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遇见(微小说)
2023-05-30戴涛
作者简介:戴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小说界》《百花洲》等报刊,著有微型小说(小小说)集《人生旅途》《美是生活》《我没有事》《夜泊峨眉》《一片苍茫》等,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新中国七十年微小说精选》《世纪微小说精选100篇》《202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等各种年度选本,有近百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载,并获得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奖项。
活了几十年,好像是忽然之间想到了生命在于运动。
至于如何运动,我想都没想就有了结论,直立行走。因为我一直记得人类的发展史,直立行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配,也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开始。
说走就走,吃罢晚饭,喝了一杯茶,便推门出去。妻子问:“干吗去?”我应:“走路去。”妻子用惊愕的眼神看着我,“怎么,不看电视啦?”
出了居住的小区,行走在安静的马路上,月光树影下,有微风袭来,夹带着含笑花的幽香,一下子感觉到神清气爽。便窃喜,这绝对比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比闷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惬意得多。
一路愉快地行走,一路思绪飞扬,不知不觉间我沿着小区环绕了一周,回到家看时间,恰好一小时二十分钟。身体微汗,通体舒畅,一篇小小说也想得八九不离十了。
从此,晚上的行走,便成了我的必修课。因为每天都会走路,路边一些原本很平常的事会重复引起我的注意。比如这两位,年龄应该有60多了,每晚都能见到他俩倚靠在十字路口东北角的同一个栏杆上,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四周。
这天经过时,我终于忍不住了问他们:“大哥大嫂,我见你俩每晚都守候在这儿,是在等什么人吗?”
男的看了我一眼,没吱声。
女的叹了口气说:“不是等人。”
“那你们是等……”
“等一只猫。”
“等一只猫?”
“嗯,都怪他。”女的用手指了指男的,“买了辆破电瓶车就显摆,大晚上的非要跑出来兜什么风,还非要带上妮妮。”
“谁知道前面一辆车突然停下来,还好我一个急刹车没撞上去。再说,谁又能想到妮妮会跑掉呢。”男的显得很
委屈。
“你还委屈,妮妮现在没人给它洗澡,没人给它做鱼吃,你说,它到底怎么样了啊?我现在每天都会想起第一次在小区里见到它时的情景,出生没几天的它声音都叫不出来,可怜巴巴地蜷缩在路边的草丛里。”
听了他俩的叙述,我只能说几句宽慰的话。从此,每晚经过他们身边时,我总会主动和他们打个招呼,彼此寒暄几句。
有一天晚上,我在走过金融人才公寓门前时,见到有几个人站在那里指指点点。我好奇,凑了上去,顺着他们指的方向,在马路对面,有一只狗蹲在那里。
一个人说:“我一大早就看到它了,怎么到了晚上还在。”另一个人说:“我白天见到它时,觉得它挺可爱,就想上前去逗逗它,它理都不理我,转身就跑。”有个声音显得很愤怒,“一定是住在金融人才公寓的人把它遗弃的。”马上有人表示异议:“不一定的,假如是金融人才公寓的,它早该跑进去找它的主人了。”又有人对异议提出了异议:“也不一定噢,狗是很有性格的,它在哪里离开了主人,一定要在哪等它的主人。”说话间,有人穿过马路试图接近它,它立刻起身跑了。
这以后,每当我走到金融人才公寓时,会不由自主地朝马路对面看,总能看到那只狗。
数天后,在我与等猫的老两口相遇时,脑子里忽然闪过一想法。我就问:“你们每晚要等到什么时间呢?”男的说:“到9点。”我一看时间还有半小时,我说:“那我就等半小时,然后陪你们去一个地方,就在附近。”
我带着他们来到了金融人才公寓门前,让他俩往马路对面看。“看到一只狗了吗?”我问。“看到了。”两人一起回答。于是,我把这只狗的故事說给他们听。他俩听完了故事一语不发,一直保持沉默。
第二天,当我行走到等猫的地方,发现只有女的一个人。“他人呢?”我问。“他去看狗了。”
我走到金融人才公寓门前见到了他,他正全神贯注地看着马路对面的那只狗。
“嗨,你来了。”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
他见是我便点了点头,随后显得有些感慨地说:“你看,这狗和猫好像真是不一样。”
“嗯。”我点头表示同意,就陪着他一块看狗。
过了一会儿,他说:“我想去摸摸它。”他刚翻过马路,狗又逃走了,他站在那里发呆。
接下来,我每晚会在等猫的地方看到她,在看狗的地方见到他。后来,她和他一起出现在看狗的地方。再后来,我看见他们竟然在马路对面逗着狗玩,我能听见两人的笑声,还有狗的欢叫声。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他们俩还有那只狗都不见了。
当然,我还要继续行走,带着温暖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