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禁止 少年儿童保护新增“隔离墙”
2023-05-30禾刀
禾刀
【案例】肖某系小学退休教师,被返聘回校担任美术课老师期间,利用职业便利,趁无人注意之际,在美术教室内对被害人小雪(11周岁,化名)进行猥亵。放学返回家中后,小雪显示出恐惧、焦虑等异常精神状态,在亲属的追问下说出事情经过。案发后,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肖某以追求刺激和满足性欲为目的,猥亵儿童,其行为已构成猥亵儿童罪。鉴于其当庭承认犯罪事实,愿意认罪悔罪,可以从宽处罚。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后果和认罪态度等情节,近日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判处被告人肖某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同时宣告对其处以从业禁止——终身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判决生效后,法院依照相关规定,将生效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和处罚。
【说法】预防是最好的保护。从业禁止在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本案被告人作出终身从业禁止的判决,不仅严厉打击了教职员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让被告人明确知晓不能从事的工作范围,亦能在社会层面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杜绝实施性侵类犯罪的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可能,起到了惩戒、警示和监督的多重作用。
为从源头上健全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022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22年11月15日起施行。
首先,为什么要制定《意见》?为了防止犯罪人“重操旧业”、再次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第三十七条之一,规定了从业禁止制度。该条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为避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侵害,未成年人保护法创设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查询和禁止制度。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了终身禁业制度,明确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同时明确,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上述违法犯罪记录进行查询。通过查询或者其他方式发现其工作人员具有上述行为的,应当及时解聘。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实施后,对于如何协调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七條之一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关系,对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在判决中是否作出、如何作出从业禁止的决定,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判法也不一致,有的对本应终身禁业的情形只判处了一定期限禁业,引发社会关注。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教职员工犯罪的判决结果,导致有的教师犯罪后隐瞒犯罪情况仍从事教师职业。基于上述原因,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两高”一部研究制定了该《意见》,就依法严格执行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保护与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的衔接作出规定,旨在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其次,《意见》有哪些亮点?针对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犯罪问题,《意见》突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裁判规则。《意见》规定,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即终身不得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统一判决标准,既能够让被告人明确知晓自己被禁业的范围,也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落实入职查询义务,还能够向全社会宣示,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有利于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为未成年人保护增加“隔离带”和“防火墙”。
二是理顺职责分工。《意见》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犯罪教职员工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和处罚。符合丧失教师资格或者撤销教师资格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意见》规定,对于有必要适用从业禁止措施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出相应建议;对于判处从业禁止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有关单位未履行犯罪记录查询制度、从业禁止制度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向该单位提出建议。
三是实现密切衔接。《意见》规定,所有教职员工犯罪案件,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三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明确,对于其他部门所属的教育机构和校外培训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将裁判文书转送有关主管部门。这样,更有利于及时送达裁判文书和从业禁止制度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