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3-05-30王敏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王敏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回归教育的主体即“人”本身,为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重要抓手。作为一门以异质文学文化为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英美文学课具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巨大潜能。课程组对英美文学课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梳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根据内容潜在的德育视角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依托网络教学工具如超星学习通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功能。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英美文学课思政教育的潜能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英美文学课;德育视角;网络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97-03

一、課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随着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流行,知识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出现弱化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使各类课程协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这一理念强调课程建构应当首先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课程价值维度上,课程思政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强调“以德为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价值引导。在课程发展观上,针对“德育知识化”和片面追求知识“客观、中立”的误区,课程思政强调“立德”和“求知”的有机统一[1]。

课程思政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时代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课程思政理念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课程价值衡量的新的标准,为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振兴提供了重要抓手。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一“大思政”背景下,课程组对英美文学课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梳理课程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力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

二、英美文学课的课程思政潜能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多开设于大二、大三。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其对西方尤其是英美国家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感受、认知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2]23。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英美国家文学文化为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具有融合思政教育的巨大潜能。一方面,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本身即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英美文学课的这些内容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同向同行的天然属性,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随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对英美文学文化的了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培养正确认识与思考英美文学文化的能力,需要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视野和课程素养。

三、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旨在结合课程特点,从课程内容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课程内隐的教化功能,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并不意味着将课程性质转变成思政课,而是在尊重专业教育本质和坚持课程本身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课程内容。而在课程中吸纳思政元素犹如机体中注入新的血液,客观上必然带来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方式乃至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只有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一)从德育的视角梳理课程内容

为取得思政教学的实效,本课程组对英美文学课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整体梳理和规划,将思政要点落实到教学大纲中,作为课程价值依据和教学目标。梳理和规划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建立“当下关联”[3],突出课程内容中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部分。总体上,根据潜在德育视角的不同,课程组梳理出三种类型的思政教学内容及策略,即适应性内容适当强化、历史性内容辩证认知、可比性内容对比阐发。

适应性内容是指英美文学和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英美文学和文化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但是中西文明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西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对于课程内容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强化。例如,英国文学家罗素的散文《我为何而生》(What I Have Lived For)将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怜悯作为人生三大精神支柱,响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人类永恒的命题,体现了作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这也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生理想的典范,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目标、民族复兴大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结合起来。

历史性内容是指英美文学和文化中在当时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当下已不具备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具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内容。英美文学呈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文学文化成果,具有不容忽视的阶级色彩,其价值依据也具有历史阶段性。对于课程当中具有阶级和历史局限性的部分,课程组教师在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和认知。例如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青年人很容易被主人公鲁滨逊的智慧、勇气和意志力所吸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部18世纪的作品是一首理性主义的赞歌,不仅对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极力推崇,更为以其为代表的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用理性征服世界、向外扩张和殖民提供了精神和舆论支持。与此同时,鲁滨逊掠夺自然、破坏自然、将自然作为生活资源储备库仅仅代表人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做法,已不适应当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辩证分析,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对作品意义的全面立体的认知,为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赋能,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可比性内容是指英美文学和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或现象与中国文学、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或者现象表面上看相似,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具有实质性的差异。与适应性内容不同,可比性内容重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发,以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集中探讨了美国梦的追寻及其幻灭。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可比性。确实,两者都反映了所属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都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但因时代背景与制度根基的不同,两者在内涵和实现主体方面也迥然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异之处并进一步阐发。美国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而中国梦则产生于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4]。《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固然有时代和个人的原因,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中国梦的落脚点在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本质上都与中国梦相连。因此,中国梦截然不同于个人主义的美国梦,本质上是对美国梦的超越[5]。对课程中的可比性内容进行对比阐发,不仅拓展了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度,而且自然而然地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使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内容方面,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立足点。就中国文学和文化而言,英美文学和文化本身是异质的“他者”。只有坚持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立足点,才能对这一异质文学和文化的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英美文学课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潜能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来。二是坚持比较的视野。以比较的视野观照中西文学和文化的异同,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以网络教学工具为依托改革教学方式

知识如何達成价值?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提出了科学性、叙事性与精神性三重结构路径。科学性要求揭示课程知识所隐藏的原理与思维方式,叙事性要求课程过程中的经验参与和情境依赖,精神性要求通过反思、感悟等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获得课程知识内隐的精神和文化意义[1]。这一结构路径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英美文学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思政教学取得实效,实现知识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教学方法和手段必然要进行相应改进。英美文学课知识内容丰富,而“互联网+”时代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便利,学生对课堂知识传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场合,不应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应发挥更加强大的功能。课程思政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工具带来的便利,在保持课程原有专业教育本质和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课程组对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改进。

教学模式上,改变“文学史+作品选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传授文学史、文学常识等“死”的知识为主,教学方式上主要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弱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王守仁等著名学者呼吁终结这种“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6]。近年来,在线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契机和动力。课程组依托超星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及其移动客户端——超星学习通,采用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混合的模式,重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对接与融合。通过布置慕课视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文学史、文学常识等传统以课堂灌输为主的知识学习。同时,提前布置讨论题、小组任务等。在讨论题和小组任务的设计上,既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又建立起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联系,为课堂思政教学做好铺垫。课中,充分利用线下课堂这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场合,在讨论、小组汇报等活动中,对课程内容隐含的思政元素进行阐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主渠道的功能。课后,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生成的课程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进,开展在线学业反馈、辅导答疑,进一步保证教学成效。

课堂组织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托超星学习通的课堂互动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角色[2]93。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完成课程识记性内容的学习,并且做好了课堂活动的准备,因此,宝贵的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用于展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问题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范围内实现生生互动。之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在成果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并非被动聆听,而是使用移动端超星学习通的班级群聊功能,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群聊内容即时滚动,动态投屏,生生互动由小组范围扩大到全班范围。最后,教师对小组汇报进行点评,对群聊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就有关知识点进行补充和讲解,实现“师生互动”。总结点评是课堂思政教学的关键步骤。经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小组讨论和成果汇报交流,学生已接触到大量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整体的思想状况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个时候,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升华,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已获得充分铺垫的思政元素进行阐发和强化,可谓顺理成章。

课程评价上,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加大反思、感悟、输出性内容的比重。随着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方式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活跃度提高,参与方式多样化,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估应该着眼于整个学习过程。课程组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设置具体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既可以基于平台数据掌握学生观看慕课视频、阅读文本的时长和反刍比例,又可以依托平台的考试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查。依托平台的分组任务、评分功能,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成果汇报以及全班讨论等思政教学重要环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学生也可以进行互评和自评。融入思政元素后,课程原有的意义建构维度得以凸显,学生有更多机会对课程内隐的精神和文化意义进行反思,产生潜在的表达与输出的需要。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讨论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课后。因此,通过读书心得、课程论文等形式,将学生的表达与输出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知识达成价值。

四、结语

课程思政既是实现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是应对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的要求。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包括文学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7]。课程组进行的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实践。通过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的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化功能得以激活,专业知识体系得以赋能。学生在文学经典的现实观照中初步构建起新的课程素养和课程视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全面实践落实阶段。2021年6月,《人民日报》刊载文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的放矢)》,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要有的放矢,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启发式、融合式、讨论式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8]。这为思政教学的进一步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教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能进一步发挥英美文学课的思政教育潜能,使思政教学最终达到“如盐在水”[9]的境界,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2] 刘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

[3] 张剑.学习英语与学习文学: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概论”为例[M]// 郭英剑.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4] 江畅. 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J]. 江汉论坛, 2014(7): 5-11.

[5] 夏春涛.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N]. 光明日报, 2013-04-23(7).

[6] 王守仁.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10-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7-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8] 孟庆瑜,阴冬胜.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的放矢)[N]. 人民日报, 2021-06-08(13).

[9] 彭剛.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N]. 中国青年报, 2020-06-08(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