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移动支付国际化发展探析

2023-05-30崔晓瑞梁鑫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移动支付国际化一带一路

崔晓瑞 梁鑫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移动支付的需求飞速增长,进而推动我国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金融合作日益深化,同时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出境游客量大幅增长等诸多因素为我国移动支付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因此,结合我国移动支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探究其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及阻碍,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和建议有助于增强我国移动支付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效率。

关键词:移动支付;国际化;“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060-0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全球非现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加快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全球化步伐。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已远超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稳居世界榜首。从服务境外游中国人,逐步拓展到服务当地市场,我国移动支付企业积极将技术、产品、模式、人才带向全世界,掀起了全球从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型升级的浪潮[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区域金融合作,为我国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我国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沿线金融欠发达国家带来了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契机。

一、移动支付基本概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体系,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移动终端和金融机构联系起来,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货币支付结算。

移动支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无须使用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工具,使用智能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不必局限于面对面交易。而且移动支付的服务范围广泛,包括网络购物、生活缴费等,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生物识别”支付,主要通过面容、声纹、虹膜、指静脉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也可通过步伐姿势、手势举止等无意识行为完成身份精确识别;二是“无感交互”支付,不再依托具体载体,而是利用弱信用验证技术将用户的强弱ID关联,进而完成用户识别和资金转移,促进用户场景化应用发展;三是“泛终端”支付,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物体都可作为终端,因此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资金账户与任意物体的ID相连接,能够真正实现“万物皆可支付”。

二、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一)国内

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我国移动支付极速发展,相关产业链日趋成熟。《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力调查》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移动支付使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交易比例高达86%。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0年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 232.20亿笔,交易金额高达4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50%。

借助技术的革新和市场规模的扩张,我国移动支付通过不断的创新打造了独特的支付应用场景,参与主体逐渐从前端的研究开发、市场布局和客户服务等转向移动端,带动了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多个新兴产业。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并未形成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习惯,这一差异助力我国消费者迅速完成了短期内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的转变,进一步促使我国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成为远超海外竞争对手的全球性领先产业[2]。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了我国移动支付融入境外市場的进程,目前我国主要移动支付平台在海外市场扩张势头正足。2019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支付宝海外用户超过3亿,消费者可使用支付宝在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线上交易;截至2020年1月,微信支付业务已成功接入60个国家和地区,能进行16个币种的直接换算,同时利用微信小程序等产品与境外商户合作;2020年11月的公开数据显示,共有179个国家和地区支持使用银联卡,其中有6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银联移动支付服务,14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约90个银联标准电子钱包。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我国移动支付企业正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先进技术及发展经验,为沿线部分金融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在移动支付领域赶超欧美等国的可能性,目前有些国家已顺利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为成功融入境外市场,支付宝聚焦当地支付市场特征,实施“本地伙伴+技术赋能”战略,通过技术输出在包括印度、泰国、菲律宾在内的9个国家打造本土化“支付宝”,因地制宜地构造出适合当地消费者的支付平台[3]。

在移动支付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开始逐渐重视这一技术的发展: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国家2025”十年计划,以高新技术发展助力移动支付的进步;马来西亚借鉴中国发展经验,蓄力推进无现金社会建设[4];印度大力推行电子钱包支付,在短期内成功实现普及率翻番。但与国内市场相比,我国移动支付在海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通过境外市场的拓展,快速输出我国创新技术和支付标准[5]。

三、我国移动支付国际化发展动因

(一)政策支持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深化区域合作与创新,构建多元化金融主体和新型交易方式以拓展区域资金融通,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做好相关制度设计。在2018年11月举办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中,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强调,促进金融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央行出台《人民银行非银行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网络支付监管法规,监管政策压力降低了我国移动支付企业的盈利水平,压缩了国内发展空间,迫使其加快了进军海外的步伐。

(二)国内竞争激烈

我国已逐渐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境外各移动支付巨头大批涌入,使原本银联、蚂蚁金服、腾讯三家独大的国内支付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日益饱和,集中度不断攀升,各大平台发展增速逐渐放缓,盈利水平慢慢降低,未来发展空间日益狭窄,种种压力将促使支付企业另谋出路,通过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三)跨境支付需求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出境游客最多、境外消费最高的国家,“出国热”同时带领我国移动支付“走出国门”,应用场景从传统的餐饮购物逐渐延伸至医疗、退税等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共220.49万笔,交易金额45.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和33.44%。“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去工作和生活,出境游客及海外华人华侨的移动支付需求日益增长,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空间,进一步带动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

四、我国移动支付国际化发展的阻碍

(一)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一带一路”途经多个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区,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政权更迭状态,极易爆发内战或边境冲突[6]。例如,由于位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乌克兰成为了美俄两国争夺的焦点;严重的民族宗教矛盾使伊朗、以色列等国家关系紧绷。国家间的微小矛盾极易演变成危险的武装冲突,导致我国移动支付在这部分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另外,沿线部分国家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当地政府可能认为我国移动支付企业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从而会阻碍我国支付企业进入其金融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4G网络覆盖人口已超99%,超过95%的行政村已接通了光纤宽带。相比之下,绝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处于发展中阶段,总体实力较弱,在金融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且资金投入不足,总体支付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相应的配套体系不健全,移动支付产业仍需进一步探索,例如约半数巴基斯坦人无法获得基础性金融服务;马来西亚直到2018年才正式出台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基础设施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体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同时给我国移动支付顺利进入当地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金融监管阻碍市场拓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支付体系是其最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我国移动支付企业在境外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和约束环境,加大了获取支付牌照的难度[7]。而且目前沿线各国并未实行统一的安全认证方式,制定一致的标准及合作机制还需各国相关部门间的进一步沟通。此外,我国移动支付企业在进军海外过程中极有可能被他国视为威胁,受到不正当竞争、威胁国家安全等指控,局面更为复杂困难。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金融政策复杂,我国移动支付在入驻境外市场时要遵守包括国内国外多项法律法规,需与不同监管部门进行交涉,根据目标市场具体情况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在保证技术安全、保障用户权益的同时满足当地市场指标。

(四)消费文化差异显著

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保留着使用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习惯,市场格局较为稳定[8]。新加坡消费者认为现金是国家价值的象征,且具有一定的匿名性质,因此仍坚持使用现金支付;约95%的菲律宾消费者没有信用卡,通常选择支票或现金支付。因此,即使顺利通过了当地政府许可,取得了当地支付牌照,根深蒂固的消费者认知仍制约着我国移动支付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进程,使其处于渗透率低、普及程度受限的局面。

五、我国移动支付国际化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发展移动支付的前提是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云计算技术能够将传统的硬件设施高度虚拟化,把科学技术以服务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实体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因此,我國移动支付企业应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国内外资源共享,在境外市场营造有利于支付业务发展的环境,助力沿线国家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二)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我国应进一步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互信互认机制的可行性,完善跨境电商、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同时我国移动支付企业要严格遵守沿线国家的法律法规,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与他国相应支付监管部门的政策沟通,扩大共识,从而推动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三)洞悉消费市场导向

应着重培养当地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高用户认同度。我国移动支付企业可以采取体验式营销和口碑评论等方法实行移动社交营销战略,与当地主流平台开展合作,提供移动支付场景入口。通过联合营销推广吸引当地消费者,使其切实感受到我国移动支付的安全便捷,逐步提高我国移动支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当地特色,进一步开拓市场。

参考文献:

[1]   吴芍希.未来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环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13):12-13.

[2]   孙刚.境内外移动支付发展差异比较[J].中国信用卡,2020,(9):70-72.

[3]   关守科,Li wanchao.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9,(7):8-13.

[4]   肖翔,姜钰羡,程钺.“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合作的效率评估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9,(5):5-12.

[5]   方萍.中国移动支付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72-74.

[6]   王运昌,杨柳.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视角的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0):106-107.

[7]   刘鹏,侯玮迪,张凤.中国移动支付国际化动因与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8,(5):57-60.

[8]   王玉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境电商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2):27-28.

[责任编辑   文   遥]

猜你喜欢

移动支付国际化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打车软件的普及对城市交通压力缓解情况研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