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结网式教学打造疫情之下直播课堂

2023-05-30陈景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烛网格诗人

陈景峰

一、研究预想

直播课堂教学的短板是师生不能直接“面对面”,于教师而言,缺乏课堂氛围,教学激情减少,容易造成教学语言表述平淡、知识讲解过于系统化,从而形成重点不明确、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和反馈表现等一系列问题。于学生而言,容易形成“看客”心理,互动积极性在电子屏幕的阻隔下大为减弱。

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有意识地使用“定网格”。教学实践过程只有40分钟,完成一个知识点的系统讲解是很紧张的,不免使得教师形成“大水漫灌”式讲授。故此,教师要善于把章节教学点“网格化”,去易存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不够全面,教师寥寥数语点中关键即可;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可重点标示出来并进一步“网格化”,即把重难点进一步分解成更细小的预设问题并一一布列出来,准备先讲授、再提问、后练习。

所谓“投织梭”,就是在找准的网格点基础上,从不同维度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以教师所提之“问”为“梭”,在知识节点的体系构造与学生的思维脉络之“网”间来回穿梭。很多教师担心耽搁教学计划而选择不提问,或者虽有提问环节只是提出询问结果的简单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这种“非A即B”式的问题与回答只能令学生明晰基础概念,根本抓不住问题难点、核心,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至于提升学生参与度、调动其积极学习热情,更是难以为之。因此,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章节,合理勾连旧有相关知识点,预设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并在问题的提问顺序上形成由易到难的层级梯度。师生有效对话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重要途经,传统教学样式如此,直播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项技能也是一线教师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于直播课堂的。在学生回答老师的预设网格点相关问题时,如果回答错误或者出现偏差、疏漏,此时就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迅速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回答,结合章节网格节点重新设置提问,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知偏差,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吃透教材,不仅要站位于教师層面备课,还要站位于学生层面,反复揣度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认知模糊问题。

直播课堂的教学目的不只是将知识完整地传递给学生,更关键的是达到令其掌握并能自如运用解决问题的程度。单单依靠学生课下做题是不够的,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年龄特点导致其课堂学习持续性不足,自律性较差,并且大脑很容易走神,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会出现“断片”现象,存在以为懂了其实依然懵圈的学习意识障碍现象,故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辅之以必要的小训练进行巩固,这一环节称之为“补网洞”。小训练要求具有针对性和短小性的特点,找准学生易“断片”点设置小题,训练综合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二、直播课堂的结网式教学例析

(一)舍轻易予学生,留关键定网格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解析结网式教学法,将三个环节逐一呈现。教师备课时首先要 “定网格”,即先确定本首诗歌旨在借助红烛的意象,表达诗人为了唤醒民众而不惜自我毁灭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可以由创作背景及社会环境介绍、课文章节内容剖析、文本素材相关链接三大版块组成。第一、三版块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品质和自主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第二板块部分,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学时要抓住有效“网格”,略去诸如词语音意辨析、一般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朗读等。但这些内容不等于放弃,比如朗读文章环节直接设置成了让学生录制成MP4格式,以小组形式按照“声”“情”“意”为标准排出英雄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先是扣住关键词语的辨析。这首诗歌的引子是李商隐的诗句,为什么不直接以“蜡炬/蜡烛”为标题?为什么叫“红烛”?此提问引出了“心”的颜色,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赤诚、炽热”,进而发现“奉献生命、创造光明”的主题方向。然后借助诗歌形式的特别之处——“对话”体,引导学生将相关问句勾出并根据诗歌给出答案。教师随之从真实的情绪流动, 理性的批判精神, 张力的意识结构三个维度解读并概括。 然后是引导学生站在谋篇布局高度思考为何要写诗歌最后两节,尤其是颠倒因果的原因探究,继而引导学生借助想象遥思诗人的悲壮以及对光明的憧憬,体味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情怀。

(二)重问改问连续问,引导讨论调思路

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是偏颇的,甚至错误的,这时候教师仍然需要换一个角度继续提问,因为这可能代表了一小拨学生共同的疑惑,也有可能是教师备课时的疏漏,或者自以为问题较为简单而忽略掉的。此时教师的提问要抓住学生知识节点的模糊处,运用启发式或者点醒式提问。

如分析《红烛》第一小节处,教师预设系列提问形式:“烛”的红和“心”的颜色一样吗? (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的”,此问题较为简单,目的在于引起下面提问)“可是一般颜色”为什么用反问句表达?(难度加大,引导学生体味诗人内心的豪壮感)有些时候学生的思维会因为知识缺漏或者情感体验不足而出现认知偏差,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中,“谁”分别指什么人?学生会回答成“母亲”“自己”等错误答案。这时候针对学生思维的狭窄,改换新问题发问:“蜡烛是比喻诗人的,那么诗人的躯体固然是母亲给的,然而她能够点燃人的灵魂吗?诗人为什么不惜一死也要唤醒万千大众呢?”(点醒学生勿忘诗人背景资料及当时社会环境)学生立刻意识到是“土地/人民”,并且进而想到点火者是源于有巨大影响的外来力量,纷纷回答“先驱、革命者”。

以上基本是对“点”的知识节点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进入“面”的境界的剖析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问之“梭”,在关注学生思考问题变化的同时,迅速调整发问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延伸。

具体方式有二:一是用潜在的主旨、内涵、形象、手法、情感等作为红线,组合教材章节的不同节点,结合教材内容构成系列问题并发问。如红烛为什么必须燃烧自己?在诗人眼中红烛为什么急得流泪?你认为“残风”有什么比喻意义?红烛流向人间又象征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具有关联性,在本篇诗歌内容上牵涉了第四至第七小节,经由以诗人形象为核心组成的提问之“梭”的穿插,学生迅速在头脑中塑造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唤醒民众”,虽“理想”被“黑暗势力阻挠”,但并不屈服,而是要“创造新世界”的形象特征。

二是用一个“梭子问题”串联整篇文章。由于该类问题难度稍大,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筛选、归纳、整合、提炼。如诗人在《红烛》中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此时引领学生先思考题干,既然是情感变化,必然有情感起伏变化的痕迹,找到这个思路后,引导学生勾画出教材不同的答题区间,然后运用代入法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圈定具体词语或语句,或者提炼出相应词语。最后得出赞叹、自豪(扬)——迷茫、困惑(抑)——振奋、激昂(扬)——着急、担心(抑)——欣喜、乐观(扬)——悲壮——不悔、坚定(扬)的答案。

(三)缺漏处补网洞,训练时求针对

对于《红烛》一文,学生们能读懂闻一多先生的热望、奉献和坚定,却不容易读懂他“痛苦的真實”。因此,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先生的《红烛》都写了自我牺牲,都含有悲情,你更喜欢哪一首?这是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关注闻一多先生的内心世界,厚植家国情怀理念。

学生在认识到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是在美丽的幻象基础上,领悟到闻一多的执着与坚韧。同时结合彼时闻一多先生作为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内心充溢着报效祖国的情怀,结合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家现状,便能领悟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青年人的困惑与希望,从而在更深层面领悟到他锐气不减、初心炽热的信念与理想。

三、直播课堂教学反思与展望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对于这套结网式教学方法,虽然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将直播课堂上教师所授知识点较为精准地把握并吃透,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结网式教学法给予学生思辨的活动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分析总结的时间,对于部分学习吸收能力稍弱的学生“不太友好”。第二,鉴于结网式教学课堂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师生互动解读文本的层面,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培植等关注度和训练力度不够。第三,教学视角略显狭隘,教学重心停留在文本解读层面,群文阅读和拓展大部分交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人文品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红烛网格诗人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霜天红烛》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红烛情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