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2023-05-30肖思雨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肖思雨

摘要:美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任务之一。小学美术赏析课要从教材内容与学段学情出发,调拨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展开教学,在赏析美的过程中落实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小学生美术赏析能力、提高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从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五个维度出发,探究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优化方式,旨在启发一线教育者。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旨在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美、美术现象等资源的深刻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审美趣味,进而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美术课程内容划分为欣赏和评述、设计与应用、造型与表现、综合和探索四类艺术实践。其中,欣赏和评述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内涵。

1   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概述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承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进而提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后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了积极导向价值。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生树立正确美术价值观念、塑造积极美术品格、锤炼实用美术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方向。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持续性、动态化的教育过程,具备较好美术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在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方面获得长远效益。

2   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欣赏教学课程的意义

2.1提升学生综合审美素养

现阶段,美育是“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在小学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欣赏教学课程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跨学科学习中得以应用和实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2落实美术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音乐、美术的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部分。核心素养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欣赏教学,有助于深度落实美术课程标准。

2.3提升教师实际执教能力

设计核心素养与欣赏教学融于一体的美术课堂,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核心素养教育趋势,教师要深度解读核心素养发展内涵,探究核心素养与欣赏教学的契合点,构建创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持续升级能使教师实际执教能力获得有效发展。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

3.1甄选经典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即学生在对美术赏析目标(相关图形、影像或其他视觉符号)进行观察时解读、分析其寓意和内涵的能力。图像识读能力适合放在欣赏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是基于丰富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社会认知基础之上的。学生认知经验越丰富,对图像识读的感知力就越强,越能关联旧知识,从图像中获得更多审美信息。因此,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可以从拓宽学生欣赏渠道入手。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可以遵循“1+X”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堂欣赏主题或美术作品拓展课外优质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海量关联作品中扩充个人读图资源,积累经典美术图像识记经验,以量变促成质变,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锻炼其图像识读能力。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图像主题、作者、画派风格、社会背景、功能等角度出发,寻找丰富的美术图像资源。拓展美术资源需要遵循经典型原则,所选作品要具备优秀的审美价值,使学生长期接受高质量美术作品熏陶,构建高级审美标准;一方面要具备典型性,能使学生见微知著,由一个图像联想、理解一类图像信息,对一类识图信息产生深刻印象。

以苏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粉印纸版画》课堂教学为例,本课欣赏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粉印纸版画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教师以“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为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以海量图像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扩宽学生知识视野。教师为学生找到经典的粉印画代表作《鲁迅先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云南印象》等。借助不同作品的细节向学生介绍完成美术作品的步骤、工序,使学生对本课图像知识重点“粉印纸版画”的特征产生深刻印象。经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在后续欣赏教学中自主辨认纸版画类型,提升与纸版画相关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甄选经典的美术资源融入欣赏课堂,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美术知识视野,鍛炼学生对图像的识读能力。

3.2构建主题欣赏空间,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旨在引领学生立足文化角度,深度解读、分析美术作品、现象和观念。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常识,助力学生了解多样化美术存在形式。学生在获得充足的美术文化认知后,能正确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衍生的美术文化,形成积极的文化理解观念。在欣赏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可以从构建主题欣赏空间入手。一方面,教师需要构建一个主题化、专用的美术欣赏空间,如用空教室创设艺术空间,举办校园美术展、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场景或者美术展馆等区域,借助特定空间营造开放、浓厚的文化氛围,使美术作品在空间内向学生释放同类型的意蕴特征,让学生对相关文化、美术作品建立深度感知。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注意维持欣赏空间的氛围感。欣赏教育是文化传递的影响过程,学生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反馈、整理、分析和内化,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获得沉浸式文化美术体验,进而促进其相关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水墨情趣》教学活动中,本课理解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相关文化知识、赏析方法与画作特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墨文化后,能通过观察来解读水墨画作的意蕴之美,对水墨画深度了解。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美术社团布置水墨展区,将宣纸、彩墨、毛笔、砚台等绘画材料作为展馆的陈列物与装饰物,营造浓厚的水墨艺术氛围;打印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知名水墨大师的画作,用于装饰空间,将水墨绘制的画面内容与实物图进行对比陈列,使学生从对比观察中充分感知水墨画“写意”的风格。主题式欣赏空间的建立能有效深化学生对水墨美术文化的理解,营造浓厚艺术氛围,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3.3设计专项精讲活动,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

美术表现能力即学生借助传统与当代创作媒介、材料、技术创造视觉形象,借助创造物展现、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思想、精神的传达。具备优秀美术表现力的美术创作者能深度掌控多样化美术材料,借助创作清晰明了地传达个人意图,用作品发声。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教师需要从欣赏教学的本质内容出发,借助美术的相关知识内容优化学生美术表现思维,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美学表现知识的基础上,在实操中娴熟地驾驭美术作品的色彩、空间、形象,将所思所想传达、表现出来。教师可以设计美术语言专项精讲活动,将其穿插在欣赏课程中,使学生按次序了解点、线、面、色彩、对称、平衡、节奏、对比等画面基本要素。学生能在对画面语言的逐步深度掌握中强化美术表现思维,在实践操作或者美术赏析中条理清晰地表达个人美术观点,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冷色和暖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找到暖色调的经典之作:凡·高的《向日葵》和冷色调代表作品——莫奈的《睡莲》。两幅图都是以花为题材,以色彩的浓淡明暗展现作者的美学意境。课堂上,教师将“色彩”作为美术语言的精讲内容,以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力为目标,展开欣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大家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的背景用了什么颜色?画面中的冷色和暖色是同一种颜色吗?冷暖氛围的铺设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领下,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建立深度认知,自身的美术表现力得到循序渐进地发展。

3.4创设对比评价话题,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能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术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或生活中的审美视觉符号进行多维度感知、评价、判断的过程即审美判断的过程。具备较好审美判断能力的人能通过观察与解读,领会创作者的深层次寓意,对相关美术作品的美学意蕴产生个性化观点,结合所学所知构建一套个性化审美标准。审美判断能力强的学生更能在生活中发现、挖掘深层次、多角度的美。教师可以创设对比话题,请学生对比两个画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差异化评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可以创设评价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就一个审美问题展开自由评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经历想评价、会评价、爱评价的过程;可以结合学生审美水平逐步提升评价标准,使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经历萌生审美观点、组织评价语言、整合评价思维的循序跃迁。在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审美标准的修正,帮助学生摆脱低级审美趣味,建立高雅的审美感知,助力学生审美素养向主流方向发展。

3.5布置创作训练任务,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创意实践能力可拆解为“创意”和“实践”两个基本要素。前者要求学生在思维上具备灵活、新奇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与创意灵感 ;后者要求学生能通过手、眼、脑的配合将创意、想法付诸实践,制作成具象化视觉符号或者实物作品。实践要求学生尽可能还原作品在脑海中的形象,突出要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一方面,重在灵感的激发;另一方面,重在实操能力的训练。欣赏课堂以画面赏析为主,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赏析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学生设计课后实操创作作业,以此检验学生课堂吸收、内化情况,锻炼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创意实践任务可以包含自由创作、命题创作、制定条件创作、仿创、复刻等多种创作模式。教师可以结合欣赏教学的实际需要布置适合的创作任务。创作实践作业的设计要注意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原则。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任务难度与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否匹配;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创作任务的教育价值、功能,结合实际需要为学生设计指向性训练活动。为提高学生创作质量,教师可以在赏析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参照性图片,激活学生创意灵感,使学生创意实践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画汗衫》的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服饰的艺术设计规则和基本思路,掌握将美学思想融入空白汗衫的美术表现方法。教师将“锻炼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作为本节欣赏教学课程的教育目标,把教学分为“课堂赏析”和“课后创作”两个模块。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汗衫设计作品,为学生提供创意和创作技法指导,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萌生灵感;在课堂尾声,教师为学生发放纯白汗衫,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自由创作,在衣服设计中尽情表达个人审美观点与创意。课内外的协调配合使学生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获得双向发展。

综上所述,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小学美术欣赏课堂,可以通过布置创作训练任务、引领对比评价话题、设计专项精讲活动、构建主题欣赏空间、甄选优质美术资源等方式落实素养发展目标,挖掘学生的潜在美术智能,助力学生学科能力向更优化方向发展。教师需要注意小学生能力水平与实际素养培养目标的匹配程度,为学生推送接近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审美素养循序渐进地提升,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美育情感,为后续深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荆爽,孙晓昕.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校本课实践研究:以《徽派建筑》一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22):167-169.

[2]尤小兰.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以非遗的融入为例[J].亚太教育,2022(20):62-65.

[3]黃艺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小学美术教学[J].华夏教师,2022(29):94-96.

[4]苏瑜.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项目式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9):165-167.

[5]王鸿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设计课学习单设计元素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19):171-173.

[6]张少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170-172.

[7]孙菁杨.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的探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22(9):189-192.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