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3-05-30刘锋
刘锋
摘 要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碎片化、机械式等难点与痛点,以高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比较阅读法为现代诗歌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现代诗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现代诗歌欣赏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比较阅读 现代诗歌 艾青诗选
学习诗歌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均有助益。实践表明,比较阅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比较阅读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
比较阅读是对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比较进而深度理解文本的阅读,它是群文阅读中的一种,是依据关注点的变化而自由链接文本的开放式阅读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将多篇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并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这种基于探究思维的语文学习形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学习了《金色花》《荷叶·母亲》等7篇中外优秀现代诗歌,已经明了基本的读诗方法——读诗要精读、深味,反复涵咏,读诗要借助想象与思辨,把感性想象与理性思辨结合起来,打通语言的障碍,才能更好地抵达审美境界。《艾青诗选》主线明确,感情鲜明,《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要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审美,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回味,才能真正读出艾青的大爱。
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我爱这土地》一诗,能够把握艾青诗作的内容、结构与情感脉搏。对诗歌的意义、语言形式和风格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艾青诗作意象、情感、词语和节奏等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带领学生由表及里,进入艾青诗歌的内在起源。
《我爱着土地》因为篇幅短小,语言洗练,,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能有较好的认知。但是由于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艾青诗选》整本书的阅读态度就困难了许多。故此,需要采取还原时代背景、在比较阅读中打通诗作联系等策略,排解学生读诗的消极情绪,唤醒他们主动探求诗歌世界、走近诗人艾青的探知欲。
二、现代诗歌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创新点
运用比较阅读法教学现代诗歌,关键在于架构起同一本文内部的相关因素或不同文本的相关性。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在《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适切的阅读任务群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土地”为切入口,以比较阅读为教学策略,为学生读懂、读好《艾青诗选》提供方法支架。
聚合组元。艾青的诗作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土地”是他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他始终关注与中国土地紧密相连的普通农民的命运。艾青对土地的热爱——忧国忧民的悲悯与对时局、对未来激越燃烧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带领学生撷取典型篇目,理解文本,建构主线,在自主比较阅读中初步感知艾青诗选的主色调、主旋律,启动、激发学生的读。
任务:请同学快速浏览《艾青诗选》目录,看哪些篇目可入选“土地”诗歌群。
预设:《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的土地》
这一环节,学生从爱国主线、主要意象、风格特点等角度分析,分享聚合组元的理由。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艾青在不同年代使用同一主要意象下的情感变化。教师引领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阅读思维,让思维由单一走向多维,由趋同走向求异。
批判、解构。比较阅读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解构能力,即感知文本内涵的能力、分析文本表现技巧的能力和对于认知的表述能力。此环节是课堂操作的重点。任务安排有四:
任务1 速读感知。泛读: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任务2 思考批注。精读:饱含深情,富含哲理的诗句,不理解、有质疑的语句。
任务3 探究。思考:《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我爱这土地》为何情绪如此一波三折呢?(提供“背景链接”)
任务4 交流分享。思考:《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我爱这土地》三首诗歌在情感的表达、诗歌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异同?小组间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抓住主线(大爱)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抒发。
这一环节的语文实践活动融理解、鉴赏、表达、交流为一体,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而设计,侧重于学生观点形成后的理性表达,把感性的想象与理性的思辨认知结合起来,深入体会和把握艾青诗作内在的感受力和情感脉搏,推动、深化学生的读。
优化、构建。此环节是教学难点,以深度鉴赏进入艾青的精神世界,用深沉炽热的诵读展示学习所得,在比较阅读中获得对艾青诗作独特的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环节如下:
任务1 有人评价艾青诗歌说,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艾青随之扩大了政治视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创作的诗歌,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请结合“土地”篇品析艾青诗歌的语言、形式、手法等特色。
任务2 师生同诵——艾青因为“爱得深沉”,用悲悯的热泪,记录下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民族的苦难命运;因为“爱得深沉”,用燃烧的激情,以诗作呼唤东方温柔的黎明,点燃时代的炬火。请个人或小组选择“土地”篇中的其一,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艾青的悲悯与激越。
任务1中的教学资源呈现出情境性、知识点可多点触发的特征;学生的阅读品析突出比较、思辨和评价,体现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认知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师的积极引导、适时点拨,能帮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实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能够体现出学生认知、发展的个性化,促進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模仿、创作。为了检验评价学生课堂所学,可以设计学法的迁移运用,布置课后作业——选择太阳、黎明、春天等任一意象,聚合组元、言语实践,领略《艾青诗选》群诗魅力,感受艾青心中大爱。小组分工合作,形成一份研究报告。主标题拟题示例:土地与太阳、火把与礁石、光明与自由、沉郁与悲壮——以模仿、创作作为阅读的归宿,继续发挥比较阅读之于《艾青诗选》的弥散效应。
“土地”篇中有悲悯、有激越,艾青对土地的热爱,继承了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济世传统,升华为英雄担当,绵延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引领学生把文章读真、读深、读宽,并将感悟、分析、归纳、表达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渗透着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蕴含着知识能力的生成,思想认识的升华,审美的体认与建构,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作者通联:江苏淮阴中学教育集团
清浦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