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若干关系和基本原则

2023-05-30王星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王星

摘 要:迈入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二者虽然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同向而行。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二者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明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要注重城乡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所承接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同时,要在遵循人民至上原则、高质量发展原则、系统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相对贫困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3-0075-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3.006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更为紧迫的历史任务。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出台系列重要文件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具体部署。党的二十大在对共同富裕作出战略谋划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整体安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诚然,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也肩负着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使命。因此,基于共同富裕视域下探讨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

一、问题提出及学界研究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带领广大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并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2],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3]。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而且为全世界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经济实力的增强、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尽管我国已经在发达地区开展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但是我国仍然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未发生变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推进农民增收,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当前,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深刻把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显得尤为必要。就学界而言,学者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认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在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上都存在密切联系[4],其政策内涵统一[5],二者相互交融,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基本路径[6],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7]。二是将乡村振兴置于共同富裕视角下,探讨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及实践路径。比如有学者着眼于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围绕解决人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乡村振兴进行再思考[8]。有学者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城乡要素流通不畅、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影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9]。有学者强调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要落到共享,不能只看乡村产业规模、人居环境改善等成果[4]。就现有文献而言,学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将乡村振兴置于共同富裕视域下的研究还亟待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着重在共同富裕视角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

二、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是关键。其中,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对实现共同富裕起着关键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村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二者虽然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在价值取向、实践向度等方面存在多重契合。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抓手

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抓手。

首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在新征程中,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而推进共同富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新起点,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其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民的精神需求,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满足人民物质层面的需要,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解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注重增强农民自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良好的鄉风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最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差距较为明显,这也成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①,虽然相较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0.05,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偏大。如若乡村人口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之一就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等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财富惠及农村人口。要通过提高乡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10]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

首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长期性。我国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更加体现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渐进目标,从“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近景目标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中期目标,再到21世纪中叶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实现,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从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时间节点上均与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相契合。从2035年的时间节点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的提高。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正是对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有力回应。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农民不仅会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而且也会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引导。其次,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引。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包含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全面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等,旨在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提升。因此,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1]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内含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中,共同富裕也必然成为全体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共同”,要求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包容的原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引。乡村振兴肩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发展差异的使命,既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维度的乡村振兴,也包括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农村不同群体间的协调发展。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差异,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加注意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着重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最后,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衡量标准。在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对乡村振兴成效的检验和评估更要放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最终落脚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共同价值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均体现出人民至上的理念。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411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并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在于社会主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阐释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这也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不仅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422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需要、自由个性的发展,更是每个人的发展与全体人发展的统一。每个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显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能有效解决广大人民高度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进而解决城乡、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福祉放在首位,努力为亿万农民打造美好幸福家园,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责任意识,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動性和创造性。只有当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激活内生动力,做到共建和共享协调统一,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共同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着力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方面,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谋幸福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为民族谋复兴是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推翻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除贫困、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一大就确立了“消除资本家私有制”的纲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帮助穷苦民众翻身做主人,为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我国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打破传统体制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新发展阶段继续推进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4]做好“三农”工作,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中国强、富、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发达、农村兴旺、农民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地包含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从现代化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趋利本性导致资本家不可能与劳动者共享社会财富。而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共享性。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逐步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的问题。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全面推进的现代化。而乡村振兴总目标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总之,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内涵契合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明晰的几大关系

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中长期目标,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紧要任务。正确认识这一时代问题,除了厘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在实践中更要正确把握好几大重要关系,避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陷入误区。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理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立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效率、社会整体更具公平性的基础上的。

一方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共同富裕的实现主要关涉“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个问题。首先,“做大蛋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效率问题。其次,“分好蛋糕”体现了对公平的要求,其主体是全体人民,包括实现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人人共享等,形成合理分配格局的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在于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农村之间差距的手段。把乡村振兴放到共同富裕的全局来把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也应该贯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始终。

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在实现更高效率物质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现阶段,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历史性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不仅要做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也要抓好乡村全面振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对乡村振兴效率与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过度追求公平而忽略效率只会造成共同贫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已经表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迈入新征程,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意味着乡村振兴的主体并不局限于贫困人口,公平更多地体现在财富分配以及权利、机会方面的平等。若一味强调绝对公平,不把乡村经济“蛋糕”做大做好,不去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效率短板,只是将乡村内部经济成果平均分配,乡村至多依靠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倾斜而获得短暂的繁荣,无法实现真正振兴。其次,乡村经济长足发展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没有效率的支撑,公平也无从谈起。但是如果一味追求乡村发展效率,而忽略社会公平正义,那么乡村内部产生的新的不平等现象反而会加重乡村社会矛盾,甚至可能导致乡村衰败。因此,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共同富裕的全局来把握。把握乡村振兴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本身就是公平的体现。就乡村内部而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将效率和公平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高效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充裕的物质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城乡发展的差异性

共同富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个体差异性也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更要注重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差异性。

一方面,就发展角度来看,相较于城市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有多维考量标准。首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此,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产业振兴放在首位,首要从经济的维度来考量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与共同富裕要求高度一致。因此,鄉村长足发展不是单一经济维度来衡量,往往还需依靠精神生活、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其次,较之城市,乡村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意蕴。受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存在差异性。乡村文化是在特定区域内长期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对于乡村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不断演变和深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关于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传承保护传统村落居民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15]因此,保护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推进乡村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融共生才能真正留住乡愁乡情,这不仅是破解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另一方面,就发展主体而言,城市发展的主体是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企业,而乡村发展的主体是小农户。在整个乡村农业发展中,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户在整个中国农业生产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乡村小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16],其生产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乡村经济发展效率。此外,小农户是传承中国优秀乡土文化的载体,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由小农户不断传承、创新,在维系乡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小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偏小以及经营方式等问题影响生产效率,难以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中拥有竞争优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就是以小农户的发展为抓手,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同并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拓宽小农户持续增收渠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考虑。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防止脱贫成果与振兴成果的脱节

脱贫攻坚以2020年为终结点,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减贫效果,但已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仍然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如何推进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如何继续巩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三农”工作重點,承担了预防已脱贫人口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

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打赢夯实了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首先,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物质基础。广大基层干部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乡村振兴要求相结合,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创新,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继续推进。其次,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战是党、政府、社会各界资源和广大农民通力合作的过程,不仅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也在于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激发广大农民摆脱贫困的斗志,进而以更大的信心巩固脱贫成果并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致力于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就共同富裕而言,消灭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现阶段,脱贫人口的收入虽然超过贫困县,但依然存在返贫的风险。乡村振兴正是在稳固现有脱贫人口生活水平的前提下,让全体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均衡发展。比如,乡村产业振兴强调夯实发展薄弱地区的产业根基,发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推动已有扶贫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既有效稳固脱贫成果,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四、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遵循的基本原则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要厘清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类关系,必须遵循共同的原则以实现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人民至上原则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满足人民的需要,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彰显了人民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以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着力点,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让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多地辐射广大农村。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带来挑战。为此,乡村振兴聚焦产业、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振兴,确保广大农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不掉队。其次,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农民主体性,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靠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集体智慧。人人共享意味着农民群众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普遍受益,让乡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农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时也意味着其在乡村振兴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有必要确立农民群众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为农民参与提供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通过活用政策优势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此外,健全乡村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将乡村发展成果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关联,保障每位社会成员在乡村振兴中受益,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7]乡村振兴的成效以全体农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是否满足需要为评判标准。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8],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义所在。

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首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要突出乡村产业优势,注重产业富农。乡村产业发展有自身区位优势,更要处理好满足市场需求导向和发展乡村特色的关系,以及乡村产业与县域产业、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推动脱贫地区依靠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肩负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的使命。因此,要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培育力度,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其次,注重农民高质量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注重农产品生产端和流通端高质量供给和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不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也能让农民获得更大比例的增值收益。数字资源下乡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教育等多领域融合发展,催生出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不仅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也为农业人力资本升级提供支持。最后,依托数字经济优势与乡村文明相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技术在乡村文明中的运用能有效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运用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优秀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更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系统性发展原则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包容性。

一方面,坚持系统治理,以乡村组织振兴为引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基层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的推动者、组织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组织振兴为引领,系统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负责、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各类社会组织补充的组织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开展的领导核心,也是党直接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乡村振兴工作的难度、深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仅要着重于基层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也要进一步处理好基层党组织领导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作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支持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入集体经济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此外,以社会责任为纽带的包容性发展力量也将逐步增强[19],社会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继续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培育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20],将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振兴资源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目前,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全。但是也要看到,与全面实施乡村战略的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差距。因此,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继续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破解当前乡村基本公共服務领域的重大难题。针对脱贫地区,继续保持帮扶力度不减,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对于因病因灾因事故面临返贫风险的地区及时落实医疗服务、社会救助等措施。

五、结语

从整体上把握乡村全面振兴,对于稳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长期过程。在明晰共同富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应厘清的几大关系,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遵循的原则展开学理探析是本研究的核心。在实践层面,经济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依据乡村地域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向。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子系统,乡村全面振兴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系统中谋划。既要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进展,也要注意与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  何自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N].经济日报,2021-09-22(011).

[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4]  张琦,庄甲坤,李顺强,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内在关系与战略要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4-53.

[5]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7-46.

[6]  王木森,唐鸣.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逻辑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9-130.

[7]  黄承伟.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9.

[8]  左停,刘路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贵州社会科学,2022(2):153-159.

[9]  刘明月,汪三贵.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破解难点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52-159.

[10]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吉祥祝伟大祖国繁荣富强[N].人民日报,2021-02-06(001).

[1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2-04-01(001).

[15]  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N].人民日报,2022-05-24(001).

[16]  胡凌啸,王亚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球视野与中国方案[J].改革,2022(12):89-101.

[17]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02).

[1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9]  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2):2-14.

[20]  文丰安.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与创新路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0-21.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several relations and basic principles

Wang Xing

(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Entering a new journey,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issues of the times fac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 they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Among them,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oth have the same value orientation and are unifi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not onl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and the tasks undertaken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sametime we shoul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people firs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Ker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relative poverty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