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推进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30陶红梅杨迪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新文科

陶红梅 杨迪

摘   要:探索会计学专业育人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政产学研用”跨界融合、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合作育人有助于实现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目标。结合传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会计学专业合作育人的方略,即价值引领,立德树人;专业共建,打造文科“金专”;需求导向,差异化培养会计人才;守正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新文科;会计学专业;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131-04

引言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吹响了教育改革号角。同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初露端倪;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计划2.0,中国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入新阶段。会计学专业属于管理学科,属于广义的文科范畴。进入21世纪,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新兴产业大量涌现并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探索会计学专业育人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

一、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文科”概念首次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随后该学院对人才培育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打破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以来,新文科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

何谓新文科?我国学者王铭玉等[1]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继承与创新、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为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周毅等[2]研究认为,“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二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

新文科会计学专业怎么建?唐衍军等[3]研究认为,“新文科会计教育应以跨界融合理念为指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大数据能力、国际化视野与整体性思维的新文科人才。”陈阿丽等[4]研究认为,“会计学教学模式改革应以‘新文科’为背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課程设置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新文科是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它源于传统文科又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从适应服务到价值引领,从专业分割到交叉融合,从学科导向到以需求为导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从传统技术到新科技和信息技术。推行新文科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并没有现成的方案,相关的研究交流还在进行,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认识正逐步深入。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要紧紧围绕价值引领性、交叉融合性、需求导向性、技术驱动性等主动作为,进而提高会计学专业整体的教育质量。

二、传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重能力运用,轻价值引领

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单一突出应用能力要求的层面,这种定位无法满足在新文科背景下对会计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高层次要求,更缺少会计人才培养中价值观的引领。这种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往往使德育教育被曲解为是思想理论课的责任,使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行其道”。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大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品质。在工作中表现为不严谨、不细致、作风漂浮、自以为是,偏离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二)重学科知识,轻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

学科知识是学科中所积累和需要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对某学科完整的、能囊括学科内所有知识的概念集合,因此某一学科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5]。会计学专业亦然,会计专业单一学科知识专业面很窄,学科交叉融合度不足,导致培养的学生视野不宽,应对和解决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能力有限等。这种长久以来保守封闭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区域对高水平会计人才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及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重标准化教育,轻差异化人才培养

教育服务于社会,会计人才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按《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通常说的国标)来设置,往往造成各高校间“千校一面”,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出同质化的会计人才,而产业间、地区间的差异导致对会计人才质量要求的差异往往使得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会计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没有得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大力支持,对行业、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不够以及比较优势不明显也给差异化人才培养带来阻力。

(四)重信息技术的简单移植,轻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信息时代促使会计学专业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与时俱进地做出改革与创新。但信息时代来得太快,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师信息化素养、“互联网+会计”的相关教材等,还未来得及与之相配套;由于缺乏政府在政策环境、财政方面的支持,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存在有效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过时等情况;科研部门技术孵化本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但大多数科研部门存在知识产权不明晰、订单式研发机制不健全等使信息技术的转化路径受阻;与企业的对接方面,存在信息化平台的结构性失衡,亦即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与目标用户、企业等的实际需求相脱节[6]。信息技术的简单移植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的短板。

三、“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推进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方略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既符合高校培养支撑区域经济与会计行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定位,也顺应了当前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国教育家爱德华·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7]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认为:“在对人之为人的思考中,价值观始终不可或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的核心是确立价值观。树人包含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但德是第一位的。”[8]上述观点无不深刻地凝练出“大学”的宗旨和终极目标: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科学素养、有实践能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单凭高校一方,会计学专业很难实现以上宗旨和终极目标,这就需要打破培养主体界限,促进“政产学研用”各方协同育人。政府、行业协会要通过广播、视频、宣讲等媒介引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科研机构、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等渠道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内生动力;用人单位要通过实习、实践平台渗透真善美,在法制观念、公民意识、道德规范等方面加以引导和约束。总之,“政产学研用”各方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使命,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专业共建,打造文科“金专”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集中优质资源,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课程提质离不开“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开放合作,各尽其能。政府部门应重点在政策倾斜、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行业协会要做好指导、促进;校方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形成完善的政策框架,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研、成果共用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促进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用人单位应适时向高校提供用人需求、毕业生评价反馈等信息,以便校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科研院所要不断进行会计学专业研究,开展高水平的教学调研、学术交流,用其研究成果反哺专业建设[9]。通过多边交流与协作、互通有无,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不断优化会计学专业结构,带动会计学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三)需求导向,差异化培养会计人才

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坚持特色发展。高校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用人单位等深度对接,采集信息,萃取信息,在此基础上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以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人才需求。同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政、产、学、研各方代表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对教学方案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等角度定期开展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科研平台是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学术素养、学术能力、专业技能的主要保障,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和科研平台;用人单位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相关性人才针对性地安排实习;政府要加强行业、创业需求与会计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通过各种资格认证的取得,对会计人才进行市场细分,以满足社会各层次人才需求。

(四)守正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既要扎根中华优秀的会计文化,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又要从容地接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会计、区块链等带来的思维变革与教育变革,主动推进校政协同、校产协同、校研协同、校用协同,构建会计学专业协同育人格局。要打破行业界限、学科界限,组建“政产学研用”各方代表组成的项目技术团队。项目团队要以高校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导向,政府为推动,形成行业交叉、优势互补、共融互通,充分利用合作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跨技术界新文科会计人才。

四、“政产学研用”合力推进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实践

普洱学院学校位于“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14个世居民族,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的云南省普洱市。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申办获批会计学本科专业以来,始终坚持学校“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努力培养“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应用型人才。

从学校层面看,为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学校与普洱各县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央民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区域内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从会计学专业建设层面看,普洱学院会计学专业起步晚,但从建设初期就主动探索“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如何做到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合作育人,取得初步成效,现有多家用人单位前来接洽就业事宜。普洱学院会计学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五星”图,如图所示。

图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五星”图

此图既明确了“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的主要责任,也勾画了“政产学研用”各方交叉融合、合作育人的简图。合作育人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用多方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一)立德树人方面

《新文科宣言》强化价值引领,提出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教育是人与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理念。普洱学院在《普洱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行动方案》和《普洱学院育人工程实施细则》中体现了“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從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层面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包括“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大合唱”,而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独幕剧”。近期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会计学专业学生与会计师事务所、思茅区税务局合作中搭建了志愿者服务团队,在学生宣传财务知识、税务知识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方面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从招收学生、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撰写到人才输送,整个育才生态链条上,需要消除“政产学研用”融合障碍、探寻合作育人新通道。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要主动听取各方建议,通过德尔菲法多轮征询、反馈省内外高校专家、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专家意见,反复征询、归纳、统计、反馈……若干轮后形成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实践方面,要主动聘请行业专家进校讲课,将实践知识带入课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为知识创新和再造奠定基础;在资源共享方面,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为学校主动提供经费投入、实践、就业平台建设等,为会计学专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源泉。

(三)需求导向方面

2020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普洱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合作各方资源,着力深化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就是把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对会计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及目标用户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并将自己的人才诉求与高校有效沟通;科研机构为会计学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建设创新成果分享;行业协会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探求变动中的人才质量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学校通过“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

新文科强调教师全面把握和及时吸纳最新科技发展成果,推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一方面提升现有的会计学专业相关的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的软硬件条件,引入先进的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将数智化融入新文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主动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前沿科技的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现代化校外数智化实践教学平台或基地。如,普洱学院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在校内建设以互联网电商为主,打造实训孵化基地,依托京东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能力、海量数据及丰富业务场景,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双方基于管理学各专业等优势专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信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结语

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新文科建设为推动会计学专业改革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强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恰逢其时,不可不为,不可慢为。会计学专业建设要聚焦区域发展急需,遵循新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交叉融合,形成政府主导、专家引领、行业支持、用户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会计人才。新文科会计学专业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1-7.

[2]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3.

[3]   唐衍军,等.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变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1):275.

[4]   陈阿丽,等.“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研究[J].西部皮革,2021,(9).

[5]   郑艺,应时.基于交叉融合学科知识体系本体的研究与预测[J].情报杂志,2016,(3):175.

[6]   刘晓琳.数字经济下财务管理转型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7):164.

[7]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8]   王博.新文科建设:开放创新视野扎根中国自觉[N].光明日报,2019-07-24.

[9]   解学梅.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识别与评价[J].科学发展,2014,(8):61-68.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会计学专业新文科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以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的金融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会计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