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3-05-30田红梅宁波
田红梅 宁波
摘 要:基于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情景学习理论,通过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积极品质培养目标、研学旅行学习收获影响因素以及研学旅行现状与不足,探讨高中生如何更好地通过研学旅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研学课程优化建议,完善研学教师筛选与培训机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精心设计研学活动,结合教学目标对研学基地进行筛选。
关键词:高中生;研学;积极心理;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76
高中生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高中生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生活、应对挫折能力成为教育者关注重点。
1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培养目标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断乳期”,此阶段的高中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总结个体心理发展有如下几个特征:
(1)社会性:高中生心理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对自己的关注逐渐转向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更喜欢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与学习,探索未知的世界。
(2)动荡性:高中生生理、心理发育发生急剧变化,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绪容易冲动,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容易偏激,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避免出现心理障碍。
(3)自主性: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高中生更有批判思维,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喜欢创新思维,通过自己的探索在不断试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比理论教学他们更喜欢体验学习。
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洞察力;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勇敢面对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友善品质,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积极情感反应与体验;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刘在花(2010)研究指出高中生应重点培养八项积极心理品质:思维与洞察力、谦虚、信念希望、持重、执着、真诚、创造力、领导力,这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高中生培养要求不谋而合。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还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
结合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高中生培养目标,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旅游与研究性学习为一体、集理论学习与体验学习为一体、以经验学习和情景学习为途径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多关注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上,而我国孟万金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加关注学生积极一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2016年孟万金教授通过对国内中小学生进行测评,结合塞里格曼提出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制定出《中国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最终确定了本土化的17项积极心理品质,分属六个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志维度、律己维度、利群维度、超越维度。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对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的调研,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八项积极心理品质:思维与洞察力、谦虚、信念希望、持重、执着、真诚、创造力与领导力。
(1)思维与洞察力。高中是人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辩证逻辑思维也日趋成熟,如果这一时期思维没有得到合理启发,思辨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继而影响未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中生在观察事物时比以往更全面、更深刻,他們善于思考事物的本质,但有时候观察还不够精细,容易过早下结论。
(2)谦虚。高中生非常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在意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同时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中生本应该能够较好地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以及做到主客观辩证统一,但是目前高中生在自我评价时不能选择正确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因为学校很少进行关于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方法依据的相关教育,从而导致高中生在自我评价上出现较大个体差异,部分高中生自我评价过高,表现出自负的行为,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少部分同学表现的狂妄自大。这不仅会影响高中生谦虚学习、请教知识技能,同时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因此,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谦虚品质的培养。
(3)信念希望。高中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个人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转变,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会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决定着高中生如何看待社会以及周围的事物,决定着判断事物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如果在高中时,父母以及学校及时对高中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对社会及他人有更加积极正确的认识,对知识、生命、健康等多方面的态度有极大的不同。
(4)持重。高中生面临人生重大难题与选择,有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高考压力,面对这些难题需要学生沉着、冷静,做出理性判断和抉择,是否能够理性分析利弊影响着高中生的未来选择。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稳重性格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遇事不慌的优良品质。
(5)执着。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离不开坚持这个优良品质,高中生能够主动、有计划执行任务,做事的坚持性也在不断增强,相比初中时的稚嫩,高中生更能管控自己的情感、决定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形成教育联合体,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困境,让高中生在解决实际困难中培养坚持的优良品质。
(6)真诚。高中阶段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高中生容易在自我认知上产生过高的评价,出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从而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未来容易产生迷茫,导致焦虑、抑郁。教师应将“自我认知”教育作为高中生基本教育内容之一,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客观看待自我,缩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
(7)创造力与领导力。21世纪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研究表明,我国高中生创造力水平一般,且个体差异较大,冒险性和想象力较差。这就提醒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 研学旅行学习收获与影响因素
研学旅行是一项由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作为一项以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优势结合体,是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方式。研究证实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收获,包括“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提高抗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收获水平受研学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研学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3.1 研学旅行中积极品质的培养
(1)认知能力的发展:研学旅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以及多元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平等沟通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长抽象知识理解能力。
(2)情绪情感的培养: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团队活动、彼此分享,让学生充分展露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更全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教会学生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批评,养成谦虚、真诚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等自我意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顽强意志的磨炼:研学旅行能够引导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以及个人信念朝着积极方向转变,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困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困难中培养坚持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抗挫折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前行,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消极心理状态。
3.2 研学旅行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
研究证实研学教师是学生内在动机是否激发的影响因素,从而影响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收获多少。其次,教学活动对于学习收获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教学环境能够正向预测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收获。以上研究结果都与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教学论相符合,都主张在经验中学习,在情景中体验,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认知、情感与行为能力。
4 高中生研学旅行课程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现实困境,还未能真正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过程中。
4.1 学科融合性不强
研学旅行是将学校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旅行实践融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走入社会、亲近大自然,通过实践将各科课程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体验中培养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21世纪的核心素养。但是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师资综合能力不达标、研学导师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现在大部分学校开设的研学旅行课程依然存在“简单把课程直接搬到校外”和“单纯走马观花式旅行”问题,没有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紧密结合。
4.2 专业引领与指导不足
从2013年《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以来,各个省市陆续颁布各项研学政策,研学在部分城市逐步试验与开展,各城市发展进步不一,总体不太成熟。究其缘由,其中最大阻碍是缺乏研学师资力量,在研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多位一体的,不仅是研学活动前的策划者、组织者,还是活动现场的安全员、讲解员,同时也是活動过后的评价者、打分者,这对研学导师的要求极高,目前中小学老师大部分只具备专业知识,对于旅游相关知识不甚了解,也不能很好地将课程知识与研学基地的文化紧密联系。这就导致目前研学活动大部分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研学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没有关注到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积极心理的培育。
4.3 忽视互动实践过程
研学旅行的关键在于实践性操作,遵循着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与学习,从而内化学科知识。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在组织研学课程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以及教师授课不灵活导致研学课程还是以教师或者讲解员讲解知识为主,学生自行组织、策划、动手、展示的机会很少,因此实践性不足,教育效果也有限。尤其作为高中生,不能很好激发他们参与研学课程的激情,也不能调动他们的实践能力,失去了在实践中培育综合素养的机会。
4.4 忽略积极心理培育
《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性活动。高中生在研学活动前以小组形式策划、组织活动可以锻炼团队协作、发散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调查访问可以培养人际沟通、抗挫折、执着的优秀品质,在活动后总结评价与反思可以培养自信、价值感等核心素养。但是目前学校教师在组织研学活动时常常忽略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与引导,部分教师本身由于缺乏心理引导专业能力,甚至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过程评价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5 缺乏多元评价体系
在现有的研学旅行研究中,研学评价依然采用校内评价方式,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通过口头或事后作业的形式对学生在研学中知识获得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互评。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参与者自我反思,不能全面评估学生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研学评价应该依据科学的评价标准,结合多方参与者评价,从学生活动策划、组织、参与、展示等多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
5 研学旅行中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5.1 加强研学教师培训
学校应做好研学教师筛选、培训及考核的系列工作。设置合理的研学教师选拔考核机制,对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养及思想品德进行严格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才可担任研学教师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研学地点、学生学情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不同主题培训,比如如何与不同年龄段学生沟通、如何上好一堂户外课、如何将多学科融合、如何保证户外安全、急救培训等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师户外急救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心理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方式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在研学旅行中加强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5.2 做好研学活动策划
(1)活动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活动。确定好主题后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策划组织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高中生自主性、积极性、发散思维等优势,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程主题与标准,结合研学目的地自行策划活动,老师作为助手给予适当帮助,通过鼓励学生主动策划与参与,在查询资料、不断修正方案、反复思考、分工合作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活动组织策划力以及创造力、领导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挫折,在克服困难中培养感恩心态。
(2)活动中:以团体辅导形式展开活动。研究证实,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改善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接受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培训,组织学生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课程,让同学们在包容、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开展研学活动中继续发挥高中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组织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调查、访谈、研究。通过让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活动,不仅可以磨炼学生的抗挫力、意志力,同时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
(3)活动后:多元评价反思,形成全面自我认知。课程最终呈现方式要做创新,可以是演讲、课程报告、思维导图也可以是辩论分享会,总之多元的课程结课方式可以更好体现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课程完全结束后如何评价学生也是教育内容重要版块,如何评价学生在研学课程中的表现与收获,不应该简单由教师根据学生是否学到新知识而评价,应该是所有参与主体都参与评估,研学旅行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并且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研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表达、品质提升,除了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同样很重要。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性。
5.3 做好研学环境筛选
在研学基地选取上,学校应根据高中生各科目课程目标,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可以选取一些有教育意义、能课程融合、可以开展团队活动的研学主题及基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比如说一些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场所、历史展览馆、博物馆等场地,在真实情景中更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融入研学课堂中,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刘在花.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539.
[2]甘秀英,阳作香,李会霞,等.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7):9296.
[3]黄瑞瑞,张一旦.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0):326328+345.
[4]齐书宇,胡万山.高中生创造力倾向发展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K中学高中生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2016,13(3):5968.
[5]陆庆祥,汪顺超.图书题名缺失[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6]董艳,和静宇,王晶.项目式学习:突破研学旅行困境之剑[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5863.
[7]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26130.
[8]陈恬昊,叶映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收获及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22,(4):7380.
[9]Esteves,Helena,Ferreira,et al.Geological Fieldwork:A Study Carried Out With Portugu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13,61(3).
[10]Hitaua ArahangaDoyle,Saleh Moradi,Kaitlyn Brown,et al.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Māori and New Zealand European adolescents through an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me[J].Kōtuitui: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Online,2019,14(1).
[11]Carolyn N.Orson,Gina McGovern,et al.Larson.How challenges and peers contribute to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in outdoor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0,81.
[12]吳明华,罗玲.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12):58.
[13]郝琦蕾,王宁宁.项目学习:助推研学旅行课程化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7):4648.
[14]杨保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2019,(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