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音乐作品的诞生及独创性

2023-05-30李博凡

百花 2023年3期
关键词:独特性音乐家艺术创作

李博凡

摘 要: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帮助人类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音乐作品的创造是通过创作者将自己内心复杂的心理机制转化而来的,本文拟从音乐作品的诞生入手,对音乐具有的独创性展开分析。在研究中,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背景、自身成长经历、音乐作品塑造的形象展开具体细致的分析,以期对此课题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更期待能让广大艺术工作者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更明晰的艺术认知。

关键词:艺术创作;音乐作品;音乐家;独特性

在音乐的发展史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音乐家,并伴随着无数音乐作品的诞生。艺术本身就代表了创造与灵感、独特且难以复制的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欣赏到音乐作品,这使得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普及到生活中。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广泛的音乐普及,使得音乐创造成为一个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音乐工作者只愿意机械地模仿、拼凑。

回顾20世纪以来的音乐历史,无论东西方,都有大量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诞生,各具风格。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快文化”更易被广大群众接受。而每一个完美艺术品的诞生,都需要艺术家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反复雕琢,所以才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如同美食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花香带给人嗅觉上的愉悦,音乐同样是一种属于感官上的触动。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治愈心灵、抒发情感,是精神上一种深层次的升华。感官上的享受虽然短暂,但也会触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唤起不同的记忆。如果说音乐创造形象以及音乐家的心理变化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却是具体的,不同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具有冲击力的。作曲家将抽象的情感、内心的变化转化成现实的音乐作品,说明音乐作品具有难以复制性,这便是音乐具有的独特性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一、音乐作品的诞生

音乐艺术如同人类语言,是一种表达。如果说最早的语言是原始社会人们需要沟通、交流的一种手段,那音乐便是语言的升华。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宣泄、情感的释放,是音乐家借以与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媒介。

(一)音乐家心理

毋庸置疑,音乐作品的诞生很大一部分源自音乐家内心。他们对身边不同事物的感知,或者是周围环境的变化在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微妙影响,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音乐来源于生活”,正如尼采所说,艺术之所以繁荣,不是来源于人内心的和谐,与之相反的是源自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其实是艺术家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敏锐感应和深刻認知。

音乐作品的萌芽始于音乐家内心的一系列变化,音乐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创作进入最佳状态时,心理形态相较于常态化心理会发生改变,可以说这是艺术家独有的一种“变态心理”。这里的“变态心理”和平时所说的幻觉或妄想不是一种心理,这种“变态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形态。

人在社会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与角色定位,而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大脑左右两个半球支配。大脑左半球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理性思维强于感性思维,属于理智型人格。大脑右半球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感性思维会明显高于理性,属于情感型。艺术家是更易被情感以及情绪所支配的人。与此同时,人除了生理结构上存在差异,在社会活动中,大多数人都会基于社会角色定位,压抑内心深处的本能,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任何社会文明,都是压抑自身本能的存在。艺术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必须遵守文明社会的条约、制度,但在音乐艺术创作中,此时的情绪一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性分析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会急剧减弱,感性的冲动则急剧加强。感性超越理性,这是一种近乎癫狂、随心所欲的情感抒发状态。

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感性表达的过程。艺术家与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似乎被扭断,他们在自我内心里的挣扎、想象、不安、纠结等各种情绪,通过作品展现出来,而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以及强烈的情感性在此时一同迸发。

综上所述,音乐家的“变态心理”是诞生音乐作品的条件之一,是源于音乐家心理内部的一个因素,而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又可能来源于其自身经历或社会变化等外部条件。

(二)音乐家社会背景

诗人会通过文字表达,画家会通过画笔表达,音乐家会通过音符表达,不同艺术,表达方式也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社会以及自身所处时代的一种情绪的抒发、情感的表达,同样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大部分音乐家的经历没有想象中神乎其神、跌宕起伏。只是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来源于艺术家特定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由此造就了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

如果粗略地浏览西方音乐发展史,就不难看出,每一个作品都蕴含特定时期的文化风格。从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发展到中世纪音乐,从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再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20世纪的音乐。每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必定会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必然会出现不同音乐类型的开创者。在音乐通史的书籍中,大多数作者在划分新的音乐时期的时候,都会确定自己的划分是相对的,但从来没有一个音乐时代是以一个固定的年份开始的。

以20世纪音乐为例,两次世界大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矛盾加剧,引起社会心理发生变化,更多不安、紧张、压抑的情绪在此时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分析此时期音乐家的作品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时代对音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苏联音乐家马尔蒂诺夫曾表示:“巴托克所处时期是一个异常复杂动荡的时代,他以他最大的力量去揭示这个时代的矛盾,表达其不安、焦虑以及内心紧张的情绪,对未来的恐惧和那个时代带给人们苦恼和不安的东西。”巴托克的创作中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作品中包含的惊恐与慌乱体现得更加鲜明,戏剧性与冲突性占据了他具有悲剧性的作品。此时诞生的作品有《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神奇的满大人》(1919)。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盛行在德奥的一个现代流派,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领域,随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其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曾有人这样形容:“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例如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在他的创作后期(1923年后)开创了“十二音体系”,进一步发展了无调性音乐,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同时,20世纪社会的进步速度空前,工业化、信息革命、高新科技在这个时代都有了飞速的发展。此时的音乐作品与之前相比,已经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而是发掘出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方式和形式,比如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等。这都表明环境的变化对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每掀开一个全新的音乐篇章,必定包含着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刻画出作曲家内心的情感,也反映了整个时代暴风骤雨般的动荡与变迁。说明艺术家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对艺术家的作品创造内容、形式等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作品确实需要偶然间的灵感闪现,但是这偶然间的闪现没有任何外部条件的刺激其实很难产生。

二、音乐创作的独特性

(一)音乐具有创造形象的能力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2节中,叔本华谈道:我们的想象力很容易被音乐激起,企图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体现音乐所表现的那个精神世界,这就是歌和歌剧的来源。作曲家直接领悟构成世界本质的意识冲动,并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乐曲的旋律让表达富有表现力。

音乐本身具有唤起形象的能力,而音乐是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创造形象,或者说其所唤起的形象与凭借概念对现实表达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笔者认为音乐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激发出的形象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的人的生活经历与环境不同,同一音乐在不同人的心中所塑造的形象也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音乐对于形象的体现,始于最早的希腊抒情诗。在古罗马时期,弦乐器中的里拉琴,代表着人类理性和智慧,通常用于抒情诗和荷马史诗的伴奏,与对阿波罗的崇拜有直接关系。管乐器中的阿夫洛斯管代表着人类感性,多用于歌剧、狂欢节仪式以及悲剧的演出等,目的是为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也可以说,在音乐中为了塑造不同的形象,促使了乐器的诞生。这就证明了音乐具有创造形象的能力,这些形象通过伟大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音乐、乐器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身处21世纪,音乐风格多样,器乐种类繁多。古典音乐不再是唯一选择,还有现代、流行、爵士等音乐种类,这给欣赏音乐的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音乐可以塑造不同的形象,而在不同的观众心中,同一种音乐形象也可能会通过不同的音乐种类塑造。由此看来,音乐虽然抽象但又具体,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作曲家其实是一种媒介,音乐是他们凭借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所创造的作品,用音乐创造各具特点的形象并更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音乐作品的独特性

不同的音乐作曲家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时代的音乐家又有其相似的特征。比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家以单旋律为主,题材内容与希腊神话、文学诗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有了从单声部到多声部的转变,尤其教会音乐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土壤,开始有多声部的出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通奏低音,再到后来的古典主义时期,专业音乐家挣脱宫廷教会束缚,逐渐走向市民阶层,社会音乐活动空前繁荣,出现了古典主义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经历了19世纪早期的封建复辟、30至40年代的革命高涨、资产阶级革命再度失败之后,此时的大量作品普遍表现的是社会性重大题材。他们展现出个人强烈的情感、主观上的体验、自述性的表达、不满现状的情绪,代表人物有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

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是重要且具有其独特意义的时刻。笔者以贝多芬第九交響曲为例,浅谈贝多芬是如何在作品上创新,并开拓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文化的。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且影响了后世许多作曲家。曾有人对他评价:“他是一个艺术家,然而谁能与之并肩?”第九交响曲在西方文化里的地位是独特的,其带来了许多联想、批评和分析,回顾历史,很难想象这是贝多芬时代的维也纳所能产生的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有不同的情绪。第一乐章通常是内容最丰富的乐章,节奏活泼,有两个不同的主题对比,主题分别发展并经过了组合、转换、分解,随后在最后的调性上再现。接下来第二乐章一般是一个较舒缓的乐章,更具有沉思冥想或热情的性格,和外向的第一乐章形成了对比。古典三杰中海顿和莫扎特大多数交响作品的第三乐章通常是小步舞曲,有着清晰的乐句和规律的舞蹈节奏。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更为生动活泼,比第一乐章更加简洁明快。

在整个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音乐体裁。随着交响曲的规模越来越大,音乐会的曲目安排也开始变化,通常仅演奏交响曲的一部分,或者分别演奏,比如音乐会开始时演奏一部分,结尾时演奏剩下部分。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时代,开幕音乐的角色已经由“音乐会序曲”来承担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极大扩充了传统交响曲的篇幅。尤其是贝多芬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超越了体裁的范围,多乐章的作品浑然天成,打破以往每个乐章结束的停顿与情绪的转换,使其拥有丰富的内在精神脉络。

此外,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将乐章的次序进行了变革。贝多芬的谐谑曲通常代替莫扎特式的小步舞曲位于第三乐章,但在贝九中,谐谑曲作为第二乐章出现了,旋律采用奥地利民间舞曲,让观众从第一乐章所带来的紧张感中稍缓和,而将一般放在第二乐章的慢板乐章放在第三乐章,此乐章就成了两个不同调性上的主题进行活泼而充满激情的变奏。降B大调的第一主题和《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慢乐章十分相似,代表了作品阴暗的一面,第二主题是明亮天堂般的D大调。贝多芬把第四乐章写得庞大无比,这使得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乐章的开始,如同揭开戏剧的终场,再加上演唱席勒的《欢乐颂》,将人声作为一个全新的乐器组加入管弦乐队当中,仿佛将前面的乐章全部否定,从痛苦过渡到欢乐,仿佛预示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将成为跨时代的一篇巨作。

其实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中就已经尝试使用过乐章之间的相互斗争,第三乐章小调的谐谑曲突然插入正在进行的(第四乐章)辉煌的C大调尾声,在尾声的最后谐谑曲的音乐又再现,冲突又一次浮现。然而在第九交响曲中,没有出现的辉煌的开始,却在终曲的过程中出现。这部交响曲的尾声有点像协奏曲,独唱家和合唱团担任独奏乐器的角色,又有点像交响曲本身,有丰富的情绪、节奏和乐章,但其实又和清唱剧有类似之处,都有独唱歌手和合唱团的参与。所以这部作品是那个时代闻所未闻的新事物。

贝多芬这部作品极具独创性与开拓性,除了采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曲式结构,还有着以往从未有过的宏大篇幅,使整部作品的层次与张力释放到极限,其思想内涵方面也打开了新的篇章,曲目中所蕴含的恢宏气质,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了希望的迸发与前所未有的自由。这表明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与心血,对音乐作品不断创新,进而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揭开新时代的篇章。

三、结 语

音乐创作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音乐家以对身边社会、环境的感受为主导,通过敏锐的内心感知与想象、精神世界的挣扎,在感受现实的基础上,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造,塑造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音乐家内心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感受,加之平时的生活经历,使得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性。

由此不难看出,音乐作品的独创性指的是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打破构成常规音乐的元素,进行创造、取舍、改变等的一种音乐表达。这种音乐表达反映了作曲家的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现如今,接触到的音乐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少了许多匠心精神,而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时代在变迁,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是这不能为音乐文化打上“快餐”“消耗品”的标签。音乐工作者只有沉淀下来,慢慢钻研,才能创造出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投文.论变态心理与艺术创作[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2):23-26.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62.

[3] 尼采.瓦格纳事件[M].周国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4] 张磊.音乐作品的独创性辨析[J].北方音乐,2019(21):220-221,227.

[5] 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独特性音乐家艺术创作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姚铜(音乐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