到了国外读者的广泛认可。译者主体性是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是惯习驱动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同时也是翻译惯习外化的表现。本文以葛浩文译本《骆驼祥子》为例,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中的“惯习”理论,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中体现的对于文本选择、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方面的表征,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惯习”理论下的构建。

一、布迪厄的惯习理论

惯习是布迪厄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惯习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家庭教育、学校学习、工作、交际等一系列社会化活动中,逐渐学习、内化以及强化了他们所认识的社会规律,而产生的一套定势的行为倾向和思维模式”。[2]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在社会化中培养而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能让他们做出某些行为的潜在机制,是一种“社会化的主体性”。[3]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这种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又会外化为在社会活动中有规律的行为方式,从而进行社会实践。运用此概念于翻译活动的研究中,惯习则内化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译者的一种行为模式,影响译者翻译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在其社会化实践和翻译实践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这种思想习惯会在译者实践时产生惯性,潜移默化地影响译者长期的翻译行为。因此,译者在参与社会活动和感知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就赋予了译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译者“惯习”不仅影响翻译策略、措辞等微观方面,还在宏观方面影响其对文本的选择,[4]与此同时,使译者形成一整套独特的翻译行为模式。

二、译者主体性表征:基于惯习理论视角

在社会学的概念中,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本质上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统一。[5]

译者惯习一般包括对原作的选择、翻译策略和译者的翻译观点,[6]此外,译者的惯习同样会受到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性别、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所选取的翻译文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遵循的翻译思想都是译者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翻译惯习外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惯习驱动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一)惯习与译者的文本选择

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是译者翻译实践的第一步。葛浩文笔墨耕耘,其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几十年来,一直坚守两个原则来选择其翻译的选材: 一是文本得是他喜欢的,要契合他的阅读喜好及审美观念;二是适合自己翻译,文本的体裁、题材和语言风格要与自己的翻译能力及文学风格相匹配。[7]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小说的杰作,该小说影响最为广泛的英译本主要有四个,译者分别为Evan King(1945年版)、Jean James(1979年版)、施晓菁(1981年版)以及葛浩文(2010年版)。葛浩文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每20年左右就有一个新译本。他出版了《骆驼祥子》的新译本,是因为上一版的译本是几十年前出版的。此外,之前三个译本的翻译都“翻译得很糟糕,不是改结尾就是删减部分内容,要不就是译文生硬。读者有‘权利读到流畅易懂的英译,才能体会为何中国人会说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作品”。[8]

(二)惯习与译者的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将其惯性外化的表现。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以读者为依归,他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9]

首先,葛浩文主張忠实于“文本”。他曾说:“我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翻译时充分尊重原著。”[10]对于Evan King《骆驼祥子》的译本中其擅自更改故事情节,将祥子的悲惨命运更改为欢乐颂式结局,违背作者初衷,他表现出强烈的不赞同。葛浩文认为文学翻译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文化之间的协调员。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协调员,他认为译者应该首先尊重原著,其次应忠实于原著的精髓。

其次,葛浩文也格外重视译作的可读性。葛浩文“可读性”的思想溯源来自其对读者负责的“读者意识”。可以在他的许多译作中发现,多数译作都带有其亲自作序。译者为译本作序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信息,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骆驼祥子》的序言中,葛浩文就为其作了一篇长序,其中并没有太多地强化其对作品解读的倾向,而是集中于对老舍生平和文学创作生涯的介绍,最后他还对小说名的翻译和“北平”该地名的翻译提出了个人的见解。由此可以看出葛浩文作为译者,在作序时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原著作者人生历程进行了思考并且也为读者解读作品、思考作品提供更多的信息与空间。

葛浩文“可读性”除了体现在其为译本亲自作序外,还体现在他对于地道北京方言的处理,以及对原文所蕴含的一些京味文化的内涵的阐释,而这都与葛浩文作为一名汉学家的身份有关。葛浩文的多重身份和其译者主观能动性,让其译作能够站在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方位的阐释,从而达到汉学、美学浑然天成的翻译效果。

(三)惯习与译者的翻译策略

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译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翻译惯习密不可分,是译者翻译思想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葛浩文“对读者负责”原则在译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处理文本中出现的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地名、人名、习语的翻译时,考虑到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采用多种灵活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将原著翻译成为可读性、准确、可接受性强的英文书籍。

1.地名的翻译

《骆驼祥子》作为京味小说的典型代表,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书中充斥着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

例1: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11]3

When a British or French soldier says he wants to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or the Yonghe Monastery or the Eight Alleys red-light district, they understand.

评析:“八大胡同”是老北京人对于烟花柳巷的代称,它并不是广义地指北京的某八条胡同。在原著,老舍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达到委婉的表达效果,而葛浩文在翻译时,则对这一地名进行“伪忠实”的翻译,即在字面上进行忠实,保留了源语地方文化特色——“the Eight Alleys”,与此同时又对其进行补充说明,将内涵之义显化出来——“the light district”,从而实现意义上的忠实。“万寿山”其实是在北京颐和园内部,此处葛浩文在翻译时也是对其隐化之义进行显化处理,不直译“万寿山”,而是译为“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历史名园的代表,享有广泛的知名度,译为“颐和园”更加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因此,此处葛浩文发挥译者能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译者个体的作用,同时,也是他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彰显。

例2:他怀疑方家是跟邮局这个买卖——他总以为邮局是个到处有分号的买卖,大概字号还很老,至少也和瑞蚨祥,鸿记差不多。[11]73

He suspected that the Fangs might have some sort of financial arrangement with the post office, which had established moneymaking enterprises all over town,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like the Ruifuxiang Company and Hongji.

评析:“瑞蚨祥,鸿记”是老北京最负盛名绸缎庄,是众人皆知的前中华字号,被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此处葛浩文不仅对其进行了音译处理,并进行了补充说明,为中国特有名词逐渐被英语受众接受和认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人名的翻译

在原著《骆驼祥子》书中还出现了一些中国民间的传统形象,如“黄天霸”。

例3:在祥子眼里,刘四爷可以算作黄天霸。[11]62

In Xiangzis eyes, Fourth Master Liu was like Tyrant Huang of the Yellow Turbans.

例4:刘四爺看出地面上的英雄已成了过去的事儿,即使黄天霸再世也不会有多少机会了。[11]34

Fourth Master Liu could see that the heroes of an earlier age now belonged to the past, and even if the legendary Li Da and Wu Song were to reappear, their skills would find no outlet.

评析:在例3出现的“黄天霸”中,葛浩文为了易于读者理解原著的人物名称和人物特色,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例4中,葛浩文则将“黄天霸”所蕴含的江湖侠义之气这一人物形象改写为了同样带有这一气质、相比起黄天霸更耳熟能详的人物——《水浒传》中的李逵与武松,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3.习语的翻译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京味十足的现代小说,在原著中老舍大量地运用了颇具特色的习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其能动性还体现在能够破解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灵活地处理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理解差异的词汇。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常是“忠实”等褒义词的化身,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常会引起人们“卑劣”的联想。在《骆驼祥子》中,葛浩文的译本就针对这一文化现象做出了精彩的示范,针对在原著中多次出现“狗”这一词进行了灵活地处理。

例5:这么着吧,伙计,我给三十五块钱吧;我要说这不是个便宜,我是小狗子;我要是能再多拿一块,也是个小狗子![11]29

How about this, young man—I?ll give you thirty-five yuan. I?d be a liar if I said I wasn?t getting them cheap, but I?d also be a liar if I said I could give you even one yuan more.

评析:在此处的“小狗子”一词中,葛浩文没有根据其字面意思直译为“dog”,而是通过上下文推断,揭露其意义实则为“骗子”的意思。在英文中,“狗”并没有“骗子”之意,因此葛浩文将其进行了改写,发挥了他作为译者的能动性。

例6:“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11]80

“Well, aren?t you something! Throwing a meaty bun at a dog ensures it?ll never return.”

评析:此处为一句歇后语,此处体现了“狗”一词在中华文化中仍然是表达贬义,为了解决“狗”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葛浩文对于俗语的处理采用的是归化译法。

例7: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什么也甭说了。[11]163

As they say, marry a dog and share the kennel. There?s nothing more I can say.

评析:此处为一句谚语,葛浩文凭借自身对中文的高超理解和造诣,对其进行了直译,但同时又通过精心地选词,将其隐含之义表达出来,在形式上达到了简洁对等,内容表达上十分贴合,与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结语

本文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运用布迪厄社会学中的惯习理论进行分析,从文本选择、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探究葛浩文译者的主体性。在当前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应彰显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为我性,从而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中国的文学作品,促进中国文学“走出去”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作者简介:郑欣琪(1997—),广东汕头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

通讯作者:南华(1973—),湖北浠水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注释:

〔1〕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J].北京文学,1999(8):6-28.

〔2〕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 on Art and literature [C].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3〕Bourdieu, P., & L. J. D.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4〕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J].中国翻译,2011,32(1):5-13,93.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1-26.

〔6〕邢杰.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J].中国翻译,2007(5):10-15,95.

〔7〕本报记者 舒晋瑜.十问葛浩文[N].中华读书报,2005-08-31(13).

〔8〕葛浩文(美).史国强(译).我行我素:葛浩文与浩文葛[J].中国比较文学,2014(1):37-49.

〔9〕侯羽,朱虹.葛浩文為读者负责的翻译思想探究——以《骆驼祥子》英译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2):93-96.

〔10〕卜昌伟.英文版《狼图腾》中国首发[N].京华时报, 2008-03-14(44).

〔11〕老舍.骆驼祥子[J].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猜你喜欢

布迪厄葛浩文能动性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外语教育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社会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