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3-05-30赵丽
赵丽
摘要:民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彩体现。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及地域文化特色,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在民歌学习中歌唱与鉴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民歌,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歌教学;文化鉴赏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以歌唱和欣赏课为主,倡导学生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认知、实践和创新能力。据统计,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民歌占比较大,这些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学习民歌时,教师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使学生从学民歌、唱民歌中感知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唱歌活动,培养学生的乐感,利用音乐的节奏、旋律及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民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感知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形式与风土人情。
1 民歌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民歌不是虚无的艺术,其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对情感的表达与希冀。民歌的文化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音乐教育资源。民歌的歌词朴实、直白,贴近生活,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学习民歌,契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俗文化。
1.1学习民歌,了解民俗文化
民歌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学习民歌,不仅能让学生感知不同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特点,还能够使学生感知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习惯等。我国有很多民歌,这些民歌代表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文化。湖北民歌《牧童谣》、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南民歌《编花篮》等,歌词朗朗上口,歌唱与表演并举,极富童趣。民歌教学要抓住作品的韵味与特点。有的民歌婉转悠扬,有的民歌高亢嘹亮,有的民歌优美细腻。教师要营造适宜的民歌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歌的意蕴与风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草原小姐妹》讲述了蒙古族少年龙梅、玉荣在风雪中勇救羊群的事迹,表现其热爱集体、不畏艰难的勇敢精神。该曲为琵琶协奏曲,利用琵琶与西洋乐器相结合,具有独特的乐曲结构。
1.2学习民歌,促进乐感培养
民歌的曲调、节奏具有多样性、民族性特点。在小学阶段,在民歌的学习与鉴赏中,能够带给学生多重听觉体验。民歌的旋律极具特色,能够调动聆听者的情绪,使其进入优美的音乐意境中。从民歌的演唱形式上看,有山歌、小调、号子等。依托民歌教学,可以解读极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知识。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的《北京喜讯到边寨》,该曲节奏感非常强,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欢腾的歌舞场景。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喜讯是什么?作曲家郑路、马洪业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问题。让学生聆听该曲,说一说有何感受。让学生区分作品的演奏方式是合奏还是独奏,是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分辨不同的乐器及特点。通过鉴赏该曲,学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边寨人民热烈庆祝“喜讯”的盛大场景,理解创作者热切、激动的心情。从作品结构分析角度来看,属于多段體结构,其中应用了很多苗族、彝族的民间音乐。引子中用圆号来模拟牛角的声音,粗犷的旋律穿越万里山河来到边寨。从音乐节奏体验中,让学生感知民歌的情感,了解不同民歌的文化神韵。
1.3学习民歌,培养人文情怀
在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民歌,了解民歌蕴含的丰富情愫。不同民歌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很多民歌是用方言来演唱的,从人物、故事、景致的描写中,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
比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的《拔根芦柴花》,该曲是扬州民歌,描绘了农民在水田插秧劳作的情景。整个曲调明朗而抒情,衬词衬腔相对稳定,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劳动的歌颂。在欣赏《拔根芦柴花》的旋律时,教师亲自为学生模仿分秧苗、插秧苗的动作。一边弯腰,一边双脚随着旋律平稳、有序地慢慢后退。学生跟着教师的动作,反复循环,感受节拍的旋律,体会在田里插秧苗的心情。学生踩着“四二拍”的拍点,一边聆听,一边模仿,一边表现,拉近了学生与歌曲间的距离,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曲调中渗透江南丝竹音乐文化,使学生从淳朴的民歌中了解“小”“轻”“细”“雅”的江南音乐特色,充分感受民歌的听觉之美。
2 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要顺应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多样性,不要为了追求形式新颖,而背离音乐教育的初衷。学生是音乐课堂的学习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从音乐体验中挖掘其艺术潜能,亲身感受、体会音乐,在音乐中获得快乐。
2.1以趣为领,感知民歌的创作魅力
音乐课堂,重在欣赏。学习民歌,要从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会参与其中,去感受、理解民歌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音乐课堂开始便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先是营造了音乐学习情境,接着就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计划来实施,将乐理知识点作为重点,而忽视了音乐创作背景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乏味,也难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学习民歌要重视民歌文化的挖掘,要透过民歌解析其创作初衷,引领学生去感受民歌的经典价值。
比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草原小姐妹》时,作品背景的解说要作为重点,要让学生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内涵。整首曲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两个对比主题构成,描写“草原放牧”的美丽情景。运用“短调”展示其舞蹈性元素;利用抒情“长调”来展现草原生活的美好时光。在器乐表现上,以琵琶为主,还配有双簧管的演奏,以凸显欢乐的草原生活。第二部分的音乐主题为“对抗暴风雪”,乐曲采用低音乐器的震音、定音鼓以及木管乐器,刻画暴风雪下的恶劣环境。在聆听鉴赏时,教师要抓住曲风的转变,让学生体会龙梅与玉荣两个小姐妹在暴风雪中与大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第三部分主题为“寒夜前行”,为了保护集体公社的羊群,两个小姐妹不畏严寒,与风雪搏斗,艰难地前行。乐曲中,琵琶声表达了坚定的信念,长笛的运用表达了小姐妹的心声。“马蹄声”由远至近,由弱变强,暗示了乡亲们纷纷赶到,协力拯救羊群。第四部分由不同乐器做前奏,接着由琵琶奏出歌谣式曲调,节奏清新,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及对小姐妹的敬佩,让整首乐曲情景交融,也让整个曲调达到催人奋进的高潮。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创作背景,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体会民歌的深远价值。
2.2以问激思,洞悉民歌的文化内涵
音乐课堂除了听、唱以外,教师还要注重问题的运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在问题中让学生学会反思。学贵有疑,在学习中,没有问题,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提问、多提问,使学生在问答中领会民歌的内在意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与答的空间,鼓励学生去发问,表扬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学唱江苏民歌《杨柳青》,让学生感知扬州民歌的特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说一说与扬州有关的古诗。学生回答: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扬州的风光很美,在聆听《杨柳青》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与扬州相关的美景图片。最后,解析江苏民歌中的衬词,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衬词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后,教师进行讲解:衬词能够起到烘托歌曲氛围的作用,赋予歌曲活泼风趣的味道。江淮民歌很多,《杨柳青》属于民间小调,山歌、号子也属于民歌。如欣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时,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号子”?教师回答:“号子”与生产劳动有关,在劳动中,通过呐喊的方式来协同用力,慢慢演变成一种歌曲体裁。由此,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歌文化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对民歌音乐的理解。
2.3强调多元教学,打造生“动”民歌课堂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好玩爱闹的特点,通过多元教学,为学生创设体验音乐的环境,释放学生的天性。在民歌教学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提升其音乐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好一个土娃子》时,除了讲解各类休止符、附点节奏外,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学唱歌曲,体会民歌的多样性,感知“土”之美。听歌曲,看歌词,打着拍子去体验“土得掉渣子”“粗的粗嗓子”“一个鬼点子”“扎个深猛子”。为了活跃唱歌氛围,教师引入游戏“接龙”,看谁能够快速、准确地接上歌词。如果谁没有接上歌词,就需要表演节目,可以是唱歌,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跳舞、讲故事等,让音乐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在学习民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舞蹈活动,邀请学生参与舞蹈表演。民歌与舞蹈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民歌的节奏、律动,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3 小学音乐课堂民歌教学设计实例
3.1视频导入,营造民歌学习氛围
三年级学生对音乐充满了感知和探索兴趣,教师要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音乐表现和审美空间。首先,教师播放演奏视频,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一边赏析,认识不同的乐器。然后,教师利用钢琴伴奏,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发声音阶,引入柯尔文手势,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在歌唱时,要指导学生调整气息,保持歌唱的连贯性。最后,引导学生对照曲谱,开展旋律模唱活动。使学生了解曲谱基本知识点,找准歌曲的主要旋律线,增进学生对歌曲旋律的理解和记忆。
3.2明确主题,开展聆听体验活动
简单的发声练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基本旋律。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图片,提出问题:在该曲中,都用到了哪些乐器?接着让学生认识二胡、古筝、竹笛等民族乐器,并了解它们的发声特点。随后,以播放二胡独奏曲方式,着重让学生聆听二胡这一民族乐器的音色及特点。接下来,教师开始详细介绍二胡这个传统乐器,使学生了解其结构,并通过播放二胡曲《赛马》,让其体会二胡音色的纯净、明亮。对于《八月桂花遍地开》,教师以钢琴伴奏进行翻唱,并对学生提问:歌词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有学生想到“八月满树都是盛开的桂花”等。通过渗透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军民团结的喜悦之情。最后以学生分组歌唱、教师领唱等方式,进行演唱练习,并对学生演唱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调整呼吸,保持合唱的协调、一致。
3.3歌詞创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回顾前面展开的发声练习,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进行填词并演唱,教师对各组学生的创编歌曲进行评价。借助合作学习,以创编歌词为任务,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互相学习,激发创作热情。围绕歌曲旋律,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创编歌曲的乐趣,同时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另外,围绕《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拓展更多与之相关的歌唱及表演活动,让学生聆听更多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背景、文化特色多种多样。古朴、美妙、悠扬的民歌,唤醒了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民歌教学,在聆听民歌、感知民歌的艺术魅力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通过民歌创编活动,从听到唱,再到创,加深学生对民歌独特性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歌的教学优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在民歌传承中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俊琪.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J].学周刊,2021(30):157-158.
[2]仇秀华.多元视域下民歌教学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66.
[3]王涓.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5):100-101.
[4]温惠琼.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1(14):51-52.
[5]马茜.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2(21):28-30.
[6]蒲雪.试析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2022(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