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七彩田园”课程 成就幸福童年

2023-05-30何敏相岚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

何敏 相岚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作为落实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学校变革的关键所在。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田园外小”)1997年独立办学,经过二十余载的不懈努力,始终坚持“让每一个田园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目标,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等四十余项荣誉,是一所教育质量优秀、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家门口好学校。

回顾这场教育旅程,学校始终以“课程教学”作为推动学校内生变革的引擎,秉承“问题—导向、循证—决策、多元—融合”的行动策略,以培养完整的人为追求,一是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养成健康的体魄、创新的思维、优良的行为、开朗的性格,积极的情感;二是为儿童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不仅爱学习,还要会学习;三是为儿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学会做人,学会合作,成为一个扎根传统,有社会责任、又能放眼世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课程建设探索期,以“双语”为突破,打造特色品牌课程

2001年起学校抓住上海市二期课改契机,审时度势,开展了“双语教学”,聚焦外语学科和学科外语教学探索,逐步架构了“大英语”课程体系。学校主动寻求各级专家、市区教研员的指导,带出了一批英语、双语教师,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深化办学特色做好了人员的储备。2006年,学校成为上海市双语教学实验学校,201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十年磨砺,学校外语特色明显,其他学科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先后加入了上海市小学语文、数学、外语教研联盟,成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学协作联盟单位。

(二)课程建设成型期,推进“基标工作”,实现特色学校转型

随着“一校两校区”办学规模的形成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课程综合性和融通性不足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文件的精神指导下,根据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学校扎實推进两轮“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各学科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有效调控教学进程,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从综合育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的价值意义,进一步打通三类课程,丰富校园生活,变革学习方式。“开放创新”学校文化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的整体转型,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扎根期,提升核心素养,着力领域课程建设

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学校逐步意识到“大英语”课程建设尚存在不足:一是课程建构未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做全面的思考;二是课程结构不够均衡,课程间有的重复交叉,有的缺少关联,呈现点状分布,尚未形成课程序列;三是课程管理的机制尚不成熟,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与评价有待加强。

基于上述问题,学校从2016年起开始探索“GREAT”课程的系统架构,实现学校课程的再发展。一是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保证每一门课程都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特定素养。二是围绕办学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的要求出发,均衡课程结构。三是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建设总目标,一方面开展国家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面向每位学生,守住底线;另一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梳理,从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出发,与国家课程建立内在联系,组合形成“五大课程领域”,推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课程建设辐射期,坚持“五育”并举,实现课程全面育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一年恰逢学校加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学校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三轮)项目。项目指出:“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仍然需要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抓手,重心下移,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在破解教育难题、探索育人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深化本市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从“课程教学”突破,坚持“五育”并举,在“GREAT”原有五大课程领域基础上增加了更能凸显“理性思维”和“勤学善思”素养的“数理思维”课程领域;增加了“德智体美劳”中与“劳”相关的“生活劳动”课程领域,强化了劳动教育;还用内涵更加广泛的“明理尚德”代替“国际理解”课程领域,就这样形成了涵盖“明理尚德、人文阅读、数理思维、科技创新、艺术审美、生活劳动、身心健康”七大课程领域的“七彩田园”课程体系。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如何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一致的课程结构,创建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和贯穿全程的课程评价,优化课程管理与保障制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构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走向未来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坚守办学初心

在二期课改之初,学校就与市教研室教研员合作,开展“学科三维目标”的解读、细化与实施,形成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五个学科的《学科三维目标的教学指南》。200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学校将它和学校育人目标对接,聚焦核心素养目标研究,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其分解为学年段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细化落实到课时目标,把总体要求和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对接起来。2017年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发布,学校聚焦领域核心素养,在专家指导下,组织全体教师明确了各领域的学习表现水平,并细化为若干个评测点,根据各课程领域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联度设置评价的权重,形成了“田园外小课程领域素养目标体系”。

(二)课程实施强化“综合融通”,促进教学变革

为保障课程落地,首先,学校不断融合拓展探究型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等,整体建构活动体验型课程;其次,构建了融通基础型与活动体验型课程的实施机制。其中,基础型课程以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抓手;活动体验型课程通过“增、减、选、建”方式不断完善,以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形式实施。课程活动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内容上注重整合、引导学生在多学科中建立联系;在实施上增强情境性和具身性,促进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内化、迁移;在目标上指向高阶思维,将育人要素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融合在平常的每一节课堂中。

(三)课程评价聚焦“数字画像”,润泽生命成长

作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校、上海市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校、上海市数字教材应用研究实验校、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先行试验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多年来,我校持续推进数字化教学,思考如何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通过课程融合、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数据集成、学习分析、有效诊断、实时干预等方式,聚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字画像”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评的协同一致。

学校整合数字校园、区学习应用平台和区成长空间,开发过程数据综合系统,有效帮助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评价、指导、跟踪、服务。区“学生成长空间”能让教师、家长、学生对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过程性填报,还能实现和区域其他平台数据的对接;区学习应用平台生成了学生学习轨迹和成果数据;校园数字平台能全过程实时收集教师、家长、学生的评价数据,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形成校本化、班本化评价体系,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

这些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即时性数据通过系统核算,自定义生成“学生数字画像”,使学科过程性评价结果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反映给教师、学生、家长,使抽象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也能够以显性反馈的形式呈现。这为学校教育教学精准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学生借助“数字画像”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家长借助“数字画像”能够清楚地认识孩子、指导孩子、教育孩子;教师借助“数字画像”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改进教学、精准指导。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不断更新与优化。

(四)建立课程责任机制,变革学校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的实施,对学校的组织架构、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适应和推动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在管理上实行“板块责任群管理制”,以校长为课程建设总负责,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由原来的学科主管发展为课程领域第一责任人。教师组成课程领域研究共同体,共同探讨课程目标设定、课程计划安排、开展课程实施、整合课程资源、做好课程评价等问题,整合两校区班级、学科、年级的团队力量,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促进课程的综合管理与整体推进。

(五)整体打造教师队伍,充实课程实践力量

学校将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作为助推学校课程建设的源头活水。通过顶层设计,探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施路径和有效机制,整体打造教研训一体化——外力驱动向专业自觉的教师发展之路。

教师梯队培养,有目标、有措施、有平台、有成效:职初青年教师“启航立规范”、成熟骨干教师“续航有特色”、青蓝优秀教师“領航亮风格”;设“三级六阶”教师专业发展进阶目标,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制发展平台;搭建“幸福+”工程,使有专业信仰的教师将教育事业转化为爱的事业,成为根植于内心的终身追求;开展“田园杯”大赛、跨区联合教研等打造团队攻坚克难教育改革项目和任务的同生体。锤炼和铸造了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和实践智慧的不同“第一责任人”队伍,一批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变革日常实践的教师队伍,在学校快速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建立了灵活、开放、动态的跨学科校本研修机制。突破学科局限,倡导主题引领,进行跨学科教研,打破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闭塞,鼓励合作交流、智慧分享,唤起不同层面教师的主动发展,使“开放创新”成为教师的生命自觉。

在研究实践中,有收获,也有困惑:

(一)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对于学校整体偏年轻的教师队伍来说,如何在课程开发、决策、实施与评价中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整体思考,用专业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并自觉追求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变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学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基于“七彩田园”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不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二)持续完善评价体系,探索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学校现阶段的课程评价主要聚焦某些板块,数据之间的壁垒也未完全打通。后续,如何结合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项目,在区“智慧教育”引领下,将一个核心素养的研究经验向其他素养辐射,通过设计更加综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探索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培养模式与机制,需要深入思考与实践。

课程建设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选择、决策、实践、调适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校也将继续在课程实践中大胆行动、小心求证、持续探索,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修炼内功,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校本化建设和课程队伍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学校课程的内涵建设,建构课程系统运作机制,提高学校课程的品质,改革课堂教学。以系统观、科学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