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构建

2023-05-30魏彦民徐毅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理工类知识体系课程思政

魏彦民 徐毅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时期,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时代特征、优秀专业素质的中国特色理工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除了需要利用思政课程主渠道外,课程思政建设也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理工类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旧存在,如何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充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以理工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框架,将理工类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不同的教育阶段,以思政理论为基础、以育人规律为主线、以例证要素为工具,从三个维度系统构建普遍适用于理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工类;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108-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对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21世纪以来,以推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风起云涌,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理工类人才的培养与我国能否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及能否实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使命息息相关,理工类人才的时代需求和国家需求要求高校加强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态整体向好,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但学生个体认同度差异大,态度与行为协同度差异大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情绪认同多、深度认同少;政治时事关注多、理论学习少;国内事件关注多、国外事件关注少;体验实践参与多、深入探索研究少的现象也有存在。此种情况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实践体验、锻炼仍旧不足,更多是在理论层面的教育。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和大学生培养的主渠道,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将思想认同投入实践的重要途径。当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课程思政体系不健全、專业教学缺思想引导、专业教师轻思想教育、思政教育意识差、能力弱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考评机制建设、保障机制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等方面入手,已成为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的有效方法。归根到底,解决在理工类专业的课堂中融入什么、怎样更好融入等始终是困扰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现实问题,深入挖掘理工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系统构建普遍适用于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知识体系成为必须环节[3-4]。

一、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对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指引。通过课程思政知识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便捷、快速地抓住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更快地将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单单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而是适用于大多数理工类课程的体系构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政治、管理、教育、历史、法律、心理等知识,涵盖内容繁多、所需知识广泛,但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相关知识时要有选择性,对于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原则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思政课程,课外素质教育即“第二课堂”和课程思政也为重要途径。其中大学生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的系统性理论教育,“第二课堂”主要是在课外对大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思政是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内容要与专业相关、与课程相关、与职业规划密切相关,要从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而非生搬硬套。

(二)递进原则

专业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递进原则,要与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征与差异需求相结合,需要与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相结合。要区分学生类型,如城市生源学生和农村生源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也要区分大学生在校学习各阶段的不同成长特点,大一阶段侧重于理想信念的树立,大二和大三阶段侧重于对专业、行业的信心树立,大四阶段则侧重于人生目标的选择和行动,在把握大学生发展路径、成长逻辑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递进[5],即从知识储备到意义思考,再到信念树立,最后实践应用。

(三)有限原则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课堂主体仍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而非以思想引领为主体。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提升思想引领质量,同时又不能干扰专业知识教学,不能破坏课堂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明确一点,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专业课堂中的融入应当是有限的,应该是需要被筛选的,思政知识在专业课堂无序且无限的融入,将导致课程教学目标无法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

二、挖掘理工类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三个重要维度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6]。育人资源的挖掘应当以理工类课程思政育人目的为指引,系统围绕思政理论、育人规律、例证要素四个维度挖深挖透。

(一)思政理论维度

课程思政要以思政理论为基础。针对理工类课程思政目标与要求,需重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规范要求三个方面的育人资源。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把握规律、探寻真理的科学思想武器,其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的矛盾运动、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及唯物辩证法,适用于一切学科指导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向导,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规范是以法律、道德、文明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规范体系,是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法治约束和道德要求。

(二)育人规律维度

课程思政要以育人规律为主线。理工类专业课程可以大体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四个模块,并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专业育人规律进行设置。依主线进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中重点挖掘基础哲学理论、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形势常识、道德法律规范等资源;专业基础课模块重点挖掘行业发展史、专业建设史、行业前辈的家国情怀、行业发展的时代意义等资源;专业方向课模块重点挖掘就业择业观念教育、理想信念引导等资源;专业实践课程中重点挖掘行业先进理论与技术、实践意识与能力、责任与担当意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资源。

(三)例证要素维度

课程思政要以例证要素为工具。人物、事物、事件往往是专业课程中具备较强说服力与感染力的内容,也是专业课教师所举例证的基本要素。人物,即行业或专业相关人员,可以为行业楷模、领域专家、校内名师、优秀学子、校友典范等,也可以为反面典型人物,从正面与反面人物形象、事迹中挖掘育人资源,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与目标。

事物,即客观存在的物体,例如历史物件、先进发明以及蕴含特殊意义的建筑、工具、机器等,从事物中体现精湛工艺、工匠精神等。事件,即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事件、时政事件等,事件案例的融入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积极探讨、主动思考,过程中加以引导可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7]。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例证要素可能是线下的,也可能是线上的,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丰富要素的内涵。

三、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构建思路

(一)通识教育课

需要具备基础哲学理论、历史文化知识、政治形势常识、法律道德规范等相关知识。通识教育课中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认识世界发展形势和社会运行规律,具备立足社会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感知、分析社会事件的基础能力。基础哲学理论知识,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内容。历史文化知识,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基础的人文知识。政治形势常识,即对世界格局、国际形势有基础认识,对热点地区的冲突与矛盾有基本的了解。法律道德规范,即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二)专业基础课

需要具备行业发展史、专业建设史、前辈家国情怀、行业时代意义等相關知识。专业基础课中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专业、行业有全面、整体认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对在行业上建功立业的信念具备情感积淀。行业发展史,即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在国际和国内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兴起的兴衰历史以及原因。专业建设史,即国际、国内、校内相关专业设立、调整历史,从中感知历史原因、时代原因、技术原因等。前辈家国情怀,即行业从业人员在行业发展中、实际工作中所体现的具备家国情怀的事迹。行业时代意义,即当前时代下,该专业和行业的存在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三)专业方向课

需要具备就业择业知识、行业形势知识、心理学常识、教育学基础知识等相关知识。专业方向课中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和行业就业信心。就业择业知识,即在课堂中适度传递就业理念和择业意识。行业形势知识,即在新时代下对行业和专业发展有较为明晰的内涵认识、方向认识。心理学常识和教育学基础知识,即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方法,重点应用于学生择业引导教育。

(四)专业实践课

行业先进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实践调研知识、工匠精神实例。专业实践课中的思政教育重点在于通过劳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创新创业意识。行业先进技术应用知识,即在实践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行业尖端技术的应用情况,加强学生对先进技术的追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即主要具备创新点的发现、分析和推广应用的基础知识。实践调研知识,即熟悉多种调研方法,具备相关调研经验。以工匠精神为例,即以在实践中融入行业工匠精神的案例体现。

四、结语

新时代下,理工类专业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理工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需要。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把育人元素充分融入理工类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关键,而构建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知识体系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基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以思政理论为基础、以育人规律为主线、以例证要素为工具构建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将进一步拓宽思政育人途径,强化思政育人效果,使高校教育真正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央视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2018-10-08)[2020-05-30]. http://ww 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4] 郑德顺,石梦岩,李云波,刘仰光. “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构建[J]. 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4):39-42.

[5] 许家烨. 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1):70-74.

[6] 七大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要点挖掘[EB/OL]. (2021-03-24)[2021-06-21]. https://mp.weixin.qq.com/s/iaGEgwz6ASnz5nj70e2 Cdw.

[7] “五维一体”的高校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研究[EB/OL]. (2021-06-01)[2021-06-21]. https://mp.weixin.qq.com/s/ap8ZVr_hv d2Tu4cOwZCmtQ.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理工类知识体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