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质理论的敦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2023-05-30胡丽微韩鹏
胡丽微 韩鹏
关键词:产品设计;感质理论;敦煌文化;文化创意产品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以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消费主流,但在同质化的竞争之中,产品如何更好地成为文化衍生的载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关注的焦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的提出正是顺应用户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新的设计策略,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再创造方式,通过挖掘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赋予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实现产品的优质化和差异化[1]。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核心也从注重文化内容的表达升级为注重使用体验,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创新。感质理论作为挖掘文化内涵的理论方法,能够以更加科学的角度透过文化表面探寻其本质[2],赋予产品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策略。
1 感质理论概述
感质是事物所具有某种“质”的现象,反应主体在感受过程中对意识对象的某种独特的主观感受[3]。2003 年,出井伸之首次提出“感质理论”和“感质经济魅力”的概念,倡导产品设计需要创造感质及塑造生活经验层次的差异性[4]。感质理论就是为使用者提供美好的感受,在产品设计领域,感质理论由感质产品、感质场域和感质体验共同构成,如表1 所示,三者协同有助于实现产品满足用户深层次的感质需求。
感质产品是具有功能质量和美学体验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对功能体验、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诉求。因此,感质产品的设计在满足功能质量需求的同时,还需考量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心境,丰富产品的美感,以达到触发用户内心深处情感的目的。感质场域是产品功能和操作营造的外在环境,包括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场域要素,主要通过产品的造型、交互方式等物理属性营造感质意向[5]。用户在接触产品的过程中获取产品信息,在自身认知机制的作用下与隐形知识相匹配,实现产品外在信息与用户经验信息的感质传递,唤起用户的经验记忆或是情感印象,完成物和人的双向互动。
在产品设计中,自然物的形态依赖于人的意识经验的主体性特征转化成情感认知,感质通过感官和意识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过程就是用户获得感质体验的路径。感质体验是用户在感质场域中对感质产品的主观感受,包含用户内心深层次的情感,是一种获得生理和心理层面满足感的传递过程[6]。从感官体验到心理体验层级递进来看,多层次感质体验可分为四个层次,包括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和反思体验[7]。感官体验是视觉体验,强调产品的造型、色彩、肌理等视觉相关要素;行为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由自身行为形成的体验,强调产品的交互、操作等要素;情感体验是指用户产生的情感共鸣,感受产品的文化内涵;反思体验是最深层的心理体验,用户在体验中获得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从而促使某些切实的行动对自身和社会作出改变[8]。
2 敦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现状及问题
敦煌文化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代表,包含着复杂多元的人文观念和艺术形式。敦煌文化的独特和灿烂来自异域文化的互融共生,以及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享有“占据高端艺术”之称的敦煌艺术[9]。敦煌艺术包含哲学、人文、自然等内容,是敦煌文化在道德和精神范畴的艺术性转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现有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化表达上缺乏独特性,主要是因为对地域文化的深度缺乏研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缺乏思考,以及对时代文化的广度缺乏探索,导致文化创意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2.1 地域文化研究缺乏深度
敦煌文化汲取异域文化特征融入文化表达,呈现多元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现有敦煌文化创意产品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性研究不足,在设计上多是借鉴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及用途,导致在产品外观及产品语义上与其他地区产品具有同质化特征,未发挥敦煌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另一方面,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手工艺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塑造出的民风民俗向来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称,而在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很少涉及相关内容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缺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难以实现通过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文化认同。
2.2 传统文化研究缺乏高度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传统造物思想的“以人为本”“和谐自然”等哲学理念指导着传统器物设计。传统造物原则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产品设计要掌握适度设计原则及满足人的情感诉求,而现有文化创意产品功能性弱、装饰性强,多是直接照搬文化元素进行堆砌,并非深入剖析文化内容而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未考虑人的文化需求直接进行设计,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古人向来崇尚自然,讲究顺应天时,提倡顺应自然而非破坏自然,在造物过程中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师法自然,而现有文化创意产品刻意追求形式的复杂,忽视了对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未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偏离了设计的本质。在产品设计中忽视“以人为本”“和谐自然”等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理念高度的漠视,文化创意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2.3 时代文化研究缺乏广度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等所处发展阶段有所不同,社会审美趋势在改变。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传播和发扬文化的载体,其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都是时代文化的映射,产品必须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审美趋势的转变,做到与时俱进。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热衷于仿古设计,直接照搬文化观念和设计形制等,不仅在人文观念上无法融合现代环境,产品功能和审美上也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文化载体也失去了提升文化鲜活性的設计意义。另一方面,现有文化创意产品大都没能跳出传统的限制,不重视前沿科技对文化创意产品附加价值的影响,忽视技术在色彩、造型、交互方式等方面对传统风格的突破,以及营造的场景体验对产品五感体验维度的提升程度。在产品设计中放弃对时代需求的思考,将很难化解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冲突,无法实现人们对时代美学的期望。
3 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流程和策略
3.1 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流程
感质理论作为提升产品功能质量和美学体验的设计理论,将感质理论引入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中为实现深层次感质体验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感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流程主要是以体验式的思维模式将文化要素进行创新设计,其中感质理论主要是通过感质场域和感质产品营造感质体验,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文化认同和科技赋能实现情感体验,如图1 所示。因此,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流程主要是包括产品调研、文化研究和产品设计三个阶段。产品调研是研究目标用户特征以及对产品的需求,明确产品功能的优先级;文化研究主要是深入研究文化内涵及价值,提取具有文化认同感的设计元素;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调研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将文化内容升级为文化体验。在感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流程中要注重对文化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的挖掘,通过感质意象的传递提高产品感质特性的呈现,能够提高用户对文化的认同感,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感质体验。
3.2 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
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感质产品、感质场域及感质体验为主,依托感质的传递机制增强“用户”“环境”和“产品”之间的联系,同时以文化的真实性和可达性为设计原则,创建“物境”“情境”和“意境”之间的内在结构逻辑,通过设计表达实现文化意义的转化。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设计调研和分析。明确设计目标,确定设计产品类型,通过调研收集目标人群需求,综合考量产品的功能和使用环境等因素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第二,确定意象源文化的选择。选取具有文化属性及特征的物和景,分析文化元素的特征及内涵,提取契合的文化元素从而获得感质意象要素。
第三,文化特征在产品设计中的解构及重构。将具象化的文化元素进行抽象化提炼,结合产品的功能及结构特点进行重构创新。感质意象要素转化成感质意象特征,主要是借助色彩、造型、和材料等有形的方式實现美感、魅力、创意等无形的特征,实现感官层面的体验。
第四,明确产品使用方式及交互模式。为实现产品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等属性,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产品功能需求之间的关联,构建高效易用的交互模式,实现行为层面的体验。
第五,构建感质传递场域。通过构建物境、情境和意境层面的感质场域,营造的环境契合产品造型和产品价值,引导用户在感质场域中切身感受文化氛围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层面的体验。
第六,产出最终设计方案。完成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满足用户的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和反思体验需求。
4 基于感质理论的敦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
4.1设计调研与分析
文化旅游景观灯作为景区亮化工程的基础载体,是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景区文化展示媒介。景区不同于现代化的城市,原有的历史风貌是景区的特色,新设施的介入需要和环境空间的调性一致。因此,景观灯作为景区亮化建设的重要脉络,不仅是具备夜间照明功能的设施,更是符合景区文化属性且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的文化载体。在产品设计中,将文化中的形式美和寓意美融入现代设计需求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碰撞也为文化旅游景观灯设计创新提供新思路。
4.2 意象源文化选择
敦煌文化展现出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汉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10]。敦煌飞天形象是敦煌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独具代表性和高度辨别性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飞天形象呈现出轻盈飘逸的自由感,简练顺畅的线条展现出流动之美,逆风飞舞的动态韵律更是将原本庄重的宗教题材变得轻松且富有动感。敦煌飞天形象之所以给人震撼的感觉,是因为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之美,“随类赋彩”所营造的符合形式美感的色彩对于整体风格起到重要作用。
敦煌壁画中的线条和色彩所呈现出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彰显着敦煌艺术独有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将敦煌文化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敦煌的建筑特色同样享有盛名,如敦煌的白马塔造型别致,整体建筑形式保留明代风格,古朴典雅;莫高窟的九层楼依山而建,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颇为壮观。因此,意象源文化的选择无需局限于二维壁画纹样,三维建筑的立体特征也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传统的审美哲学,二维图样和三维立体建筑的结合运用将提升产品的多样性,赋予产品强烈的审美性和文化性。
4.3 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感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意象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取和解构意象源中的典型文化元素,在文化价值的引领下将感质意象要素转化为感质意象特征,能够实现产品文化元素的重构。根据前期调研结果以及意象源的选择,敦煌文化景观灯的设计主要是提取飞天形象和白马塔造型,抽象化表达文化元素并且重构文化元素提出景观灯设计方案。
敦煌文化景观灯在造型设计上,飞天形象和灯头的形态相呼应,将具象的飞天形象进行提炼和抽象化表达,设计出具有高度文化识别特征的灯头;白马塔建筑外形和景观灯基座在形态和功能上相匹配,提炼白马塔建筑整体轮廓设计出具有敦实和稳重特点的基座。在结构设计上,两侧灯头造型在顶部连接,上下灯杆部分采用砥柱造型,各部分具有独立的特征又相互关联。在色彩的选择上,依旧是以敦煌艺术文化及古建筑特色为设计参考,以胭脂色及赭石色作为主色,与敦煌文化氛围相一致,以石黄色作为灯罩色,通过暖色的灯光营造出雅致氛围。
4.4 “敦煌文化”主题的景观灯产品设计
考虑到景观灯在照明的功能层面和外观的审美层面对感质体验的重要性,对设计方案的构思注重从视觉角度的多维度创新。敦煌飞天形象和白马塔造型在内容、形态和色彩上的高度识别性,且两者在文化层面的关联程度较高,将两个结合设计出景观灯的整体造型,如图2 所示。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集成东方审美,在色彩的呈现上是采用敦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胭脂色和赭石色,以及石黄色作为点缀;材质的选择结合现代设计的需求,进行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创新,不锈钢灯杆和大理石底座适合户外环境,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顶部分散的光源是对灯头曲线美感的烘托,观者不会直接看到光源,环境光更加柔和,营造的氛围传递出优雅的感觉,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科技的融入使产品体验形式得以创新,灯光感应能够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光照强度和范围,人和灯光的互动提升观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促进了文化的衍生传播。
5 结语
文章基于感质理论中的感质产品、感质场域及感质体验三要素,构建基于感质理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并完成敦煌文化景观灯设计实践。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文化理念的实物化呈现,通过感质理论解读文化内涵,赋予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价值,实现传统和现代的高度融合,是面向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